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人教版数学B必修5 第1章 1.2 第1课时 距离和高度问题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6 8:55:1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1.2 应用举例 第1课时 距离和高度问题

1.能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解三角形问题.(难点)

2.能够用正、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求解与距离、高度有关的实际应用问题.(重点)

[基础·初探]

教材整理 实际测量中的有关名词、术语 阅读教材P12~P13问题3,完成下列问题. 实际测量中的有关名词、术语 名称 基线 铅垂 平面 定义 图示 在测量上,根据测量需要适当确定的线段叫做基线 与地面垂直的平面 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 坡角 α为坡角 坡比 坡面的垂直高度与水平宽度之比 h坡比:i=l 仰角 在同一铅垂平面内,视线在水平线上方时,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 1

俯角 在同一铅垂平面内,视线在水平线下方时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

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一般来说,在测量过程中基线越长,测量精确度越低.( ) (2)已知三角形的三个角,能够求其三条边.( ) (3)两个不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无法求得.( ) (4)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称之为坡角.( )

(5)坡面的水平宽度与坡面的铅直高度之比称为坡比.( ) (6)坡角的范围是[0,π].( )

【解析】 (1)×.因为在测量过程中基线越长,测量的精确度越高. (2)×.因为要解三角形,至少要知道这个三角形的一条边. (3)×.两个不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我们可以借助余弦定理求得. (4)√.由坡角的定义可知.

(5)×.因为坡比是指坡面的铅直高度与坡面的水平宽度的比. (6)×.坡角的范围是(0,π).

【答案】 (1)× (2)× (3)× (4)√ (5)× (6)×

[小组合作型]

测量距离问题

要测量对岸A,B两点之间的距离,选取相距3 km的C、D两点,并测得∠ACB=75°,∠BCD=45°,∠ADC=30°,∠ADB=45°,求A,B之间的距离.

【精彩点拨】 将题中距离、角度转化到一个三角形中,再利用正弦、余弦定理解三角形.

【自主解答】 如图所示,在△ACD中,∠ACD=120°,∠CAD=∠ADC=

2

30°,

∴AC=CD=3 km. 在△BCD中,∠BCD=45°, ∠BDC=75°,∠CBD=60°. 3sin 75°6+2

∴BC=sin 60°=2. 在△ABC中,由余弦定理,得

6+2?6+2?2

?-2×3×AB=(3)+?

2×cos 75°?2?

2

2

=3+2+3-3=5,

∴AB=5(km),∴A,B之间的距离为5 km.

三角形中与距离有关的问题的求解策略:

?1?解决三角形中与距离有关的问题,若在一个三角形中,则直接利用正、余弦定理求解即可;若所求的线段在多个三角形中,要根据条件选择适当的三角形,再利用正、余弦定理求解.

?2?解决三角形中与距离有关的问题的关键是转化为求三角形中的边,分析所解三角形中已知哪些元素,还需要求出哪些元素,灵活应用正、余弦定理来解决

[再练一题]

1.如图1-2-1,在河岸边有一点A,河对岸有一点B,要测量A,B两点的距离,先在岸边取基线AC,测得AC=120 m,∠BAC=45°,∠BCA=75°,求A,B两点间的距离.

【导学号:18082006】

图1-2-1

【解】 在△ABC中,AC=120,∠A=45°,∠C=75°,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