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27 6:58:5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六国论》教学实录
【教学思路】 从以下角度进行鉴赏文本:逻辑——文学——历史——现实。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师:请阅读这首诗:“大器晚成传美名,言兵六国出奇声。 三苏共逐文坛盛,不负老泉劳半生!”(投影)猜一猜这首诗歌咏的是宋朝哪一位大文豪? 生:苏洵。 师:何以见得?
生:《三字经》中有“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说的就是苏洵“大器晚成”。
生:“言兵六国出奇声”指的是苏洵史论文的典范之作《六国论》。
生:“三苏共逐文坛盛”说的就是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大文豪,古人云“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六国论》,看看苏洵的这篇文章究竟发出了怎样的“奇声”? 二、课文学习
师:今天的学习目标是: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方法,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
师:《六国论》论述六国灭亡的原因。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我请一位同学来范读课文,同学们要从原文中寻找六国灭亡
的原因。
生:“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师:这个论点严密吗?(板书: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生:严密!
师:六国都是亡于赂秦吗? 生:不是,论点不严密。 师:怎么才能做到无懈可击呢? 生:不赂者以赂者丧。
师:苏洵单刀直入提出中心论点,即——
生:“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师:然后,作者提出了两个分论点是什么?
生:一个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另一个是“不赂者以赂者丧”,进而斩钉截铁地重申:故曰弊在赂秦也。(板书分论点)
师:综观第一段,寥寥几句,开章明义。正所谓“增一分则嫌肥,减一分则嫌短。”一字不可多,一字不能少。何况论点如此严密。如果是提出一个本身就经不起推敲的观点,接下来还有为它论证的必要吗?可见这是一个好的开头。让我们来赏析第二段,看看作者究竟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艺术。(生读) 生:主要用了对比的手法,把秦得土地和诸侯亡土地、六国的祖先得土地和子孙送土地进行比较论证。
师:是的。齐读这一段,体会其论证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生:非常生动形象。这是一段典型的记叙文式的语言。不说祖先历经千难万险创业艰难,而说“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以”字是“才”的意思,道出土地来之不易啊。 生:正如鲁迅先生所言“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不说后代弃地轻易,赂秦频繁,而说“今五城,明十城”。背上将祖宗基业拱手送人的千古骂名,为的是什么?不就是想要睡个安稳觉吗?可是睡安稳了吗?没有。
师:同学们,能否猜想一下赂秦三国的心理感受? 生: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担惊受怕、提心吊胆、诚惶诚恐,睡到半夜爬起来一看,秦兵又至矣!
师:原来议论文中也可以用文学性语言进行论证。请齐读这一段,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描述。
生:还运用了夸张、比喻、对偶的手法进一步说明后代子孙对祖宗遗产的不珍惜,形象地描述了赂秦三国韩魏楚的状况。 师:嗯,那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生:对他们既觉得可怜,又觉得可恨,“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啊!苏洵无情地揭露了一个现实:赂秦只会无限制地刺激秦的贪欲,“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迟早失败啊!
师:说得好!谁说议论文中不能出现描写记叙?苏洵就这样做了。看来“文无定法”此言不虚啊!在我们写作文时要告诫自己千万不要让自己的语言被装在套子里却浑然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