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优课导学案_0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7/5 8:42:2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

【课程标准】

1、知道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的基本史实,认识冶铁技术的发明、农业技术的领先地位。

2、了解商鞅变法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的史实,认识变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必要性、曲折性 【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掌握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②都江堰的修建;③商鞅变法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封建制度的确立和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2、能力目标:①通过角色扮演,及小组讨论指导学生分析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意义,培养学生初步理解、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②帮助学生讨论商鞅在历史上的贡献,使学生认识到变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必要性、曲折性,从而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评价变革及历史人物的能力。③通过学习商鞅变法,激励学生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勇于实践。

3、情感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冶铁技术的发明、农业技术的领先地位、闻名世界的都江堰,都说明我国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说明我国古代的经济、技术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教学构思】

鉴于本课学生要掌握的内容较多,我决定对内容进行整合,要尽量减少环节,把握好时间。精选内容、精简材料,尽量化繁为简;时间分配来说侧重于商鞅变法。

为了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我决定采用导学案的形式,让学生快速完成填空题,这样既能让学生抓住本节课要知道的基本知识点,而且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对本节课的内容有大致的了解。然后设计了一些梯度问题,让学生以小组竞赛的方式进行提问打分,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本课上承《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下启《第8-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和《第10课 秦王扫六合》,是理解封建制度确立和起步的重要一课。教材已经在第6课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变动,但是,经济是基础,只有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才是最根本的变革,也才会导致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出现生机勃勃的缤纷局面,也为秦国最后统一六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教材首先简要介绍了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包括铁器、牛耕的推广和水利工程的修筑);生产力的发展使大量荒地被开垦为私田,私田主人改变了剥削方式,封建剥削方式出现;新兴地主阶级产生,他们为争取政治、经济利益,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特别是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变法运动使各国封建制度得到确立。 【学生分析】

1.有利因素:

本课面对的是七年级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现、求知欲望强烈,对事物充满了好奇,有主动学习的愿望。这样便于老师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及知识结构出发,通过较多图片、小故事、小常识等资料入手,抽丝拨茧,逐层深入,使学生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有所收获。而且,当今的中学生普遍能够熟练使用网络来搜集和整理资料,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这样便于老师提前布置课前预习。

2.不利因素:

他们经过差不多只有一个月的中学历史课程学习,还没有形成比较规范、有效的历史学习能力和方法。而且知识积累有限,对理性的知识较难领会,但同时又存在着看问题重表象、轻本质等特点。 【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

【教学难点】 生产技术的进步、商鞅变法与大变革时代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讲述法、 比较法、讨论法。应用多媒体与教师的提问相结合,使学生直观感受到铁器、牛耕的推广和水利工程的修建使开垦耕地面积扩大;通过角色扮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讨论,引导培养学生探究学习及合作学习的精神。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历史挂图。图片:《自制生产工具图片》、《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战国时期牛耕图》、《自制都江堰平面图》、《都江堰现状全景图》、《商鞅舌战旧群臣》

【课前导学】 ①考虑到学生历史知识积累较少,若要掌握较抽象的历史概念,就必须运用浅化机制,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教学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才能逐渐培养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本课课前布置学生设计导入方案;师生共同搜集都江堰的有关资料、图片,分析其防洪灌溉原理;搜集商鞅及其变法的有关资料。

②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查找相关资料,根据平面图分析都江堰

的工程原理,了解商鞅变法的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