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概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9 18:25:0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m],[y],[e] ,[o] 2.[o],[?],[b],[t‘] 3.o,a,i

4.北方方言,吴方言,闽方言,赣方言,粤方言,湘方言,客家话,北方方言 5.构词,变词

6.孤立语,屈折语,粘着语,孤立语 7.合成词

8.渐变性,不平衡性 9.句法,词法

10.聚合关系,组合关系 11.任意性,线条性

12.舌位的高低 ,舌位的前后 ,嘴唇的圆展 13.音质音位,非音质音位 14.语音

15.元音,辅音,辅音 16.约定俗成 17.左,直观思维

18.句法同义,句法多义 19.发音,传递,感知 20.陈述句 二、单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C C A D B A C B C D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C B D B D D C A B C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C B D D D D D D C C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 × √ √ × × × √ × × √ √ × × √四、分析题: (1)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下面语言单位,歧义结构须作多种分析。 1. ①他 的 哥 哥 和 妹 妹 的 三 位 朋 友

|_ 并列 __| |_定中 | |_ 定中 _|

|_ 定中 _|

②他 的 哥 哥 和 妹 妹 的 三 位 朋 友 |_ 定中 __| |_ 定中 | |_ 定中 |

|_ 并列 _|

11 12 13 B C D 26 27 28 A C B 17 18 19 × × ×14 15 C A 29 30 C A 20 √ 16 √ ③他 的 哥 哥 和 妹 妹 的 三 位 朋 友 |_ 定中 __| |_ 并列 | |_ 定中 | |_定中 _|

2. ①非 常 热 爱 祖 国 和 人 民 的 英 雄

|_ 动宾 __| |__ 状中 _||_ 定中 |

|_ 并列 _|

②非 常 热 爱 祖 国 和 人 民 的 英 雄 |_ 定中 | |_ 动宾 __| |__ 状中 _||_ 并列 _| 3. ①河 南 和 河 北 的 大 部 分 地 区

|_ 并列 _|

|_ 定中 |

|_ 定中 | |_定中 |

②河 南 和 河 北 的 大 部 分 地 区 |_ 定中 | |_ 并列 _| |_ 定中 |

|_定中 |

4. ①他 要 出 租 汽 车

|_主谓 __|

|_ 定中 |

②他 要 出 租 汽 车

|_主谓 __| |_ 连谓 __|

(2)比较下列各组音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①相同点:都是浊音、双唇音。不同点:m是鼻音,b是口音。 ②相同点:都是浊音、鼻音。不同点:m是双唇音,n是舌尖前音。 ③相同点:都是舌面后、圆唇。不同点:u是高元音,o是半高元音。

④相同点:都是舌尖前音、清音。不同点:ts塞擦音,s是擦音。 (3)根据发音状态的描述,在括号中填入对应的国际音标。 ① [u] ② [n] ③ [t‘] ④ [?] 五、问答题:

1.(1)组合规则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词序的改变。

(2)聚合规则的发展:形态的改变、语法范畴的消长和词类的发展。

(3)语法演变中的类推作用:类推是表示同一语法意义的几种不同的语法形式,由于其中的一种形式的影响而统一起来的过程。

2.(1)劳动使得语言的产生成为一种社会需要。

(2)劳动发展了原始人的思维,为语言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心理条件,同时劳动改善了原始人的发音器官,为有声语言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生理基础。

3.语音的社会属性首先体现为:语音与语义的结合由社会约定俗成,离开了社会的约定俗成,就没有语言的产生,也就没有语音的存在。语音的社会属性还体现为语音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4.“海洋宽阔”是主谓结构,“海洋”是主语,“宽阔”是谓语,二者之间构成陈述关系。“宽阔海洋”是偏正结构,“海洋”是中心语,“宽阔”是修饰语,二者之间是修饰关系。造成这种语法意义差别的原因是词序,二者的词序刚刚相反。

5.因为尽管语言符号及其组合是任意的,但这只是就创制符号时的情形说的。符号及其组合规则一旦进入交际,它对使用的人来说就有规定性、强制性。如果不经过重新约定而擅自变更,就必然会受到社会的拒绝。每个人从出生的那天起,就落入一个现成的语言符号的环境中,只能被动地接受,没有要求更改的权利。

6.(1)全民常用性。基本词汇里面的词是全民族的人民日常都在使用的,使用频率很高的。 (2)稳固性。这些词大多自古就有,不容易起变化,不是后来新造的。

(3)能产性。它们一般都由一个词根构成,这些词根成了词汇中滋生新词的基干,具有比较强的构调能力。

7.人类语言具有以下特点:(1)单位的明晰性。(2)任意性。(3)结构的二层性。(4)开放性。(5)传授性。(6)不受时地环境的限制。而动物的所谓“语言”不具备这些特点。

8.社会的发展对语言发展起着推动作用,其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社会的进步推动语言的发展。(2)社会的分化和统一推动语言的发展。(3)语言间的相互接触推动语言的发展。(4)社会推动思维的发展,而思维的发展又促进语言的发展。

9.(1)汉语普通话音节通常可以分成声、韵、调三部分。声母和韵母由音质音位构成,声调由非音质音位中的调位构成。(2)汉语普通话音节结构以开音节占优势,闭音节比较少。(3)汉语音位的组合格局比较简单,分开、齐、合、撮四呼,没有复辅音,能够形成的音节数目比较少。

10.语法范畴可以分为“词法范畴”和“句法范畴”两大类。主要由词的变化形式表示的语法意义属于

词法范畴。词法范畴又分为“体词属性范畴”和“谓词属性范畴”两类。常见的体词属性范畴有:(1)性;(2)数;(3)格;(4)有定和无定。常见的谓词属性范畴有:(1)时;(2)体;(3)态;(4)人称。 11.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首先是口语,第二种客观存在形式是书面语。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的,

