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湖北省黄冈中学高考历史二模试卷解析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6 8:23:5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019年湖北省黄冈中学高考历史二模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0分)

1. 作为权力的中心,周王的日常行政并不像秦汉以后那样集中于都城,而是广设别都而不时巡省。为了

周王出巡时驻跸及处理政务,在人口蕃庶的王畿区,周王朝多设都邑、宫馆。在王畿区以外,主要在交通要道沿线或族群关系复杂的边域地区,周王朝设置了不少“王居”,作为王巡临时驻跸的王帐。对西周“王巡”制度说法正确的是( ) A. 凸显周王的勤政爱民 B. 西周控制地方加强王权的手段 C. 主要监察同姓诸侯王 D.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2. 如表是汉代朝廷通过合议方式讨论国家政事时所引以裁决的理据。

表 汉代集议所引理据考

时期 汉文帝 议题 民政?议可以佐百姓之急 理据 内容 A. 民族工业迎来短暂的春天 C. 广州的对外贸易走向萎缩 B. 自然经济在全国范围内逐渐解体 D. 上海是近代中国重要的经济枢纽

6. 如图片所示反映了中共晋绥边区某地农民租约内容的变化。这一变化( )

灾阴阳不调,日月薄蚀,年谷不登,大遭旱蝗饥馑之害,谪见天地,异 灾及万民 祥今鼎至甘泉,以光润龙变,承休无疆。合兹中山,有黄白云降 瑞 灾六年有日食之异 异 A. 促成了国共合作实现 C. 适应了民族战争需要 B. 推动了土地革命的开展 D. 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汉武帝 礼法?议尊宝鼎 汉光武人事?议郡守不宜频帝 更 据此可以判断汉代( ) A. 民间迷信思想的盛行 B. “天人感应”观念普遍流行 C. 皇权政治的神秘色彩 D. 政事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3. 如图是山西高平开化寺宋代壁画《观织图》。画中一女性坐在长凳上,操

作着织机。织机的结构清晰可见,是一架立式单综双蹑织机。织机采用了脚踏提综开口装置,将织工的双手从提综动作中解脱出来,专门从事投梭和打纬的工作,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据此可知( ) A. 佐证了宋代纺织业发展情况 B. 中国传统纺织技术领先世界 C. 宋代民营手工业超越了官营 D. 山西成为宋代的棉纺织中心

4. 清政府对商业戏园的管制极为严格,北京内城严禁出现商业戏园,八旗和高级官员禁止入园看戏。但

朝廷禁令却无法阻挡戏曲演出的巨大魅力,戏园不断潜入以满人为主的内城,更有八旗达官显贵入外城看戏。这种变化反映了( ) A. 大众娱乐化解民族矛盾 B. 早期启蒙思想推动文化繁荣 C. 市民文化冲击社会秩序 D. 文化专制政策淡出历史舞台

5. 如图为清末民初,我国商品市场中机器棉布及其原料棉纱的流通示意图。据此可知( )

7. “毛泽东的调查研究,从一九五六年二月十四日开始,到四月二十四日结束。共听取国务院三十四个

部门的工作汇报??这是毛泽东在建国后乃至在他一生中所作的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周密而系统的经济工作调查。”通过这一调查,毛泽东( ) A. 开辟了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B. 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式 C. 积累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建设经验 D. 致力于理顺经济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关系

8. 据统计,改革开放之后,“政治发展、政治文化、民主政治、政治参与、政治体制改革、政治制度”

等关键词获得中国政治学者较多的关注。近年来,“社会治理、执政能力、执政党建设、法治政府、政府治理、政府创新、政府能力、国家治理、协商政治、基层党建、基层民主、基层自治”等关键词被引用频次较高。这表明( )

A. 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制度臻于成熟 C. 政治研究密切关注重大现实问题 B. 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成效显著 D. 经济体制改革推动政治体制改革

9. 英国著名法律史学家梅因写道:“罗马法,尤其是‘罗马契约法’以各种思维方式、推理方法和一种

专门术语贡献给各种各样的科学,这确实是最令人惊奇的事。在曾经促进现代人的智力领域的各种主题中,除‘物理学’外,没有一门科学没有经过罗马法律学滤过的。”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 )

A. 罗马法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 C. 罗马法奠定了近代自然科学的理论基础 B. 罗马法的私法精神渗透到近代社会生活 D. 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顺应资本主义需要

10. 据统计,英国在1730年前没有棉袜出现,18世纪中叶,毛绒袜子和棉袜的比例是6:1,到了18世纪

80年代,这一比例几乎颠倒过来,达到1:4.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圈地运动的开展 B. 工业革命的推动 C. 等级观念的淡化 D. 贫富差距的缩小 11. 1917年11月5日,俄国临时政府宣布戒严,对此资产阶级的《新时代报》写道:“为什么要宣布戒严?

