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教学与地域文化的超级链接》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0 19:23:1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写作教学与地域文化的超级链接》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写作教学与地域文化的超级链接》课题组 执笔:刘俊华

一、课题研究背景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在总目标中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文化的营养。”我镇地处黄海之滨,是一座位于大丰市南大门的千年古镇。古镇地域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先后被命名为省级“群众文化先进乡镇”、“江苏省古盐运集散地保护区”。我校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践《课标》新的理念,利用古镇独冠群芳的文化资源,将学校教育融于地域文化之中,立足于以人为本、以镇为本、以校为本的办学思想,找准现代文化与古文化的契合点,在地域文化的开掘中培植学校特色,铸造教育精品,提升学生文化品位。

矚慫润厲钐瘗睞枥。 早在1996年,我校师生即被悄然升温的古文化热感染,历史文化名镇的申报,众多文物景点的拟建,省级考古专家的亲临考察……无不激起我校师生对古文化的热爱与开掘之情。1999年,义阡禅寺的重建更让古镇人民奔走相告,欢欣鼓舞。弘扬古文化,发展家乡的教育事业,将教育教学与古文化完美结合,成为了我校师生共同的理想追求。2001年,在黄文荣校长的倡导下,全校师生着手编写古文化方面的校本课程,此时正值基础课程改革的起步阶段,开发校本课程是课改的重头戏,大丰市又被定为江苏省首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市,做好此项工作意义非凡。经过半年多的搜集整理,一本鲜活的富有乡土气息的古文化教材诞生了,这是全体师生智慧的结晶——《草堰古文化》校本课程。此书的出版得到了大丰市教育局领导的高度赞扬,深受广大家长和学生的喜爱。聞創沟燴鐺險爱氇。 1 / 20

2002年,我校将“地方文化在课改过程中的学习与运用”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新课题。此时,又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综合实践活动的施行,我校李龙锁校长抓准时机,率先开展了“竞聘小导游”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介绍家乡文物景点的同时,加深对古文化的了解、提炼。无独有偶,李校长训练的小导游还真有了用武之地。不久,大丰市实验小学陈慧君校长带领三年级学生来我镇游览观光。小导游们应邀走马上任,受到小游客们的一致好评。同年九月,冯罗红主任组织了小摄影爱好者举办了“爱我家乡”古文化摄影活动,学生不仅对摄影活动很感兴趣,而且深深喜爱上了美丽的人文景观。随后,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地方文化教育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美术课让学生到实地进行文物写生,编印的古文化画册让学生爱不释手。音乐课则让学生将古文化编成歌来传唱,编创的《小镇故事》别有一番韵味。语文课将作文教学与地域文化进行有效链接,教师带领学生参观游览文物景点,获取写作素材,激发写作欲望……残骛楼諍锩瀨濟溆。 2003年底,大丰市教研室陈永平主任来我校调研,对我校语文学科的研究探索尤为关注。陈主任在听到“写作教学与地域文化的超级链接”这个话题后,连说“好课题、好课题……”,并动员我们立即向南京凤凰母语教科所申报这个课题。在陈主任的指导下,我们随即向省教科所作了申报。2004年2月,我校申报的《写作教学与地域文化的超级链接》课题被省教科所正式批准为立项课题。在南京凤凰母语教科所专家领导的引导下,我们开始了此项课题的研究工作。酽锕极額閉镇桧猪。 二、课题的总体设计

(一)课题研究理论 理论依据

1、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借鉴。

在国外,写作教学的总体趋势是生活化、实用化。生活化趋向在日本写作教学的发展轨迹中体现得最为明显。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起了“日常生活作文运动”。这一运动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作文本身,还在于为学生(包括教师)提供自由发表意见的机会,提高学生和家长关于人权的认识,强调学生在作文教学中

2 / 20

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日本语文教育界认为作文训练的基本途径有两条:作文和阅读联结,作文和生活联结。作文和生活联结的方法是指导学生观察和调查,是把学生放到一种能激发写作动机的情景中。日本学者认为,学生能否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并适当选材是作文教学的一道难关,跨越了这道难关,作文也就成功了一半。学生对作文没有兴趣,甚至惧怕作文的主要原因,是感到没话可说,没什么可写,其实写作素材是存在的,只是没有意识到。针对这种情况,有的学者把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归纳起来,进行分类,制成作文题材表,以提示学生发现题材。美国中小学生的作文教学是与学生的生活、学生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写作目标要求是从交际的实际需要出发,强调写作是与别人交际的方法,根据不同的听众(或读者)而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学习向别人呼吁并且能说服别人的写作技巧等。前苏联的语文教育界,对作文面向生活是有共识的。他们强调加强作文与生活的联系,主张让学生多写观察笔记、日记、工作报告等。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主张一开始不让学生写记忆性的命题作文,而先写观察作文,从而摆脱传统作文教学让学生重复别人思想的弊端,学生用自己的眼光看周围事物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产生“鲜明的思想”、“活生生的语言”和“创造精神” 。他让学生置身于森林、田野、果园、草地、河边这些神奇的大自然的怀抱中,亲自从直观上感受到周围世界的丰富多彩,并运用充满色彩的语言描绘出来,美就自然地渗透进学生的心灵,同时得到了精神的陶冶和人格的净化。彈贸摄尔霁毙攬砖。 在国内,写作教学的研究也与学生生活联系在一起。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是深入人心的。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看来,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点相当明确,他的“社会即学校”学说,更是告诉我们“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陶行知极其重视实践。他由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口号而改“之行”之名为“行知”。陶行知认为“要解放孩子的头、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著名作家叶圣陶一贯认为,写作源于生活。学生作文,不论命题作文还是自由作文,都应生活之需而写。他立足于生活,提倡写自己真情实感的观点,仍具有永恒的价值,因为它是关乎如何做人的大事。近年来在中国教育界引起轰动的语文教育改革家魏书生以其独特的教育思想而

3 /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