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3 9:49:3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IMC、定位、USP及品牌形象理论该信谁 一,奇怪的学习历程
以下经历可以概括中国营销传播人学习的过程:大约在90年代中前期,我们接收到了USP理论(独特的销售主张),甚至很多人还将“卖点”和“点子”混为一谈,逐渐卖点已经不能满足现实运用的需要,中国人的模仿复制能力超强,昨天崭新的产品上市第二天就可以看到复制品,这使很多人头痛。
然后大多数为之一振的是90年代中后期发行的《奥美的观点》,洛阳纸贵的原因是中国的营销传播人发现了:产品可以复制,而个性不可复制,品牌形象理论有效的解决了产品同质的问题,而奥美也因为这套书的发行在大陆名声大震。虽然品牌形象理论和USP在国际4A公司很早就被广泛的运用,但是因为内部资料的保密性和本土市场的滞后,所以这些旧瓶旧酒在公开后依然让本土人士感到新鲜刺激。
再后来IMC(整合营销传播)理论被福布斯丛书发行,这完全建立在消费者认知为基础的科学传播理论,更让本土的营销传播人士大开眼界。而奥美等国际4A广告公司在运用品牌形象理论时,也将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结合起来,比如奥美提出了“360度品牌管家”模式。在读《实效的广告》时,我们接受到的USP更多的是停留在理论的概念上,而国际4A的品牌形象理论和IMC的揉合,则是提出了科学的操作方式,形成了流水化的流程,大大的进了一步。
本土人士在国际4A面前都有点英雄气短,这些并不奇怪。比如我们以前无数次写过:“定位”、“卖点”、“形象”等词语,实际上在21世纪我是在读了《定位》的首次中文译本后才明白“定位”的真正含义,一位本土知名的广告人士甚至在出版的书里这样解释:“定位就是将头上的头发扒得剩下一根,在风中飘摇”,事实上USP也是将头发扒得只剩一根。 必须要承认的是,我们得到理论教育一直是残缺的,常常为一管之见就激动不已,闹了不少笑话。所以在国际4A的系统认识、系统操作流程面前,我们总是相形见绌。前一段提到的知名人士的书籍,不光将“定位”解释得一塌糊涂,也将IMC说得面目全非,惭愧的是,它是很多本土后起广告人的启蒙书籍,包括作者。
除了这些,比如我们在企划书上写了若干遍的“防御战、攻击战、侧翼战、游击战”,在读了特劳特的《营销战》译本后,我才明白不是每一个企业都能随意运用这些名称的,作者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如果越南共产党答应将军官派到西点军校接受正规的训练,那么越南战争一定会改写”。可是本土营销传播人接受了一点点概念后,胡乱的麻痹了客户多少次呢? 感谢出版业的发达,虽然比别人晚,但是我们终于有机会等到系统的教育。作者无意要在这里炒作别人,但是一定有必要提到“成美广告”,这是一家很小的公司,但是对中国本土营销传播业却做了很大的贡献。我不知道别人是怎样学习到系统的知识的,反正我是在读过《不同于奥美的观点》后,才开始关注“定位”理论和“营销战略”,并认真的将它和“品牌形象”理论、“IMC”理论进行对比,好像也是这家公司促成了80年代就在美国发行的《定位》、《营销战》和后来修正揉合的《新定位》、《营销革命》在中国大陆的发行。这真了不起,让求知的本土人士可以一睹庐山真面目。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但是《不同于奥美的观点》一书很多观点比较偏颇,虽然这本小册子很有建树的提出了本土企业的解决办法,但是作者似乎为了某种目的,虽然行文时带着建议、商量的口气,实际上某些部分不光在针对国际4A,也有意无意在某些部分否定了了品牌形象理论,将USP打入冷宫。自相矛盾的是,有一句话又提出了“定位”要和“品牌形象”理论结合使用:“先做定位,再做形象”。 作者提到这本册子上作者未能解决的迷惑,实际上也是所有人的迷惑。在我们能够读到《实效的广告》、《定位》、《整合营销传播》以及品牌形象论的开山原作后,我们该信奉哪一种理论?可以肯定的是:营销理论绝不可能像宗教一样分出不同流派出来,没有USP派、品牌形象派、定位派、整合营销派的提法,分析目前市场,每一种理论支持者都有成功案例。 对于同样的市场现状,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只有一个,到底谁对谁错? 二、割裂的观点
系统性策略能力是人的关键素质,《第五项修炼》所提及的最重要的修炼第五项就是系统性思考。
但是我们发现,这四种观点是相互包融又相互排斥的,好像不存在一个系统内:
1、USP理论重于对产品的聚焦。要么是在产品身上找差异;要么调整,制造产品差异;实在无法差异,就展现产品的另外一个方面。和这个独特销售主张相违背的一切,都是吸血鬼,吸干传播效果的血;
罗瑟&瑞夫斯具有开放性的心态,这样解释了USP和品牌形象之间的关系:一个演讲者的穿戴、气质、说服力就是品牌形象,演讲内容是USP,并主张将二者结合起来,认为纯粹的USP和纯粹的品牌形象都不可取。换句话说,USP是内核,而品牌形象是外壳。 大师就是大师,光这份心胸就够《不同于奥美的观点》学习。事实上我们以前接触USP的时候,似乎忘记了作者的忠告。
2、品牌形象理论产生在美国二战后,产品完全同质化。在产品完全同质的基础上,谁更有独特气质,谁就能脱颖而出。理论已经从厂商角度向消费者角度转变。所以品牌形象理论者通常忘记产品,而测试消费者需要什么样的商品,产品是一个人,会是怎么样?
