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整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讨会发言材料:关于古诗群文阅读的思考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2 13:39:4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让意境和方法共融同生

——关于古诗群文阅读的思考

小学中古诗的教学历来是个难点,很多老师认为一节课能让孩子们走进古诗的意境,

就已经非常不容易了,古诗的群文阅读更是难上加难。难就难在:1、内容多,理解难度高。2、时间紧,意境涵泳空间少;3、方法习得上需要理性思考,与古诗这个特殊题材的学习方式是相悖的。如何让孩子们能在一节课中通过一组古诗的学习,既入意境,又得内涵,还得方法呢?

一、“群”时顾“文”,更要见“生”

古诗群文阅读如何组合文本?如何确定议题? 我们认为,古诗群文阅读的文本组合选择时,既要从文本主题、语言、文体等方面考虑文本内容的关联度,考虑文本内在的联系,也要考虑学生的年段特性,考虑教学内容对于小学生的适恰性。 ●“群”时顾“文”——关注文本的关联度

我们这次选择的是《鸟鸣涧》、《竹里馆》、《鹿柴》,议题是“以动衬静”。这是古诗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古诗中运用这种写法的诗句很多,但今天为什么要选择这三首诗呢?首先,这三首诗都是大诗人王维的作品,都是山水诗,都用上了“以动衬静”的写法,最主要的是这三首诗能够凸显王维山水诗的共性——恬淡祥和。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选择组合,学生不但能够了解“以动衬静”这么一种表现手法,还能通过这样一组诗的学习走近一类诗——山水诗,从而走近一个诗人,了解这个诗人的风格特性——恬淡自在,懂得“以诗读人”的方法。

●“群”时见“生”——关注学生的接受度

议题的选择既要关注文本内在的特性,关注文本之间的关联度,在确定议题的时候还要审视它是否适合学生。像这三首诗,都是王维的静美山水诗,都用了“衬托”的方法。选择“感受王维山水诗的静美”还是“衬托”作为议题呢?我们觉得“衬托”更适合小学生学习。因为,相对来说,前者比较宽泛,比较大,比较空。而“衬托”这是个表现手法,这是学生学习的一个抓手。掌握这个方法,学生就能运用它更好地学习古诗,更好地走进山水诗的静美世界。它比较实实在在,比较有法可循。

但是“衬托”这个表现手法面还是比较广。“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是“以声衬寂”,“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是“以光衬幽”,“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是“以动衬静”。

但是“衬托”的手法跟学生来说相对比较深奥,而这么多“衬托”手法之间的细微差别,很难跟学生讲清楚。我们只能采用“深入浅出”的方法,用“以动衬静”这么一个相对浅显的说法来作为本节课的议题。

二、“群”中得“意”,更要聚“法”

群文阅读主要为了弥补单篇课文阅读的不足,通过多文共现,凸显文本所表现的某个主题,在教学的时候更关注学生阅读量的增加和阅读方法的习得,不提倡深挖深究。但是,古诗群文阅读却因为体裁的特殊性,与一般的群文阅读不同,需要用学习古诗特有的方式来体悟涵泳,得意聚法。也就是说,古诗群文阅读,一方面要突出古诗的文体特征——感受意境,另一方面也要达成群文阅读的根本目的——习得方法。

A、突出古诗的文体特征——品悟意境 ●想象不可缺

古诗学习,必须展开想象体悟,方能沉入其意境,寻得其意味。缺少了意境意味的触摸,古诗学习就没有了生命。古诗群文阅读,虽然在一节课内阅读的数量增加了,但古诗的学习重点没有变,也不能变。本节课的中心议题虽是了解“以动衬静”的写法,但这方法的习得教师没有通过生硬的说教“喂”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意境的品味中自然地发现。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在上课伊始就提出了最主要的问题“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这种静谧之美”,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去触摸语言文字,重点让学生抓住“空”、“惊”这两个词展开合理丰富的想象。如果说一个“空”字的体会,让学生仿佛看到了春山月夜中的静态之美的话,那一个“惊”字的多元感悟,则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深切感受到月亮突然洒下皎洁银辉使静谧幽暗的山林瞬间发生了变化,此时此刻诗中的那只小鸟“活”了,学生很自然地置身其间,小鸟当时那种“惊动”、“惊醒”、“惊喜”、“惊叹”的微妙心理竟然也被细心的学生所触及,静幽的山林也因为这一“惊”一“鸣”而变得生趣盎然。这入情入景的丰富想象为下文的“以动衬静”写法的自然发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朗读不可少