临时政府已经不再是一个权力机关了,它既没有道义上的权威,也不具备必要的机构来使用武力。”由此可见此时的俄国( ) A. 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B. 封建专制统治面临严重危机 C. 无产阶级革命条件基本成熟 D. 无产阶级和平夺权胜利在望

12. 1960年3月,戴高乐邀请赫鲁晓夫访法,提出“缓和、谅解、合作”的政策主张,独立自主地改善了

同苏联的关系。1966年2月21日,戴高乐在记者招待会上明确宣布法国将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这表明( )

A. 世界多极化格局进一步加强 B. 法国经济实力跃居欧洲第二 C. 法国改变战略目标与价值取向 D. 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62.0分)

第1页,共8页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伴随着国家治理的实际需要而不断加强,最终形成在中国本土法文化的土壤中诞生的中国古代监察法制。

秦统一以后,建立了御史府,御史大夫参议国之大政,主要职掌察举包括丞相在内的百官行为,纠举和弹劾违法犯罪……汉武帝时把全国分为十三个州作为监察区,每州设一名监察官刺史负责监察。刺史级别不高,官秩不过六百石,但巡察代表中央,可以监察二千石地方长吏和豪强势力。

唐朝在御史台下分设台院、殿院、察院,统辖诸御史。御史大夫“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掌以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之罪恶”。唐朝以“道”为监察区……临时派出监察御史,具有奉敕特使的性质,或者定期巡视。

为了巩固皇权,明朝洪武年间,废御史台三院制为都察院一院制,使监察权力更加集中……全国十三道监察区每道设臵监察御史,在组织系统上监察御史虽然隶属于都察院,但却可以“大事奏裁,小事立断”,不经都察院,只对皇帝负责。

清袭明制,都察院仍为全国最高监察机关……清朝的封疆大吏总督和巡抚亦构成地方监察机构,这些封疆大吏不仅总揽一省或数省的军事行政司法大权,同时兼有监察地方之权。

--摘编自李青《中国古代监察机构的演变及其改革的经验教训》材料二到十九世纪,在中小资产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压力下,英国议会又历经三次议会改革,健全议会监察职能。议会监察,是西方现代监察体制的核心,最具权威性与代表性。议会监察,是“民意代表机关”对政府施政、财政,人事等其他法定项的监督检查,包括:同意、纠正、纠举、弹劾、审计,以及为完成这些任务所必须的质询、视察和调查、投不信任票等事前防止、事中纠正和中止、事后惩戒和救济等监控规程。……在此基础上,英国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又相继成立了各种不同的监督机构,构成了一个多行业、多地区、多层次、多渠道的监督网络,以教育、防范、惩处为手段,以保护和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巩固政治权力为目标的反腐败机制。

--摘编自张恒《英国监察制度:在漫长曲折的道路上逐步形成》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并简析其影响。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比较,英国近代监察制度有何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今天中国监察体制改革的启示。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回眸货币体系的百年变迁,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个阶段。

时间 阶段 概况 19世纪下半叶,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贸易和投资体系覆盖全球,90%国际支付用英镑进行。 1870-19古典金本位14 时期 1915-19前布雷顿森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大萧条期间,囯际货 45 林体系时期 币体系也同时崩溃。 1945-19布雷顿森林75 体系时期 以黄金一一美元一一其它国家货币双挂钩为特征的布雷頓森林体系的建立,实质上使美国几乎独占了货币金融领域的游戏規则制订权和修改权。 1975以后布雷顿森缺乏有效的大国货币关系协调机制背景下的全球浮动汇率制,但美元仍是整个后 林体系时期 国际金融领域未公开制度化的主要本位货币。 80年代货币区域化中后期和美元化时以来 期 一种新型单一货币联盟出现,具有透明性、节省 信息和易控成本的优势。欧洲货币联盟即属此类。 围绕材料,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15.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在致力于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进程中,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以解决农村

