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外汇储备职能转变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4 16:34:0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外汇储备职能转变

摘 要:本文首先综合利用比例分析法和需求函数分析法,测算出中国的外汇储备适度规模,测算结果显示,我国外汇储备自2001年以来始终超出适度区间;其次构建VAR模型,实证研究货币国际化与外汇储备利用率之间的关系,得出货币国际化会提升外汇储备利用率;再次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提出提高我国外汇储备利用效率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超额外储;比例分析法;需求函数分析法;VAR模型;职能转变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8.03.03

中图分类号:F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8)03-0020-14 一、 引言

在一国外汇储备积累的初级阶段,由于本币升值外汇储备快速增加,此时充足的外汇储备将有利于促进本币国际化。但当该国的的经济实力及国际地位达到一定的水平时,外汇储备不断累积形成过度的储备规模,巨额的外汇占款导致货币超发,进而引发通货膨胀风险,造成本币贬值预期,加速资本外逃,阻碍本币国际化的进程。近年来,新兴市场

国家外汇储备总体上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其外汇储备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同期的世界外汇储备增长速度。外汇储备并非越多越好,持有过度的外汇储备具有内部和外部双重风险。其中,内部风险会包含通货膨胀风险、成本冲销风险、机会成本损失风险;外部风险还包含汇率及利率风险、优惠贷款风险。一国持有的闲置的外汇储备越多,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给一国的储备管理带来巨大的压力。大量闲置的外汇储备无法转化为国内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导致利用率偏低,会带来较大的利差损失和汇率风险。巨额外汇储备的持有还会改变货币供应机制,加大通货膨胀压力,加大本币对外升值而对内贬值,造成原材料等基础产品价格上涨,企业成本增加,削弱企业竞争力,出口受阻,影响企业利润从而制约央行的调控能力,减弱宏观调控政策效果。因此,如何对适度外汇储备规模进行测度和管理,是新兴市场国家面临的重要问题。我国的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是多少?我国外汇储备的利用效率如何?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推进中外汇储备的职能是否应该发生转变?本文将就这些问题展开。 二、 文献综述

从国外学者对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测算方法上看,Triffin(1960)提出比例分析法,认为一国的外汇储备应与其进口总额保持一定的比例,外汇储备适度规模应为进口总额的30%。Agarwal(1971)运用成本收益法,认为持有外

汇储备主要应该考虑其收益与成本,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应使得储备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Frenkel(1979)利用需求函数分析法,通过对一国外汇储备需求的各种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和相关性检验,构建出外汇储备的需求函数来确定一国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Elbadawi(1990)提出时间序列分析法,使用协整检验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等方法来分析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Jeanne & Ranciere(2008)则提出效用最大化法,通过跨期效应函数进行最优化分析。 国内学者多侧重对高额外汇储备的可持续性角度进行分析。李巍和张志超(2009)认为若国内金融稳定受到冲击或者跨境资本流动日益频繁,外汇储备在广义货币量中的占比就会增加,金融不稳定和实体经济状况对外汇储备占比的边际影响都呈现递减的态势,外汇储备的作用是有限度的。孙业霞(2015)认为国际购买手段、国际支付手段以及财富的国际转移手段决定了一国对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我国超额外汇储备呈逐年上升趋势。王永利(2015)创新性地提出了财政外汇储备的概念,提出衡量国家外汇储备是否合理,最根本的是要看由此形成的产能和资金,是否得到了有效利用,是否形成合理效益有助于经济社会持续健康较快发展。王伟等(2016)认为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汇兑安排是导致外汇储备规模高企的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对外汇储备相对规模的影响呈倒U型;金融发展水平与外汇储备相对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