其它题材的群文阅读,由于受数量和时间所限,大都采用跳读、扫读、浏览等提取性默读的方式,朗读的训练较少。但古诗群文阅读,除了适当的静思默读之外,朗读仍然是课堂教学的重点。“从阅读实践看,感悟理解与诵读吟咏是共生的。这里强调的是理解感悟和诵读吟咏的不可分离性。”(王尚文)

“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曾国藩语) 所以,朗读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想象画面,走进画面,沉入意境。缺少了朗读训练的古

诗教学,就如鲜花没有了色彩,嫩柳缺少了水分那样索然无味。在这节课上,吕老师正是借助了朗读的训练,让学生再现了“夜静春山空”的空寂场景,让学生表现了“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的“惊醒”、“惊喜”、“惊叹”的不同动态,体会出了诗中别具一格的灵动之态。后面两首古诗的学习也一样,有了朗读训练的加入,氛围很快就能够形成,意境很快得以呈现。朗读,为古诗的学习增色不少,它对于古诗群文阅读也同样必不可少。

B、突出群文阅读的独特作用——提炼统整 ●提炼

群文阅读,最主要的作用就是“互文共现”,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联系比较,去发现文本之间的某个特性,可以是某个共同的主题、某个类似的表现手法,也可以是同一个内容的不同表达形式等等。可以说,学会联系比较,习得学习策略,是群文阅读的主要教学取向。古诗群文阅读也需如此。黄国才老师说:“决定由‘一篇’多‘多篇’阅读质量的高低,关键在阅读第一篇之后是否将其‘知识化’,即师生共同总结、提炼为达成目标而运用的阅读策略或方法——此策略或方法是从学生阅读实践中抽象出来的可以迁移运用的知识,是教学生‘学习阅读的方法,学习有方法的阅读’。”

在这节课中,我们看到教师在带领学生通过想象朗读感受诗中的静谧之美之后,引领学生回顾审视,“诗人要描写的是春夜山中的静美,为什么还要写到花落、月出、鸟鸣呢?”这一个问题使得学生马上展开思辨,因为有了刚才的想象,学生就能很快地自然地发现作者的写作秘妙——“以动衬静”,正是有了动态的衬托,才更显这春夜山中的静谧之美。这个回味思辨的过程,就是一个提炼的过程。它能引领学生对诗人的写法展开思考,从而发现更多文本的秘妙,为学法的习得搭好了阶梯,也为后面两首古诗的迁移学习打下了基础。从课堂效果来看,有了这个环节的设计,学生后面的自学环节非常顺利,交流汇报也很到位流畅,在很短的时间里基本能够走进诗中意境,感受诗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静态美。

像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比如学习《石灰吟》《竹石》《墨梅》,提炼出“托物言志”诗的共同特点,提炼出这一类诗的学习方法。学习《送元二使安西》《芙蓉楼送辛渐》《别董大》等一组送别诗,提炼出一些共同的写法:都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表情;写景都是为了借景抒情;诗中一般都会借某个象征友情的意象来表达情感(酒、柳)。通过教师的提炼,学生就会“掌握学习阅读的方法,学会有方法的阅读”。 ●统整

有了群文阅读的教学,慢慢的,学生就会形成统整的概念,养成统整的习惯。学习,不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的零打碎敲,而是需要联系、统一、归纳、分析、思辨的。像我们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