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为主要目标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扶贫开发。从 1978年到2000年,中国的扶贫开发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85年)1978年开始了农村经营制度的改革,并采取了农产品价格逐步放开、发展乡镇企业等多项措施,……这为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打开了出路。

第二阶段:(1986-1993年)为进一步加大扶贫力度,中国政府自1986年起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成立专门扶贫工作机构,安排专项资金,制定专门的优惠政策,确定了开发式扶贫方针。自此,中国的扶贫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第三阶段:(1994-2000 年)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扶贫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贫困人口进一步呈现出明显的地缘性特征,集中分布在西南大石山区、西北黄土高原区、秦巴贫困山区以及青藏高寒区等几类地区。1994年《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明确提出,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力争用7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目标、明确对象、明确措施和明确期限的扶贫开发行动纲领。

从 1978年到2000年,中国政府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使农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由2.5亿人减少到3000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比例由30.7%下降到3%左右,基本实现了到20世纪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战略目标。

--摘编自《中国农村扶贫开发概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8-2000年农村扶贫开发的特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78-2000年农村扶贫开发的意义。

16. 材料:甲午战争后,日本为报以俄国为首的“三国干涉还辽”之仇,曾于1905年发功日俄战争,苏联

对此心怀怨恨。1931年日本对华侵略扩张,不仅严重损害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也将威胁到苏联远东地区的安全。1936年12月,德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矛头直指苏联。1937年5月张伯伦在英国上台后,全面推行以妥协退让嫁祸于人为特征的绥靖政策,其他欧美国家亦步亦趋,纵虎为患。因此,苏联不可能指望得到他们的任何帮助。华北事变给中国来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卢沟桥事变后,国民政府要求苏联参战的愿望日益迫切,甚至把苏联参战与否看作是中国抗战胜败的一个关键因素。1937年8月21日,苏联与中国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以条约形式确定援华制日政策。苏联援华条件是,国民党必须停止内战和任何敌视中共的行动,至1939年,苏联提供援华贷款总额达2.5亿美元,苏联的武器和军备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中国;同时苏联还向中国派出大批军事专家和飞行员,当时受过苏联顾问教官训练的中国军人达9万以上。1937--1941年,先后有2000余名苏联空地勤人员在中国工作过,其中有700名飞行员在中国轮流作战。 --摘编自赵士国《抗日战争时期苏联对华政策解读》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苏联制定援华制日政策的原因。

第2页,共8页

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苏联援华制日政策的影响。

17. 材料 1874 年发生日本侵台事件后,鉴于台湾防务的重要性,实施了以“外防内治”为目的“开山抚

番”政策。“开山”,即开辟台湾东部山区的道路;“抚番”,即对番族进行有效的统治和管理。1885年至1891年即刘铭传任台湾巡抚期间,是“开山抚番”政策全面施行的阶段,成效最为显著。 刘铭传“念民番皆朝廷赤子”,要求部属“步步稳慎,妥商办理,不求近功”,抚番时“先令译人入社劝导,如肯就抚,即无须用兵”。……为使番地得以顺利开发, 1885年11月,刘铭传令其侄孙、

1886年至1887年间共同开辟了从东到西、提督刘朝祜开辟台北至宜兰的道路。长达182公里的横贯中

央山脉的道路。从此,东西海岸通过陆路连接起来。……刘铭传还大力兴办和整顿樟脑业、硫磺业、茶业、蔗糖业、盐业等各种实业,台湾贸易“出入足以相抵,且有溢过,故能百事俱举,民户殷庶”……还进行了行政区划改革,全台湾共设3个府、1个州、11个县、54个厅和1个直隶州,台湾岛内各地从此连成一气……刘铭传在原有基础之上继续加强番学堂建设,从受抚的番社中招收各部落头目的子弟上学,对他们进行汉化教育,“与之衣食,教以语言,俾令粗识字义”。 由于刘铭传办理得法,到1889年3月,刘铭传取得“全台生番归化”的功效。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铭传的“开山抚番”政策的特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刘铭传的“开山抚番”政策。

第3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