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南汇中学高三语文零次月考试题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9/12 12:25:5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上海市南汇中学2009届高三语文零次月考试题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6分)

①100多年前,奥地利人马克斯·舒施尼发明了塑料袋,这种包装物既轻便又结实,在当时无异于一场科技革命。从此以后,人们外出购物时顿感一身轻松,不需要携带任何东西,因为商店、菜场都备有免费的塑料袋。可舒施尼做梦也没想到,到塑料袋百岁“诞辰”纪念日时,它竟然被评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

②据科学家测试,塑料埋在地下200年也不会腐烂降解,大量的塑料废弃物填埋在地下,会破坏土壤透性,使土壤板结,影响植物生长。如果家畜误食了混入饲料或残留在野外的塑料,会因消化道梗阻而死亡。而焚烧所产生的有害烟尘和有毒气体,同样会造成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③目前,中国塑料年产量为300万吨,消费量在600万吨以上。全世界塑料年产量为1亿吨,如果按每年15%的塑料废弃量计算,全世界年塑料废弃量就是1500万吨,中国的年塑料废弃量在100万吨以上,废弃塑料在垃圾中的比例占到40%。人们把塑料给环境带来的灾难称为“白色污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个形象的比喻,说如果把人们每年使用的塑料袋覆盖在地球表面,足以使地球穿上好几件“白色外衣”。

④我们的地球似乎已经变成了“塑料星球”,土地、河流、高山、海洋……塑料袋无所不在。直到有一天,我们都已离去,这些家伙仍然占据着地球,因为它们是“永生”的。 ..⑤一时间,“远离塑料袋”、“拒用塑料袋”、“禁用塑料袋”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事实上,要在短时间内完全禁止使用塑料袋是不现实的。积极的态度是依靠科技进步,即采用回收利用和降解相结合的办法去解决。工业包装膜、商品包装袋(膜)用后较干净,应作为主要回收利用对象,分类收集再生利用,这在国内外都已有许多成功经验。而对于那些量大、分散、脏乱、难于收集或再生利用经济效益甚微的一次性塑料包装袋,则应该使用可降解塑料生产。

⑥然而科技并不能立竿见影,一方面,塑料袋像臭豆腐一样闻起来“臭”,吃起来“香”,因为它的确有它的便利之处;另一方面,许多消费者认为,塑料袋是免费赠送的,不花钱的东西不用白不用。针对这种情况,1989年7月起,美国近半数的州实施了塑料袋“禁用法”,禁止所有不能分解和还原处理的食品塑料包装袋上市。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禁用厚度不到20微米的塑料袋,并控制生产这种塑料袋的原料。从1998年11月起,在该邦乱扔、乱用、乱发塑料袋者,最高可被判5年监禁,并处10万卢比的罚款。意大利则实行“塑料袋课税法”,根据这项法律,每生产一只塑料袋要交8美分税,商店每卖一个价值50里拉的塑料袋,要交100里拉税。自去年3月起,爱尔兰政府也开始征收塑料袋税,每个塑料袋9便士。

⑦这些法律的推行,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以爱尔兰为例,自从征收塑料袋税之后,全国塑料袋的使用量降低了90%。与此同时,各国都加强了对可降解塑料包装材料的研制,并加大了开发塑料回收利用技术的力度。舒施尼那项“最糟糕的发明”将以一种全新的形式继续为人类造福。

1.塑料袋的盛行,除了因为它本身具有的 、 的特点外,还因为它是 。(3分)

2.第②段中说“塑料袋被评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根据文意,简析其原因。(4分)

3.第④段中加点的“永生”一词的含义是 (2分)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 ) A.塑料袋像臭豆腐一样闻起来“臭”,吃起来“香”。“臭”,是因为它是免费赠送的;“香”

因为它的确有它的便利之处。

B.用挖土填埋或高温焚烧处理白色污染,都不是万全之策,仍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污

染环境的问题。

C.有些国家利用法律来治理塑料污染,取得了一定成效;积极的态度是依靠科技进步,

即采用回收利用和降解相结合的办法去解决。

D.奥地利人马克斯?舒施尼发明了塑料袋,在当时无异于一场科技革命;但一百多年

后被评为“最糟糕的发明”,是因为人们意识到了它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5.2008年6月1日起,我国颁布并开始实施“禁塑令”,各大型超市及商店不再为顾客提供免费的塑料袋,你认同这一做法么?结合全文并联系现实,请你提出我们在对待这项“最糟糕的发明”时,可以采取哪些积极的态度?(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2分)

①蓦然听到雁阵的鸣叫声,循声望去,一队大雁高飞,不久便消失在茫茫天际了。 ②这是我回到老家的第一个傍晚,西天的彤云渐渐黯淡,黄昏渐浓,不意竟于此时看见雁阵。雁过后的天空一片沉寂,也一下子变得无限空阔,我不由想起,好像已经数十年没再听到过大雁的叫声了。

