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学单元练习题(总论)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4 19:49:5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C.甲不作为的义务来源是她的职务要求 D.丙构成故意犯罪 11、下列( )属于间接故意。

A.甲投毒杀害丈夫乙,对也会毒死女儿听之任之,结果也毒死了女儿

B.王打猎时猎物附近有儿童,王对儿童的死持放任态度,追求一个非犯罪的结果而放任一个犯罪性的结果

C.行为人酒后驾车行使,乘客提醒他注意安全,他不听,仍高速行使,结果造成交通事故

D.甲因琐事与乙发生争斗,甲突然掏出携带的匕首猛刺乙胸部一刀,致乙当场死亡。

12、法律规定贷款诈骗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这种目的( )。 A.具有区别罪与非罪的意义 B.具有区别此罪与彼罪的意义

C.具有影响量刑的意义 D.是指在骗取贷款后所进一步追求的非法利益或结果 13、甲种了一亩西瓜,为防止老鼠偷吃,晚上看西瓜时拉上电线。一日,甲不在,乙溜进甲的西瓜地偷瓜,触电死亡。甲的行为( )。 A.属于过于自信的过失 B.属于间接故意 C.属于疏忽大意的过失 D. 构成过失犯罪

14、甲曾受乙的侮辱而怀恨在心。某日二人郊游,在山顶悬崖处,甲拿出准备好的猎枪向乙 射击,不想没有打中乙,但乙因受到枪声的惊吓失足滑落悬崖摔死。( )

A.属于因果关系的错误 B.甲不构成犯罪,属于意外事件 C.甲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D.甲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 15、下列行为中,( )构成犯罪。

A.父亲对未成年的孩子不尽抚养义务,致使孩子饿死 B.机械工不按规定修理机器,致使发生重大责任事故

C.甲带邻居小孩外出游玩,孩子溺水,甲发现后能救而不救,致使小孩被淹死 D.过路人看见孩子溺水不救,致使孩子被淹死

16、下列关于犯罪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的正确表述是( )。

A.犯罪主观方面支配客观方面 B.犯罪客观方面是主观方面的外在表现 C.犯罪客观方面决定主观方面 D.考察犯罪客观方面可为判定主观方面提供

16

客观基础

17、危害结果是( )。

A.任何犯罪的必备要件 B.犯罪客观方面的选择要件 C.过失犯罪的必要要件 D.犯罪行为与犯罪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18、下列( )不属于刑法上的危害行为。

A.人在睡梦中的举动 B.人在不可抗力下的举动

C.人在身体完全受强制下的行为 D.人在精神受到一定强制时实施的行为 19、下列( )情况可认定具有刑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

A.甲希望乙在交通事故中死亡,出资赞助乙乘飞机周游世界,乙果真在途中遇空难而死亡

B.甲为替被杀害的儿子报仇,在罪犯被押往刑场的途中,乘人不备将该罪犯杀死 C.甲遭遇乙的抢劫,在乙的紧追之下,不慎失足跌下悬崖摔死

D.甲用到扎伤乙,当时的处深山,甲背乙走了一天才赶到最近的一家医院,但乙因失血过多而死亡

20、甲(1985年5月6日出生)于1999年5月6日在路边用绳子缠绕其弟弟乙的脖子并使劲勒,过路人丙(36岁)看见不予制止,眼看着乙被勒死。对本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不构成犯罪,因尚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 B.丙不构成犯罪,因没有作为的义务 C.甲和丙构成共同犯罪 D.甲不构成犯罪,因被勒死的是自己的弟弟 21、关于单位犯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单位犯罪以法律的明文规定为限

B.单位犯罪中的“单位”是指依法成立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和团体 C.个人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而设立的公司实施犯罪的,不以单位犯罪论 D.对单位犯罪一律实行“双罚”

22、甲晚上将树误认为被害人乙,开枪射击,甲的行为( )。 A.构成故意杀人未遂 B.是否构成犯罪与此认识错误没有关系

C.属于对客体的认识错误 D.甲的认识必须与客观事实相一致才能处理故意杀

17

人罪

23、甲(15岁)因喜好计算机,于某夜潜入一公司内盗窃价值30000元的计算机原器件。对于甲应当( )。

A.追究刑事责任 B.不追究刑事责任 C.从轻、减轻处罚 D.责令他的家长加以管教

24、刑法对于减轻责任年龄的规定,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

A.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B.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C.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D.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过失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三、

判断(每题1分)

( )1.犯罪的本质特征是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 )2.违法行为就是犯罪。

( )3.犯罪的社会危害性从其表现形态上看,应表现为物质性的危害结果。 ( )4.刑事违法性就是指行为违反了《刑法》规定。 ( )5.应受惩罚性是指所有犯罪都必须受到刑罚处罚。 ( )6.犯罪构成是犯罪概念的基础。(2分)