按照罗瑟&瑞夫斯的观点,两者应该结合,但是产品完全同质、甚至连侧面都相同的情况下,USP会相互抵消,只留下品牌形象。
所以会出现:“科技创新生活”、“科技创造微笑”、“新鲜生活,无限创意”等等情况,至于三者之间有什么差别,我不知道。看来罗瑟&瑞夫斯的观点,要么是一厢情愿,要么是创意人没有动脑筋,将罗瑟&瑞夫斯10亿美元总结的经验丢在了脑后。
虽然品牌形象理论没有和USP联盟,但是和IMC结婚了。在奥美等国际4A的手段里,可以看到:制定品牌形象,用IMC传播。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3、按照出现的时间为序,“定位理论”排在第三。在定位理论里,我们看见了一种矛盾,就是书中一再的强调是以市场为导向的:我不必做得完美如顾客的想象,我只需要在某方面最好;但是在做定位时,又完全以消费者为导向――占领消费者的某个心理阶梯,以顾客为导向。实践告诉我们,很多时候市场导向和消费者为导向是不可兼得的,如果对此有疑问,你可以去问一线的销售人员。
当然,定位不是“将头发扒了只剩一根,在风中飘摇”,特劳特为我们树立了正确的定位观:是占领顾客的“心智阶梯”,消费者在购买某类或某特性的商品时,总会有先后顺序的品牌排序。要么是“抢先占位”,占无人山头为王,比如在塑造个人形象时,找准招聘者需要的才华说自己是第一;要么“关联强势品牌”,就是和老大攀上关系,年纪大一点的人可以将自己介绍为是孙大伟的同学,他Y做广告还是我鼓励的;要么是“攻击强势品牌”,比如想成名的话,你就找一个大明星滋事,绯闻和对抗都可以让你名扬天下,余杰和《不同于》大概都是这种手段。
感觉“定位”和“USP”是一对亲兄弟,不同的是“USP”是突出产品某个特性,而“定位”是在“心智阶梯”上突出某个特性。USP是努力在产品上寻找,而“定位”可以想方设法的在消费者认知角度里去找。比如七喜“非可乐”的定位,是否也可以理解为“心智阶梯”上独特的销售主张呢?
4、IMC。整合营销理论出现得最晚,并且是建立在4C理论基础上。也是作者认为目前最为完善的理论,从前期的策略、到后期的执行,舒尔兹为读者提供了完善的操作方法,而前期的3中理论,要么侧重于前期的策略,要么侧重于后期的执行,总有点顾此失彼。 但是,在国内的运用中,到处都是对IMC的误解,比如《不同于奥美的观点》上提到了定位时代的广告规律第二条:“任何一次传播活动,都是为了协助品牌去建立、巩固或加强一个定位,以此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对这一句话的作者总结为:“第一要有定位,第二要整合传播”。 可以看出作者对整合营销的理解仅为:“保持同样的声音”,而这个声音就是定位的观点。大陆又有几个人不以名字来理解“整合营销传播”的呢?但,这的确是对IMC的误解,或者是对这一理论的侮辱。《实效的广告》也提到了“聚焦”观点,仅仅是“聚焦”,那不是IMC。 整合营销的一个伟大之处是明确的提出了前三种理论含糊不清的观点,那就是“消费者购买诱因”。如果USP、品牌形象、定位理论能够明确的说,自己的核心是建立在“消费者购买诱因”上,那么,不仅证明该理论成熟了,而且也不会闹出许多企业悲剧。比如前面提到的“科技改变生活”等三种科技和生活之间关系的品牌形象,形象是有了,但是都不能触动消费者的购买诱因的,一台冰箱,在消费者看来,最多是带来了一些方便,但是从方便上升到改变生活,是不是太玄呼了。
IMC的另一个伟大之处,是将一切传播活动建立在认知基础上,特劳特在《新定位》纠正了以往的偏差,也将“定位”建立在消费者的认知规律上。以下的IMC提出的一些规律是影响我做每一个方案的: 1、是“积累”而不是“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