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书面语是经过加工、提炼和发展了的口语的书面形式。口语和书面语中基本的语言成分也就是基本的语汇和语法结构,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基本一致的。

12.(1)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交际工具,是组成社会不可缺少的因素,是人与人之间互相联系的纽带,没

有语言,社会就会解体,不复存在。(2)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类有各种各样的交际工具,如文字、旗语、电报、电话等,但它们都建立在语言基础之上的。(3)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思维离不开语言,必须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

13.渐变性和不平衡性是语言发展的两大特点:(1)渐变性:语言的发展是渐变的,而不是突变的。语

言的结构要素——语音、词汇、语法是长期发展的成果,它们不能一下子建立起来,而且,根本不可能按照人们的主观愿望来建立。交际要求语言保持稳定的状态,不允许它一下子发生大的变化。 (2)不平衡性:语言结构各要素发展是不平衡的。语言要素中词汇发展的最快,因为词汇对客观现实的变化最敏感。至于语法,它是人类思维长期抽象化的结果,在语言中根深蒂固,在各个时代都能很好地为社会服务,因此它发展得很慢。语音的发展跟社会的发展没有直接的联系,它的演变也很缓慢。不仅语音、语法、词汇各部门的发展速度不平衡,就是在一个部门内部,同样的语言现象

由于所处的条件不同,其发展也是不平衡的。另一方面,同一语言现象的发展速度、发展方向,在不同的地区也可以不一样,它在有些地区不变,有的地区这样变,有的地区那样变,因而产生了地域方言或亲属语言的差别。

14.音质也叫音色,指声音的品质或个性。在音高、音强、音长都相同的情况下,声音之间的差异就是

音质的差异。例如,钢琴和手风琴即使用同样的音高、旋律和音强来演奏,人们仍然能够分辨出它们声音的不同品质。从声音的产生方面分析,发音体、发音方法和共鸣器的形状这三个发音条件中只要有一个不同,就会产生不同音质的声音。语音中音质的不同也是由上述三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具体来说,语音中的音质决定于:(1)发音体,要看声带振动不振动。例如英语bin(仓)中的b和pin(别针)中的p声音不同,就是因为前者b用了声带这个发音体,而后p者没有用。(2)发音方法,要看肺里呼出的气流所碰到的阻碍用什么方法克服。例如汉语普通话bu(布)中的b和fei(飞)中的f声音不同,就是因为二者的发音方法不同。发b时双唇闭拢,然后突然打开,让气流冲出;发f时使上齿靠近下唇形成缝隙,然后让气流从缝隙中摩擦而出。(3)共鸣器的形状,要看肺里呼出的气流在什么部位受到阻碍,如果没有受到阻碍,口腔的形状又是什么样的。这些都会造成共鸣腔的不同形状。例如汉语普通话lu(路)中的u和la(拉)中的a声音不同,就是因为发这两个音时口腔这个共鸣腔的形状不同。

15.(1)选词:组合成基本结构的词,不但要在词义上相配,而且在语法上的类也要相配。基本结构的

各个项都要求一定词类里的词来充当。例如“书、电视、月亮、面包”之类一般所说的名词,很少可能充当主谓结构里的谓语。进入结构的词首先要在语法的词类聚合中进行选择。例如,“大”、“爱护”和“眼睛”所属的词类可以帮助我们判定“大眼睛”是偏正结构,而“爱护眼睛”是述宾结构。(2)词序:词选出来以后,必须按照一定的次序加以排列。汉语缺少词形变化,更多地依靠词序来确定结构关系。例如“大眼睛”和“眼睛大”词序不同,语法结构类型也就不同。(3)虚词和词形变化:虚词和词形变化可以标明语法组合中实词与实词之间的关系,例如汉语“和”、“的”、“得”之类的虚词,分别对形成联合结构、偏正结构和述补结构有重要作用。

16.(1)从语言的服务对象看,语言是不是为特定的阶级和阶层服务的。语言是人类社会统一使用的交

际工具,一视同仁地为社会全体成员服务,不是为特定的阶级或阶层服务的,在语言面前,完全是人人平等,无论男女老幼,无论贵族贫民,都有自由地使用语言表达思想的权利,这可以是是语言的本质特征。语言只是一种工具,你可以用来表达思想,表达你的看法,但它本身没有阶级色彩。 (2)从语言自身结构来观察,考察语言到底在哪一方面体现出了阶级色彩还是没有体现。语言的结构本身也是没有阶级性可言的,因为构成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系统,也是没有阶级性的。比如语音中的音素、音位、元音、辅音之类,词汇中的词语、语法中的结构单位、结构规则等等,都谈不上有阶级性,地主资产阶级阶级要使用这些单位和结构,农民和工人阶级同样要使用这些单位和结构。(3)从语言的产生的社会大环境来观察认识。语言产生于没有阶级的原始社会,社会上连阶级都没有,语言作为社会的产物更谈不上有阶级性了。语言是伴随着人类同时产生的,语言是人类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创造的,并在生产劳动中根据社会交际的需要逐渐地加以完善的。人类的产生已经有上百万年的历史,迄今为止的人类历史,绝大部分时间是漫长的原始社会,从奴隶社会开始才出现阶级,有阶级的历史不过几千年,充其量不超过一万年,在那漫长的原始社会,人类社会都没有阶级性,作为交际的工具语言当然也没有阶级性。同无阶级的社会相比,人类有阶级之分的历史很短很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