( )7.犯罪构成包含着一系列要件内容。这些要件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

是反映行为人主观方面特征的主观要件,另一类是反映行为人客观方面特征的客观要件。

( )8.不满14周岁的人犯罪,不负刑事责任。

( )9.因不满16周岁不处罚的,都应由政府收容教养。

( )10.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实施故意杀人行为应负刑事责任:

实施过失致人死亡行为不负刑事责任。

( )11.聋人、哑人或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 ( )12.对单位犯罪主体的处罚,我国上前立法上一律采取既对犯罪的单

位判处罚金,同时又对单位的责任人追究相应的刑事责任的做法。

( )13.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不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等其精神恢复正

18

常的时候,再追究刑事责任。

( )14.犯罪客体就是刑法所保护的某种社会关系。 ( )15.任何犯罪都会使犯罪对象受到损害。 ( )16.犯罪客体是任何犯罪所不可缺少的。 ( )17。犯罪客体就是犯罪对象。

( )18.间接故意从意志因素上来看是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也即不是希

望危害结果发生,所以间接故意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是持否定态度。

( )19.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相同点就是都预见到结果的必然发生, ( )20.猎人在丛林中开枪打中了一只野猪,野猪受伤急奔下山,撞死了

正在山下路上行走的小孩,猎人对小孩的死亡在主观上是一种疏忽大意的过失。

( )21.小偷在黑暗中实施盗窃时,为了物色盗窃物品而划火柴,结果造

成火灾。因为划火柴的行为是故意的,因此,小偷对所造成的火灾其心理态度是故意。

( )22.一种犯罪动机可以导致几个或不同的犯罪目的,一种犯罪目的也

可以同时为多种犯罪动机所推动。

( )23.没有行为就没有犯罪

( )24.医生让不知情的护士为病人注射毒药,对医生讲,是一种不作为的犯罪。

( )25.行为人负有一定义务,这是不作为犯罪成立的前提。

( )26.解决了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就确立了行为人对特定危害结果负刑

事责任的客观基础,实际等于解决了刑事责任问题。

( )27.甲骂乙,致乙因气愤而心脏病发作死亡。甲的行为对乙的死亡没

有因果关系,因甲不知道乙有心脏病。

三、案例分析:

1、被告人海某,女,1980年3月20日出生,中学生。 被告人于1995年4月6日中午12点30分,骑自行车由学校回家。当骑到市郊东坝绡时,因下坡

19

车速较快,把同方向行走的池某(男,58岁)右脚的右外踝关节撞伤。被告人海某从自行车上摔下时,又将池肘倒在身下。当时被告人立即抱扶池某,因抱不动,便迅速跑到卫生院呼救。但因池后脑受外部强力震动致脑颅损伤,经抢救无效,于当天下午3点15分死亡。

问:对被告人应如何处理? (4分)

2、被告人甲在其承包的石坑里爆破采石,因飞石落到刘某家的责任田里,双方争吵起来,刘某说:“如果你再放炮,我就坐在炮口上,看你敢不敢点。”被告人甲说:“你敢坐,我就敢点。”于是被告人甲将约2公斤的炸药包扔在地上说:“你有胆子就坐。”刘某过去坐在炸药包旁边。甲拿起一根约60厘米长的导火索,有剪刀剪去20厘米,当着刘某的面接上雷管插入炸药包内,点燃异火索后,被告人甲朝刘某喊了一声,“点着了,快跑!”随即跑离了现场,此时,刘某向外挪动了一下身体,尚未起身,炸药包便爆炸了,刘某被当场炸死。

问:被告人甲对刘某的死亡,其主观心理态度是间接故意,还是过于自信过失?(4分)

3、.驾驶员吴某酒后驾车,因神志恍惚,将人行道上的行人杨某撞成重伤。为了不让后面的来车发现肇事,而得以争取时间,顺利逃脱,吴将流血不止的杨某抱入路边小树林中,杨因伤口出血过多而于1小时后死亡。吴赶紧往东逃逸,路遇红灯,又发现一辆三轮车正由南向北行驶,为尽快远离肇事现场,想赶在三轮车之前,穿过马路,由于紧张,将三轮驾驶员陈某撞成重伤,被交警发现,吴慌不择路,拐进一马路,因车速过快,又因眼睛不时盯着反光镜注意后面的警车,将一摊位撞翻,并将摊位旁的一小女孩丁某撞死。吴某惊恐万状,继续加速行驶,突然前方又出现一辆三轮车挡住去路,吴放慢车速,猛按喇叭,见三轮车夫无动静,又听见警车越来越近,突然加速,将三轮车夫撞死。

试分析吴某各个阶段的主观心理。 (8分)

4、山民甲(擅长捕蛇)捕得毒蛇一条,置于家中木桶内,乙至甲家,酒醉后洗手,被桶中蛇咬中毒,经抢救截取一臂。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