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心理学笔记(最全)知识交流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4 19:48:1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一、定义:学与教 二、核心:学习心理

三、学科范畴:心理学分支,应用心理学范畴 四、学习性质界定:教育学、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五、三过程:学习过程(核心)、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六、五要素: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物质、社会环境)、教学媒体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一、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二、为实际的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三、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四、帮助老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 ①实验法、②观察法、③调查法

④个案法:个案法要求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和研究的方法 ⑤教育经验总结法

⑥测验法: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⑦产品分析法:通过分析学生的作品,从而了解心理特点的方法 二、研究原则 客观性原则

第四节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发展概况:

一、初创阶段:20世纪20年代以前

1、 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独立的标志。 2、1877年、俄罗斯、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最早 3、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教育心理学之父、奠基人 二、发展:20世纪50年代末

方东岳《教育实用心理学》我国出版的第一本著作

廖世承《教育心理学》我国编写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60年代至70年代末(教育心理学的体系成熟)

80年代末(深化拓展)

第二章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 小学生心理发展概述

一、定义:指个体出生,成熟,衰老乃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发生的心理变化。 二、八个阶段: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 三、中小学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表现:①同一方面发展速度;②不同方面发展速度 关键期:环境影响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几个关键期:2~3岁口头语言 4~5岁书面语言 4岁形状知觉 5岁儿童智力发展 四、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1、遗传决定论①、高尔顿 ②、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 ③、格赛尔:成熟论 2、环境决定论①、洛克(白板说)②、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 3、影响身心因素

1、遗传(可能性)①遗传素质②成熟;2、环境(现实性)社会、家庭、学校(主导)、早期

3、主观能动性(决定性因素)

五、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童年期:1、语言发展从口头到书面的过渡时期;

2、 品德发展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时期,9岁; 3、 思维发展从形象到抽象逻辑的过渡期,10岁

第二节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一、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1、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四概念、四阶段 四概念: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四阶段:感知运动0~2岁 ①客体永久性;②思维开始萌芽;③直觉动作思维

前运算阶段2~7岁①早期的符号功能;②思维不具有可逆性;③自我中心;

④不能获得守恒关系;⑤泛灵论

具体运算7~11岁①思维可逆②去自我中心③具体形象思维

形式运算11岁以后①命题之间的关系②抽象逻辑思维③可逆与补偿,思维的灵活性 2、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 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教学与发展的关系①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②挑一挑摘苹果③支架教学(帮助学生顺利渡过最近发展区)

第三节 小学生人格与社会性发展

一、人格: 1、人格概述

定义: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以及行为的特有模式 特征:独特性、稳定性、整合性、功能性、社会性 结构:性格、气质、自我意识 三我结构:本我(快乐原则)、自我(现实原则)、超我(道德原则) 二、性格

定义:性格指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结构特征: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理智特征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

1、 加强三观教育;2、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3、利用集体教育的力量;4、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 5、 提供实际锻炼的机会;6、及时进行个别指导;7、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三、气质

定义:人生来就有典型而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性格与气质的区别:

1、气质是天生的,性格是后天的;2、气质受生理影响大;3、气质可塑性强; 4、气质特征表现较早;5、气质没有好坏之分 气质体液说: 气质的类型:

1、 胆汁质:刚强,容易感情用事;2、多血质:活泼、乐观、灵活;

2、 粘液质:死板,沉稳,缺乏生气;3、抑郁质,多愁善感,敏感,怯懦。 生理基础

1、 胆汁质,强而不平衡;2、多血质,强、平衡、灵活;3、粘液质:强、平衡、不灵活;4、抑郁质:弱 四、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家庭教养方式:1、权威型;2、放任型;3、民主型。 八个阶段

1、0~1.5岁信任对不信任;2、2~3岁自主对羞怯;3、4~5岁主动对内疚;

4、6~11岁勤奋对自卑;5、12~18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6、亲密对孤独,繁殖对停滞,自我整合对绝望。 五、自我意识的发展

含义:自己对自己对周围关系

自我意识的构成:1、自我认知;2、自我体验、3、自我监控 自我意识的发展:1、3岁(生理自我);2、少年期(社会自我)3、青春期(心理自我) 六、小学生社会性发展

1、社会性认知发展:①从表面到内部;②从简单到复杂;③从呆板到灵活;④从具体到抽象 2、社会性交往的发展:①与父母的交往(从完全顺从到开始反抗)

②与老师的交往(向师性、依赖性) ③与同伴的交往(水平较低)

第四节 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一、个别差异 智力

定义:几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

结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 智力测验:1、比纳-西蒙智力量表(最早,1905年)(智龄的概念)

2、斯坦福-比纳量表(斯坦福大学的推孟教授)(比率智高)

3、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离差智商)

智力的理论:卡特尔的智力形态论:1、流体智力2、晶体智力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1、七种智力:言语、逻辑数学、视觉空间、音乐、运动、人际、自知

影响发展的因素:1、遗传与影响2、早期经验3、学校教育4、社会实践5、主观努力 智力差异:1、类型差异2、水平差异3、表现早晚差异4、性别差异 认知方式差异:定义:人们在认知活动中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

类型:1、场独立和场依存;2、沉思型和冲动型;3、复合型和发散型;4、具体型和抽象型。 教育意义:1、教学组织形式;2、教学方式;3、教学手段 性格差异:

性格差异特征:1、性格的态度特征;2、情绪特征;3、意志特征;4、理智特征

类型差异:1、内倾;2、外倾

教育意义:性格差异影响学生的发生、速度和质量 二、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

概念:1、广义指一切偏离正常状态的儿童2、狭义指聋盲哑,弱智和肢体残疾儿童 类型:1、智力超常儿童;

2、弱智儿童①可教育的智力落后;②可训练的智力落后;③严重的智力落后 3、学习困难儿童4、聋盲哑儿

教育:1、随班就读2普通班加巡回辅导;3、普通班加资源教室;4、设置特殊班。

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学习的实质和分类

一、学习的实质与类型 1、学习的内涵:

广义的学习:①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②变化相对持久③反复经验引起的 包括:①人类的学习②动物的学习

人类的学习:①以语言为中介②学习科学文化知识③具有社会意义 学生学习:①间接性学习为主②组织计划性③差异性④为了全面发展 2、 学习的分类

结果分类(加涅):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运动技能、态度 学习的性质与形式(奥苏贝尔):接受和发现学习、机械学习和有意义的学习 学习的内容(冯忠良)知识学习、技能学习、行为规范学习 教学目标:认知、情感、动作技能

第二节 联结学习理论

一、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巴普洛夫) 1、学习的实质是形成经典条件作用

2、规律:①获得与消退 ②刺激分化(相似的刺激以同样方式作出反应)

泛化(对相似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

二、联结试误学习理论(桑代克)

1、 理论观点:①学习的实质是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接

②学习的过程是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

2、 学习主律:①准备律②练习律③效果律④地位:历史上第一个完整的学习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