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肥料学》2025-2026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091)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9 13:59:5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土壤肥料学》2025-2026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091)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一般来说腐殖质的吸附能力( )。 A. 比黏土矿物强 B.比黏土矿物弱

C.与黏土矿物几乎相同 D.比原生矿物强

2.在石灰性土壤上铵态氮肥利用率低的原因主要是( ) A.硝酸根的淋失 B.铵的固定

C.转化为有机形态的氮 D.氨的挥发

3.黏重的土壤一般含有( )。 A.比较多的原生矿物 B.比较多的次生矿物 C 比较多的有机质 D.比较多的石英

4.养分归还原理建立的基础是( )。 A.作物养分吸收 B.土壤养分贮量有限性 C.维持和提高土壤肥力 D.获得高产

5.土壤中的活性酸一般( )。 A.大于交换酸 B.小于交换酸

C.与交换酸几乎相等 D.视土壤而定

6. 缺钾的植物表现为( )。 A.植株上部叶片发黄 B.植株下部叶片中间发黄 C.植株下部叶尖和边缘发黄

。 D.三种都是

7.作物吸收的氮素如果超过其代谢消耗,则以( )形式存予体内。 A.硝酸盐 B.铵

C.两种酰胺 D.核酸

8.在确定某地块的肥料用量时,必须知道土壤养分的供给量和作物的吸收量以及( ) A.栽培耕作制度 B.灌溉条件

C.肥料利用率 D.土壤物理性状

9.作物所吸收的钙主要存在于( )。

A.叶片中 B.细胞壁中 C.籽粒中 D.根系中

10.以下比较好的利用秸秆的方式为( )。 A.用作燃料 B.田间焚烧

C.喂牛后过腹还田 D.以上都是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1.田间持水量:土壤中毛管悬着水的最大值称为田间持水量。

12.土壤可塑性:土壤被外力塑成某种形状,当外力消失或干燥后,仍能保持所获形状而不变的性能。 13.养分归还原理:土壤中的养分储量是有限的,随着作物每次收获,从土壤中带走大量养分,通过轮作换茬不能完全补充,必须向土壤归还作物所带走的养分,即施肥,否则土壤肥力将下降。

14.单质肥料: 只含有氮、磷、钾中的一种元素的肥料。

15. 土壤退化:是指土壤肥力下降,包括有效养分含量降低、养分不平衡、物理性状恶化、盐类浓度障碍、次生盐渍化、荒漠化或沙漠化等。 三、填空题(每题4分,共20分)

16. 一般用钾来表示土壤和植株的含钾量,而用氧化钾来表示化肥的含钾量。

17.土壤污染物包括化学污染物、物理污染物、生物污染物、和放射性污染物。 18. 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有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

19. 根据氮的形态,化肥一般分为铵态氮肥、硝态氮肥、酰胺态氮肥和氰胺态氮肥。

20. 典型的土壤胶体微粒包括三个部分:胶核、胶粒和胶团。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21.介绍养分进入根内部的途径。

答:主动吸收是指养分离子逆浓度梯度,利用代谢能量透过质膜进入细胞内的过程。被动吸收是指养分离子通过扩散作用,不直接消耗代谢能量而透过质膜进入细胞内的过程。

22. 请简述中低产田的改良途径。

答:一是统筹规划、综合治理;二是加强农田基本建设;三是改善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四是培肥土壤、提高土壤肥力,五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

23.影响土壤孔隙善的因素有哪些?

答:主要有土壤质地;土壤结构;耕作措施;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24.土壤母质的来源有哪些?

答:土壤母质来源于岩石的风化产物,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3大类。 五、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25.土壤团粒结构体式如何形成的?有哪些作用促使它形成?

答:团粒状结构体是经过多次复合团聚而形成的。一般先是单粒相互凝聚成复粒或粘团,再经过逐级粘结作用,以此形成微团聚体,微团聚体再经过多次团聚形成较大的团粒。土壤结构体形成过程极其复杂,主要有胶体的凝聚作用、水膜的粘结作用、胶结作用、干湿交替、冻融交替、机械作用、生物作用、耕作措施等作用机制。

26.说明土壤水分的类型及其特性。

答:土壤颗粒具有很大表面积,在其表面可牢固地吸附一层或数层水分子,这部分水称为吸湿水,其含量称为土壤吸湿量。当大气相对湿度达到ioo%时,吸湿量达到最大值,称为最大吸湿量或称为吸湿系数。

当土壤颗粒吸附空气中的水分达到饱和即达到最大吸湿量时,土壤颗粒仍然可以吸附水分,并形成一层水膜,这种水称为膜状水,膜状水达到最大数量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最大分子持水量。

土壤中存在着大量的毛管孔隙,毛管孔隙中的水分就是毛管水。根据地下水与毛管水是否连接,可将毛管水分为毛管悬着水和毛管上升水两种。毛管悬着水是指没有与地下水连通时,保持在土壤毛管孔隙中的水分,其最大值称为田间持水量,通常作为灌溉水量定额的最高指标。毛管上升水是指由于地下水借毛管引力的作用,从下向上移动,并保持在毛管中,其最大值称为毛管持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