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城市形态及空间结构分析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8 9:55:0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城市形态及空间结构分析

——以郑州市为例

城市规划0902 祝相科 200917020215

城市形态是城市建设和规划的重要依据,城市规划者的城市形态理念直接决定了城市规划的效果,以致影响城市的总体布局、城市发展的综合效果、交通组织和城镇群的合理分布,甚至关系到城市生产、生活质量、城市改造、城市合理发展方向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城市空间是各种人类活动与功能组织在城市地域上的空间投影,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载体,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是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核心内容,城市的区域分析、定位研究以及发展目标的实现等研究最终均要落实到空间上。因此,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性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尤为重要。

有学者认为城市结构与城市形态互为表里,城市结构表现为城市发展中的内在的动力支撑要素,城市形态则表现为城市发展的外部显性的状态和形式。城市空间结构只是城市结构的一部分,表达的是要素在空间组合上的关系,这种关系即为城市相互作用。城市结构实际上既决定了城市形态,也最终决定了城市空间 结构。也就是说,城市空间结构就是能够通过城市相互作用体现为城市形态的那部分城市结构。

其实,目前对城市形态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纵观学者们对城市形态的理解和表述,从横的方面来看,城市形态具有物质和非物质两种表现形式,物质方面主要指城市各有形要素的空间布置方式,包括街道网的结构形式,各种功能的地域分异、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和建筑环境以及中心城市和相邻城镇群组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和结构变化特征等;非物质的主要包括城市生活方式、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等所形成的城市社会精神面貌和城市文化特色。从纵的方面来看,城市形态并不是单一的,而是拼贴式的,是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积淀的汇合;城市形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历史的变化而产生渐进式、碎片式的变化,通过这种渐变,既可以保持城市文化的延续,又能不断地更新。不过每一个不同时期,都会有一种反映时代特色的占主体的城市形态。

郑州市城市形态演变过程:

郑州市的城市形态经历了“块状发展一点轴延伸一组团分散-一体两翼”的过程,城市的内部填充主要发生于老城区与京广铁路线之间,井向南北方向蔓延。而近20年则是组团分散-一体两翼的转变。并且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两翼“生长臂”的不断延长,中心城区的中心功能尤其需要不断强化才能满足两翼生长的要求。

郑州市道路网的形式:

郑州市的道路网属于方格---环行---放射式,东西方向的道路和南北方向的道路交错纵横形成方格网状。东西方向的主干道路从南到北依次有航海路—陇海路—中原路—建设路—金水路—黄河路—农业路—东风路。南北方向的主干道路从西到东依次有桐柏路—嵩山路—大学路—京广路—南阳路—文化路—花园路—城东路—经三路—东明路。这些东西方向和南北方向的主干道路在城

中相交又围成环城路,比如农业路,桐柏路,航海路,经三路围成了一个环。南阳路,建设路,中原路又可以作为放射性道路。所以说,郑州市的道路网属于传统上的方格—环形—放射式。

铁路线成为城市发展的屏障,多年来形成了东西两片区交通自成体系,路网较为密集,空间相对独立,而两片区之间交通联系相对薄弱的城市道路胃架系统。铁路线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进而直接影响到两个片区空间的同步发展。城市道路网与城市用地形态相适应,组团间联系道路与城市对外交通结合,以放射性交通干道和快速环路将五个组团有机联系起来,形成了五环(一五环快速路)九放射(九条放射干道)的格局。各组团内部道路网,结合城市地处平原地区地形平坦的特征,道路网为较为规整的格网状。

郑州市土地利用模式:

郑州市地处中原,地势比较平坦,属于平原型城市,其城市土地利用应现出均质化发展的态势,但是由于贯穿全国的京广、陇海两大铁路干线交汇于郑州,把郑州分为不均等的四个象限,形成了如今典型的双“V”字型城市空间格局。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城市土地利用的均质化,使得郑州土地呈现出非均质化特征。郑州市西部老工业基地的发展始于国家计划经济时代的“一五”、“二五”时期,企业的建设同时带动了郑州市西部的城市建

设。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多数国有企业日益衰退,昔日的经济地位每况

愈下。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郑州作为中国内陆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河南省和中原城市群乃至整个中部地区的发展对其提出了新的要求,郑州市政府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开始了对郑州市西部老工业基地的大力改造。90年代以来郑州的商业中心主要是以二七广场地区为城市商业圈为中心,使得二七广场地区集交通、纪念、商贸功能为一身,这给城市核心地区的交通带来了很大压力,使城市中心的功能近乎瘫痪。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壮大,单中心的商业模式已不适合城市未来的发展趋势。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城市的商业中心逐渐由单中心向多中心结构转化。目前城市的商业中心西部为碧沙岗公园,东部为紫荆山广场,城市中心为二七广场。这种多中心的商业结构大大缓解了城市中心的各种压力,使得二七广场地区的城市功能能够正常进行。京广、陇海铁路在郑州交汇,给郑州带来了繁荣,同时将郑州市分为东西两半,也成为城市发展的一个瓶颈。郑州火车站处于铁路交汇的核心部位,是整个城市的核心,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日前郑州火车站只有东出口,并依此形成了繁荣的火车站商圈和二七广场商圈。日前郑州火车站广场南北两侧设有两个公交枢纽站,多达40条的公交线路汇集于此,给火车站周围带来了巨大的交通压力。在城市建设上,郑州火车站东广场周围建筑密度过人,而火车站西侧的发展则无法与东侧同日而语,西侧地区多年来城市面貌未有大的改观,建筑物布局与建筑景观杂乱无章。铁路西侧的居民必须跨过铁路绕行才能到达火车站,这给居民的出行带来了很大的不便。火车站东西方在商业、交通、居住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反差。因此将根据郑州火车站西出口及西广场建设规划,对火车站周边地区实施有计划的综合整治,带动老城区更新改造,改善该地区的城市综合服务,全面提升城市整体功能。

郑州市城市发展轴演变:

51年政府就请哈雄文到郑州来进行考察,给郑州做规划。哈熊文做了一个斜线的道路,现在人民路这一线,从火车站一直发散出去,一条城市里的斜路,一直通道现在大致花园路口那带。这个设计在空间建构上,显然是把火车站作为一个城市空间建构的原点,作为你城市交通出发的一个起始点。哈熊文把火车站、二七广场串起来的做法,实际上是古典城市主义一个很常见的做法。规划在城市景观上力图建构以二七塔为极点(底景)的贯通火车站地区、老城区和未来的行政区的宏大景观轴线。这

一景观轴线的起点是给郑州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的铁路及其标志物(与经济有关),终点则是新政权的行政区(与政治有关)。50年代是中国的全面经济建设的时期,哈雄文这个设计更多的考虑了新的城市空间意义体系的建构的问题,对工业进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