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采放顶煤工作面开采设计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7/3 9:41:1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塔国( )煤矿炮采放顶煤工作面开采设计

一、矿区概况

内容:包括地理位置、交通情况、矿区含煤地层及产状、煤层厚度、煤层产状、顶底板岩性、矿井瓦斯含量、煤尘性质、水文地质等。 二、工作面概况

1、工作面位于矿井位置,布置方式,布置空间尺寸等。 2、煤层赋存情况

该工作面所采煤层参数,煤层结构,煤层厚度,煤层倾角,煤体容重 t/m3。 3、煤层顶底板岩性 老顶: ,平均厚m; 直接顶: ,平均厚m; 伪顶:平均厚 m;

直接底: ,平均厚 m。 4、地质构造情况 5、水文地质情况 正常涌水量m3/min。 6、瓦斯及煤层自燃

瓦斯涌出量m/h,煤层有爆炸危险性,煤尘爆炸指数%,煤层不易自燃。 7、工作面储量 工业储量:万T; 可采储量:万T。 三、采煤方法及巷道布置

1、采煤方法

本工作面采用水平分段走向长壁炮采放顶煤采煤法,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 2、工作面布置

工作面回风巷沿煤层顶板布置、运输巷沿煤层底板布置,在 m处贯通两巷形成开切眼,沿煤层走向回采。

3、巷道断面及巷支护

回风巷净断面 m2,采用锚网支护,运输巷净断面 m2,采用锚网支护。开切眼净断面m2,采用棚梁支护,挂金属网,棚距 m。

4、巷道施工及支护要求

(1)回风巷按腰线沿煤层顶板施工,坡度5‰,巷道内布置皮带运输机; (2)运输巷按中心线沿煤层底板施工,坡度5‰; (3)切眼贯通两巷,高差不超过1m;

(4)锚网支护质量符合要求,棚梁支护可根据顶板压力情况及时调整,背帮、背顶、刹杆、撑杆齐全牢靠,严禁空帮空顶,确保支护质量。

三、放顶煤工艺回采工艺

工序:破煤、装煤、运煤、支护、采空区处理、放顶煤;

流程:打眼→装药→放炮→移主梁→攉煤→移副梁→移溜→放顶煤。 1、落煤:采用爆破落煤方式(风镐或手镐辅助落煤)。

2、装煤:工作面采用爆破自装、放顶煤自装和人工装煤。 3、运煤

1

工作面选用SGW—40型刮板运输机,运输能力150T/h,回风巷内铺设DSJ—650型皮带机。运输能力大于150 T/h。

4、支护

工作面采用DZ(22—25)—30/100)外注式单体液压支柱,配合2.4/3.6m长型∏型钢梁,一梁六三柱,对棚支护,走向布置,逐步前移,排距1.2m,柱距0.8米,遇底板松软支柱穿铁鞋。在防倒方面,架间用倾向挑棚,配合拉钩形成网络。

5、采空区处理

采空区处理采用全部垮落法,人工回柱放顶,最大控顶距3.6 m,最小控顶距2.4 m,放顶步距1.2 m,当工作面采通后,即可进行回柱移梁放顶,放顶顺序自下而上,由里向外逐棚依次进行。顶板垮落不充分时,必须采用人工爆破强制放顶。

6、放顶煤工艺

(1)放煤步距:确定为1.2 m,即开一遍帮放一次顶煤。

(2)顶煤预裂:根据水平分段高度,暂定阶段高20米,超前工作面20m对顶煤进行预裂爆破,炮孔布置、装药、连线、封孔、警戒、加强支护等工作在作业规程或专项措施中明确规定。

