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24 9:52:2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一、填空题
都市区(Metropolitan area) :它是国外最重要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P23-24)
大都市带( Megalopolis ):由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城市化地区:城市化地区就是美国为了确定城市的实体界线以便较好地区分较大城市附近的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目的而提出来的一种城市地域概念,大体相当于我们常用的城市建成区的概念。 (P22)
城市建成区:城市的实体地域即城市建成区(p22) 都市连绵区:是以都市区为基本组成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
城市群:城市群——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据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这个集合体就称为城市群。 (P27)
中心位置:城市位于某一区域的中央,城市与其以外各个方向的联系距离都比较近。中心位置既便于四面八方的交通线向中心会聚,也有利于从中心向外开辟新的交通线,因而促使城市的发展。
重心位置:如西安、杭州、南昌、乌鲁木齐等省会城市均不在各省的中心位置,却都接近于省域的重心位置。
城市邻接位置:城市区位追求邻接于决定其发展的区域,不必要或不可能在本区域的中央。 规模经济:由于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使企业的单位成本下降,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
聚集经济:聚集经济是指企业向某一特定地区集中而产生的利益,亦称聚集经济效益,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原因和动力。
郊区城市化:郊区城市化是现代的一种普遍现象,即城市附近的郊区开始变成城市。伴随着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城市中心城区以外的郊区乡村区域的城市化过程。《 逆城市化: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的现象。
再城市化:也称“再城镇化”,是针对逆城市化而言的一个应对过程,使得城市因发生逆城市化而衰败的城市中心区再度城市化的过程,是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四个连续过程的第四个过程。
城市化: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辨析: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自上而下型城市化与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城市基本活动与非基本活动:为外地服务的部分,是从城市以外为城市所创造收入的部分,它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这一部分活动称为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它是导致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基本/非基本比率(B/N):收入或就业人口的比率来表示基本活动和非基本活动,这种比率称为基本-非基本比率(B/N率)。用收入来表示,即城市总收入中城市基本活动的收入与非基
本活动的收入之比;用就业人口来表示,则为城市总就业人口中基本活动中的就业人口与非基本活动中就业人口之比(BE/NBE)。
乘数效应:城市发展的内部动力来自基本部分的发展。基本活动的建立和发展、职工收入的增加,导致本地消费和服务需求扩大,也就导致本地区非基本部分就业岗位的增加,因此,城市发展的过程基本和非基本量部分活动在一个地方循环往复、不断积聚的过程。城市基本部分每一次的投资、收入和职工的增加,最后在城市所产生的连锁反应的结果总是数倍于原来投资、收入和职工的增加。城市基本活动所引起的这样一种放大的机制被称作“乘数效应”。 城市职能:城市职能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是城市对城市本身以外的区域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城市性质:城市性质是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是城市在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方向。城市性质由城市主要职能所决定。
城市首位度:这一法则是基于观察到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即一个国家的“首位城市”总要比这个国家的第二位城市大得异乎寻常。不仅如此,首位城市还体现了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智能和情感,在国家中发挥异常突出的影响。城市首位律理论的核心内容是研究首位城市的相对重要性,即城市首位度。
首位分布: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按位序—规模原理,正常的S4、S11应该为1, S2为2;首位度S2 >2 , S4、S11 >1属于首位型分布; 2<S2 <4为中度首位分布, S2 >4属于高度首位分布.
城市均质性:城市地域在职能分化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保持等质、排斥异质的特性。它是动态相对的,非地域本身所固有。
城市均质地域:均质地域是指功能呈离散、均匀分布的连续地区。均质性即地域在职能演变分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保持同质、排斥异质的特性。在其作用下,城市地域中出现与周围毗邻地域存在着明显职能差别的连续地段,即均质地域。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均质地域总是以某项职能为主要指标,其他职能或为这一主要职能服务(如居住区中的商业网点、绿化带等),或被这一主要职能所排斥(如商业区中的住宅及工厂等)。均质地域是相对的、动态的,其均质性在地域职能分化的动态中表现出来。
城市地域:亦称城市圈,与农村地域相对称。广义上指从事非农业活动的地域,狭义上则指城市化的地域,也就是市街地化的地域。
城市地域结构: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 CBD:中央商务区指一个国家或大城市里主要商务活动进行的地区。其概念最早产生于1923年的美国,当时定义为“商业会聚之处”。随后,CBD的内容不断发展丰富,成为一个城市、一个区域乃至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中枢。
城市开发区:开发区是指由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在城市规划区内设立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旅游度假区等实行国家特定优惠政策的各类开发区。 城中村:从狭义上说,城中村是指农村村落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全部或大部分耕地被征用,农民转为居民后仍在原村落居住而演变成的居民区,亦称为“都市里的村庄”。从广义上说,城中村是指在城市高速发展的进程中,滞后于时代发展步伐、游离于现代城市管理之外、生活水平低下的居民区。
空间相互作用:地表上的任何一个城市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为了保障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行,城市之间、城市和区域之间总是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能量、人员和信息的交换,我们把这些交换称之为空间相互作用。正是这种相互作用,才把空间上彼此分离的城市结合为具有
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即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二、简答题
城市的定义: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举例说明定义城镇的标准有哪些? 单纯用某级行政中心所在地为标准:如省级;2、单纯以城镇特征为标准:如公共设施等;3、单纯以居民点下限人口数量为标准:如5000人;4、用居民点的下限人口数量和密度指标为标准;5、用人口规模和城镇特征两个指标为标准;6、用人口规模和从业构成两个指标作标准 ;7、取两个以上指标作为标准 :人口规模、人口密度、职业构成;8、其它标准。
简述世界上最早形成的6个大都市带。
美国东北部都市带、五大湖沿岸都市带、 日本太平洋沿岸都市带 、英格兰都市带 、西北欧都市带 、沪宁杭都市带
简述大都市带的特征。
1、良好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中纬地带,平原地带;
2、门户位置:沿海、沿大江大河、重要铁路线国际性大都市或国际港口城市; 3、枢纽功能:在本国经济中的中枢作用,在国际经济中的重要影响;
4、带状的空间结构和密集的网络结构:沿长轴呈带状发展,产业和城市密集分布的走廊,发达的交通通信网络;
5、大规模、高密度人口指标:人口2500万人以上,人口密度250人/km2 6、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简述大都市带的特征。
简述都市连绵区的形成条件。
(1)具有两个以上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城市作为发展极;(2)有对外口岸;(3)发展极和口岸之间有便利的交通干线作为发展走廊;(4)交通走廊及其两侧人口稠密,有较多的中小城市;(5)经济发达,城乡间有密切的经济联系
简述城市化的定义及其含义。
城市化——又称城镇化(urbanization),通常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变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城市化是乡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的过程;城市化是农业活动向非农业活动转变的过程;城市化是地域景观发生转变的过程;城市化是城市文化意识向农村地区扩散的过程。
城市化的两个过程:城市化Ⅰ和城市化Ⅱ分别指什么?
城市化Ⅰ包括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规模不同的城市环境中的地域集中过程、非城市型景观转化为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过程;城市化 I是可见的物化了的或实体性的过程。
城市化Ⅱ包括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地域扩散过程。城市化Ⅱ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