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10 1:29:5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浅谈马基雅维利正义思想
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浅谈马基雅维利正义思想
内容简介:
三世说是一个关键而困难的佛学理论。三世及其相关理论的探讨,对于佛教基础概念和思想史的研究而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价值。自有部正式提出三世以后,不同的佛学流派均作出了回应。现代学术界对三世说的研究热情亦始终不减,并在各方面
论文格式论文范文毕业论文
三世说是一个关键而困难的佛学理论。三世及其相关理论的探讨,对于佛教基础概念和思想史的研究而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价值。自有部正式提出三世以后,不同的佛学流派均作出了回应。现代学术界对三世说的研究热情亦始终不减,并在各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有部:三世恒有说 三世说一切有部标志性的概念,其理论核心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恒有。恒有,包含着两层含义:
1.否定法体 龙树以生的概念为例,揭示现象世界中的矛盾,从而否定事物具有法体。龙树以为:法生时通自体七法共生。一法二生三住四灭五生生六住住七灭灭。在此,他预设了一个观点,即如果事物真的有法体,并且能够被认知到,则事物内部必须同时兼备两个方面:规定事物自身的法体,以及事物能够变化的原因。前者是事物存在的根据,后者是运动的前提。也就是说事物必须是一个完满的存在物,一切存在和运动都来自于其自身。如此,一个事物发生了生灭的流变现象,就需要三个方面七个部分来组建:事物的法体,事物运动的法体,以及运动的表现。
第 1 页 共 10 页
否定作用 龙树从因缘、因果的角度否定了有部的三世说中的引果作用之义。总的看,仍然是以生为例进行批判的。《中论》认为: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龙树从不自生、不他生、不自他生三方面,指出因和缘不能必然导致结果。按照一般的理解,一个事物要发生,需要自己作为内在原因,需要各种外在的原因,并且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这样才会有结果。
三、经部:缘无生心说 《俱舍论》中记载的经部,以缘无生心论对三世说正面进行了批判。有部以为六识与六根、六境结合后,可以形成某种关于事物的现象,由于存在着本体界的三世,并以此作用于现象世界,从而使得世界有序。但经部作出了激烈反对,认为三世仅是识的功能:谓曾有当有,非忆过去色受等,如现分明观彼为有。但追忆彼曾有之相,逆观未来当有亦尔,谓如曾现在所领色相,如是追忆过去为有,亦如当现在所领色相如是逆观未来为有,若如现有应成现世,若体现无,则应许有缘无境识。
四、唯识学:种识假立说 唯识学的核心理念在于,将世界融摄在识的大概念之下,故而在对待三世问题时,均从识的角度对之说明。首先,论证唯识的世界。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彼依识所变,此能变唯三,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唯识论指出,一切法相都是依靠识而变现出来的妄相,即阿赖耶识、末那识、眼耳鼻舌身意识。阿赖耶识内包含了所有一切的种子,故而被称为能藏、所藏、执藏;末那识则是执着阿赖耶识为真实的我;了别识是对本来虚妄的世界进行的分别。
五、结语 事实上,根据上文的梳理,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三世理论因其所涉及的问题均与各派的根本立论息息相关,故而三世说的研究实则意味着我们不但能描述出各派佛学的论辩差异,更能揭发彼此的理
第 2 页 共 10 页
论特质。统而观之,有部、中观、经部、唯识学的三世思想,集中体现了这样一种思考模式,即重视现象世界的重要性。在此前提下,有部建立了一个外在于主体并规范、统摄认识的观念上的三世法体;中观学派则表现了方法暗含原则的思维,托出了一个不容言说的、悖论的语言世界,而其直接的理论效果,即是彻底否定三世存在的真实性以及合理性;经部和唯识学则更倾向于从认识的功能上入手,使三世乃至整个现象世界成为识化的主观产物。最终,经过这一番争论和诠释,佛教哲学的整个理论在深度和广度方面得以充分地体现和展示,由此为我们所展现的思想发展之历史脉络,成为观看佛教哲学史的重要线索。
内容简介:
在宣称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的今天,主体之死早已不复当年尼采的 上帝之死那样惊世骇俗。如果说,从阿尔都塞到拉康、从福柯到德里达,当代法国首屈一指的哲学家几乎无一例外都曾抛出 主体之死的言论,并且这些言说本质上尚未脱
论文格式论文范文毕业论文
在宣称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的今天,主体之死早已不复当年尼采的 上帝之死那样惊世骇俗。如果说,从阿尔都塞到拉康、从福柯到德里达,当代法国首屈一指的哲学家几乎无一例外都曾抛出 主体之死的言论,并且这些言说本质上尚未脱离法国哲学自笛卡尔以来就已被奠定了的主体性理论基调。那么现在,富有争议的或许已经不再是给予诸种话语以何种知识论和谱系学的描述与定位,而是缘何主体之死在今天一再被提及?主体果真如人们所断言的消逝于当代?在并不缺乏反叛精神的当代法国哲学中,巴迪欧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反叛的 反叛者。当 主体之死在当代法国哲学相继遭受结构主义、解构主义以
第 3 页 共 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