(3)放煤方式:采用分段间隔多轮次的放煤方式

多轮间隔放煤,从一个放煤口一次放空,就容易造成窜矸,堵塞相邻放煤口的不利情况,采用第一轮放1、3、5……,第二轮放2、4、6……,第三轮再放1、3、7……,如此循环放煤,则几乎同时相继见矸放净。即放煤段保持10 m,放煤口最小间距2.5 m,每轮放出煤量的三分之一,三轮将顶煤放完,即第一轮在一个分段内先在分段茬处开口放煤,每隔一个放煤口,开口一次,再在放煤口之间开口,放煤口间距离在作业规程中明确规定,再次在两放煤口间加一放煤口,把放煤口距缩为至3—5 m,依次逐渐缩小放煤口间距,直至两放煤口间距缩小至1.6m为止。第二轮、第三轮放煤打开第一轮放煤口,按第一轮的放煤方法依次放煤,每次开口放煤后和最后一轮放完煤见矸后,却要及时用荆芭和小杆堵口。当有大块煤矸堵塞放煤口时,只能采取人工打碎的方法,严禁在放煤口爆破。

(3)放煤顺序:在一个分段内由下向上逐渐加口放煤。

(4)放煤口位置:放煤口的位置在溜子沿以上,高度不得超过0.8 m,放煤口剪成“I”形式,长为0.4 m。

(5)放煤后要对支架、帮顶进行整理,确保支护质量。 七、清爆移溜

采面放完顶煤后,将浮煤清净,然后用液压移溜,移溜时应从一头推移,不得从两头往中间移,或从中间往两头移。移溜后溜子要平直、运转正常。

四、采面顶板控制设计 1、煤层顶底板岩性及分类 (1)煤层顶底板岩性及分类 老顶: ,平均厚 m; 直接顶: ,平均厚 m; 伪顶: ,平均厚 m; 直接底: ,平均厚 m; (2)顶底板分类

2

直接顶为 岩,属 顶板,老顶初次来压(垮落)步距 m,周期来压(垮落)步距 m。本工作面沿两巷底板回采。

2、采场控制设计

本工作面顶板控制设计从“支”、“护”、“稳”三个方面考虑。

(1)支,就是要求支架在其工作过程中,能够支撑住顶板或底板垮落后所施加的压力,根据工作面实际情况,计算如下:

A、利用平均值加两倍均方差计算:

P1=(q+2sp)n=:[12+2(2-3)]×2.88=40.32—51.84t/m2 式中:q—支架支护强度(t/m2);

Pt—工作面支柱载荷平均值(t/根); Sp—均方差;

N—工作面最大控顶距支护密度(根/m2)。

B、按经验公式计算

P2=(4-8)hy=(4-8)×2×2=16-32t/m2 式中:p2—支架支护强度(t/m2); h—工作面采高(m);

3

Y—煤岩平均容重(t/m),取2.0;

C、按支架全部承担直接顶全部重量计算: P3—支架支护强度(t/m2); M—顶煤及伪顶直接顶厚度(m); Y—煤岩平均容量(t/m2)。 D、支护密度计算

n1=P/F=48.42/30×0.8=2.07(/m2); 式中:n1—支护密度(根/m2); P—支架支护强度(t/m2);

F—支柱额定工作阻力的80%(t/根)。

根据支护强度与支护工艺要求确定排距1.2 m,棚距0.8 m,验证工作面最大控顶距时的支护密度。

n=6/0.7×3.1=2.76根/m2

则n>n1,确定工作面,即护顶。

A、护顶,要求所选棚距,不因护顶材料强度不足而引起频繁的局部漏顶,选0.7 m棚距对棚架设使用12号铁丝编制的质量可靠的小眼经纬网和小杆护顶,必要时,可将小杆替换成木板或荆条。护顶时网片长、短边搭接,搭接长度大于0.2 m,联网时要扣扣相联。

B、护底、保证工作面支护质量的前提是支柱不钻底,根据煤层和底板强度,再考虑是否需要穿铁鞋。

(3)稳:要求支架有抵抗来自层面方向推力的能力,为防止推垮型冒顶事故发生,必须保证支护有足够的初撑力,初撑力100mm柱≥90KN,90mm柱≥60KN。

根据以上计算结果,选定本工作面支护方式为:∏型钢梁配合单体液压支柱支护,最大控顶距为3.6m,最小控顶距2.4m,排距1.2m,棚距0.8m,对棚支护,金属网护顶,放煤步距1.2m。

3、采面顶板管理 (1)工作面支护

根据采场支护设计要求,工作面采用DZ(22—28),80/100单体液压支柱配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