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23 14:40:1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国古代玉器概说
作者:常辰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5年第06期
摘 要:中国称得上是全球玉器之邦,玉器艺术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种类之一,有着其独特的精神内涵,随着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以及对文献的整理我们可以得知,我国古代玉器艺术经历了“石玉不分”、“以玉为饰”和“以玉为尊”三个阶段。每一时期都有其特性所在,文章将以历史发展为脉络,论述汉及之前各时期玉器艺术的特点与发展状况。 关键词:中国;玉器;发展
中图分类号:K87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7-0153-01
玉器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种类之一,最早发现于距今8000年前的东北兴隆洼文化,历史悠久的玉器在我国被赋予了某些重要的内涵价值。随着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以及对文献的整理我们可以得知,我国古代玉器艺术经历了“石玉不分”、“以玉为饰”和“以玉为尊”三个阶段。
一、部落时期
这一时期的玉器制作属于雏形期,早期居民并无玉石概念,原材主要为岫岩玉、透闪石等,主要为慢轮制作。从考古发现来讲,主要可以分为东北地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以及东南沿海地区。这些地区有些共同点,首先均为有定居的农耕地区,并且在其生活区域附近有一定数量的原石。各个地区间玉器的种类相差并不大,但在风格样式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这可能与不同部落的审美价值有关,当然这些差异性也是现今用来区分地域性和出土地的标尺之一。在部落时期的玉器发展中,位于东北地区的红山文化和位于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显示出高超的制作技巧和风格样式。从考古发现来看,这两种文化已经渡过原始聚落阶段,产生了类似于城邦式的社会组织,两地玉器相比前者在题材上多动物表达,造型古朴厚重,代表有勾云形玉器以及著名的C字形龙玉;而后者更偏爱精美繁细的兽面纹,出土了许多兽面纹玉琮和三叉形器。在生产力和生产工具都较为贫乏的部落时期能出土如此数量的玉器,可见必有其意义,玉器产量的多少能很好的折射出部落的兴盛状况,加之在这一时期的出土物中有众多无法解释的造型与纹样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玉器制作在此时与氏族社会的权利有所联系,也是其财富的象征物。 二、三代时期
三代时期是我国礼制文化的形成期,这一时期玉器完成了“以玉为饰”到“以玉为尊”的过渡。考古发现的夏商两代玉器并不多,与部落时期并无太大差异,当然这其中的一部分或者说大部分很可能是继承于部落时期,值得一提的是,在夏家店的下层文化我们发现的较硬的红色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玛瑙珠,这说明在制作手段上已经有了一定突破,其次玉柄形器大量出现。而在商代玉器中比较特别的就是马饰,它由海贝、玉牛头、玉燕、玉兽面以及玉马束组成,这是即墓室玉器之后的另一组合玉器。发展到西周时期,玉器得到飞速发展,正所谓“君子比德于玉”,作为礼制文化统领一切的时代,由玉器制作的“西周组配”、“六器”、“六瑞”成为了身份的象征物,脱离了部落时期与夏商玉器为原始巫术和鬼神服务的范畴,被用于礼制、祭祀、会盟、敛尸、聘礼等多方面,其中著名的西周组佩从重量与长度上来说,其明显不适用于日常佩戴,应为大型事件或场所的佩戴物,与青铜器的鼎簋制度相似。 三、春秋战国时期
礼崩乐坏带来的僭越,使得等级分明的组佩制度无法继续,组佩迅速消亡,加之诸侯国的兴起和铁器的使用,使得玉器制作从西周的数量大过渡到春战的质量好,地方性与装饰性呈上升趋势,齐国称霸之后,挂饰齐水晶被迅速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它成为了取代西周组配象征等级的新事物,这一时期多浮雕、镂雕以及与金银工艺的结合,这说明高速转动的技术已经具备,但与造型相比,其对材质的要求显然更高。此外玉剑饰和印章也是此时出现的。从韩信佩剑的故事中我们就可得知玉剑饰与身份等级有着密切联系。但在对这一时期的玉器进行鉴定时应注意中原与边地的差异性。 四、汉代
汉代是我国至于最发达的时期,从事手工业的人数在都市里达到了一个很大的规模。一般来说同一国家的基础靠上层文化建设的强调,由于汉代崇尚孝道,而厚葬作为主要考核之一,在社会中迅速普及,玉器的消耗量达高水准,这主要和刘邦请儒生礼制阶级有关,西周的组佩制度在汉代有所复兴和流传,但其只适合于皇家上层统治阶级,民间并无推广,所以,葬玉制度作为补充级别的概念出现。除葬玉之外还有日常佩戴,就葬玉来说,虽然由于厚葬带来了盗墓的猖獗,但有限的考古发现和文献记录能为我们大致还原其体系,而日常佩戴则有很大出入,这是因为日常佩戴器与葬玉属于两个不同体系,从墓葬出土来看日常佩戴情况显然是不正确的,汉代的日常佩玉在很大程度上是并不是出于装饰的需要,而是方仙道谱系下辟邪的需要,玉舞人与玉翁仲成对出现,佩于腰部挂饰。同一题材玉器,从造型工艺上来讲,汉代早期的玉器造型较为写实,雕刻也较为精致。发展到后期,由于产量的需求,其写实性和雕刻的精细度都明显下降。 参考文献:
[1]常素霞.中国玉器发展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古方主.中国出土玉器全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