③印象中,大雁只是我童年的鸟儿。

④我的家乡在黄河故道上。故道,实际上荒滩居多,数百年前,黄河改道而去,留下了宽达七八里、厚达四五米的黄沙。其后渐有人家定居,种果树和庄稼,但中泓始终有一道残水,如摇晃的大镜,我们习惯性地叫它河底,那里遍生芦苇、蒲草、荆棘,是鸟、鱼和儿童们的乐园,因此,也是迁徙中大雁最理想的客栈。

⑤我的家离河底有二里路,我们放羊的时候时常走到那里,把羊放在水边啃草,然后去游泳或摸鱼虾。水宽的地方,芦苇丛深达里许,没有好的水性和胆量不敢深入。到了秋末,水寒,人不能再游入,芦花白了头。风一吹,像无边无际动荡的白雪,时有大雁栖息其中。但栖息中的大雁很难被看到,偶尔能听到它们“咕咕”的叫声,那里变得幽深而神秘。 ⑥与麻雀、画眉、喜鹊等许多本地鸟儿不同,大雁很难被接近,也许是每年万里的南北迁徙赋予了它们高度的警惕性。据说雁群在休息或进食的时候,总有一只雁独立巡视放哨,一旦见有人靠近,或发觉有其他威胁时,便会长鸣一声,这群雁便齐刷刷地飞向天空,列队而去。但我没有见过休息中的雁群,连放哨的雁也没有看见过,只是听到芦苇丛中有雁鸣时,只要使劲往里面扔一块硬土坷垃,就可欣赏到雁群冲天飞起的壮观景象。

⑦大雁之美,在于它的飞行,也即是雁阵之美。雁阵高飞,一般是在早晨或者傍晚,也有在夜间飞行的,只是难以被看到。傍晚的雁阵,总是给人以苍茫之感,特别是在有风沙的时候,一串雁唳,让人的心底无限肃穆;而在早晨,在灰蓝色的背景下,映衬着晨光,它们像一粒粒发光的珍珠,使天空充满了生机和活力。飞行中的大雁,看上去很小,飞得也不显

快,那只是它们飞得太高的缘故。

⑧雁阵之美,还在于它能给人以遐想和无限诗意。依稀记得小时候,在秋天的田野里看着列队前进的大雁,就会天真地背诵着:“秋天来了,大雁开始向南飞。一会儿排成一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一个一字。”长大后接触到了更多的有关大雁的诗文,如 [甲] 的“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乙] 的“雨霁鸡栖早,风高雁阵斜”,以及“八月初一雁门开,鸿雁南飞带霜来”等等。这样的诗句,即便只是纸上的诵读,也已有苍凉之美遍袭心胸。 ⑨雁阵之美,还在于它能给现实生活提供哲思。有研究表明,雁阵的飞行能比单飞的雁提高22%的速度,因为飞行中的大雁两翼可形成一个相对的真空状态,头雁没有真空,无法讨巧,但却是不停轮换的。为群体共同的目标精诚合作和甘于牺牲,这确实值得作为思想群体的人类深思。

⑩那时候,村子里也有猎雁的人,他们是事先就在芦苇丛中埋伏好,待雁群毫无防备时突然将其轰起,当它们刚离水面时开枪。那是一种自制的土枪,打的是铁砂,有的人一次能打下数只或十数只。

11但雁阵现在越来越少了,这与人们的捕猎有关,也与环境的恶化有关。前些年,村南 ○

的荒滩上建了几座小型化工厂,于是芦苇消失了,水也恶臭不堪。再一个原因是我调到城市工作。在钢筋与混凝土统治下的都市里,谁还有心思去理会我们的头顶上,那么一群大雁在悄悄地飞过。即便偶尔抬头,雾蒙蒙的天空早已遮挡得什么都看不到了。

12所以,这次回家能够看到雁阵真的是一种福分。长风万里,雁阵高飞,天地悠悠任它○

们翱翔。但天空不是它们的家,今夜,它们会降落在哪里?

13我唯愿世间有更多水草风美的地方供它们生息。 ○

6.在第⑧段空白处填上相关的作家([甲][乙]两处任选一处)。(1分)

[甲] [乙] 7.第②段划线句“好像已经数十年没再听到过大雁的叫声了”,联系全文,分析作者这么说的原因。(2分)

8.根据文意,作者认为“雁阵之美”表现在哪几个方面?(3分)

11段中划线句的含义。9.分析第○(2分)

10.联系全文,概括说明作者这次回家看到雁阵后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6分) ( ) A.本文富于诗意中,对“我”童年时代的农村生活的描写,充满情趣和温馨 B.本文刻画传神,对雁阵的描写细致入微,很好地体现了雁阵的生机和活力。

C.本文富含哲理,通过对雁阵之美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群体精诚合作精神和甘于牺

牲精神的强烈呼唤。

D.本文感情深挚,通过对家乡雁阵的回忆,抒发了作者对城市生活的厌倦与疲劳感。 E.本文首尾呼应,结尾流露出对雁阵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的忧思。

12.第⑤段划曲线句“芦花白了头,风一吹,像无边无际动荡的白雪,时有大雁栖息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