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郑东新区东三环景观分析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3 21:52:3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河南农业大学

林学院

现代景观建筑评价论文

班 级:08城规-2 姓 名:胡晓丽 学 号:0802114032 指 导:田朝阳 日 期:2011-06-26

题目:郑州市郑东新区东三环景观分析

现代景观建筑评价论文

郑州市郑东新区东三环景观分析

摘要:针对目前国内道路景观设计中片面追求形式美观、缺乏个性与特色等弊端,通过对郑州市郑东新区东三环景观设计的分析和实践,提出如何营造一种可意象的道路景观的思路,旨在突显道路设计中的一种场所精神和生态的理念,从而实现道路景观的生态、安全和文化等功能和谐统一。

关键词:景观设计;规划理念;城市意象;景观节点

一、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城市环境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全国以创建“园林城市”“生和态园林城市”为目标的城市美化更新运动正蓬勃兴起。道路绿地景观建设作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一部分,其意义已经不仅仅是解决交通问题,对道路沿线的土地利用、生态环保、景观旅游等多重因素的综合考虑已成为景观规划设计师面临的新挑战[1]。通过对郑州市郑东新区东三环景观设计的分析和实践,提出如何营造一种可意象的道路景观的思路,旨在突显道路设计中的一种场所精神和生态的理念,从而实现道路景观建设的生态、安全和文化等功能的和谐统一。 路红线外侧各50 m的绿化带进行控制性规划。自然环境分析东三环现已全线通车,路板结构为双向8车道,其中中央隔离带8 m,两侧车行道16 m。全线由北向南分别与魏河、东风渠、七里河交叉,这几条河流兼具城市行洪、景观、生态、防护、休闲等功能。城市东西主干道第一东西横贯道路、金水东路、郑汴路分别与之交叉。道路周边300 m范围内地势较为平缓,多为农田,有大量鱼塘、沼泽和苗圃片林。地下水位偏高,道路两侧20 m范围内有临时排水沟。道路东侧全线贯穿220 kV高压走廊。作为郑东新区和龙子湖之间的过渡,路的两侧是规划教育科研用地、安置小区用地、商业用地、物流用地及交通运输用地。1.2功能定位随着郑州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郑州城市重心的东移,原107国道已定位为中州大道,而东三环这条位于现代化新城的快速路将过渡为107国道辅道,肩负过境公路功能。道路定位为交通性干道,是郑东新区的主要干道与环道之一。郑东新区东三环即新107国道郑东新区段,处于郑东新区CBD与龙子湖地区(大学城)之间,北起连霍高速、南至陇海铁路,全长约9 600 m,属于郑州市新三环快速路的东段。景观规划设计要求以80 m的规划道路红线界定景观设计范围,同时还要对道 东新区绿地系统规划中属于生态防护林即绿廊,是新区景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规划理念

将生态设计的理念体现在郑东新区东三环景观设计上,充分尊重现有场地肌理,尊重生物多样性,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环境。并以生态恢复手段为主,结合各种必要的人工措施完善区段内的自然生态体系,归结为“积水成淀,聚土成阜,生生不息,持续发展”。设计结合自然充分利用项目区所穿越地段水文地质条件、土地自然肌理等自然环境特色,发挥自然环境条件优势,益高愈显,聚土成阜;愈湿益藏,积水成淀,创造较多的立地小生境,为生物多样性提供环境条件。充分利用已经形成的道路排水沟,与景观水系相结合,构成连接东区各条河流的生态走廊,所有交叉路口均进行生态化设计,为生物迁移创造条件,真正体现生态城市的理念。

第 1 页 共 3页

现代景观建筑评价论文

同时做好近远期的衔接,逐步完善东三环景观视廊的建设,形成抑扬顿挫、开闭有致的有机生长的生态景观道。个性化结合人性化道路景观设计强调对自然、对社会、对生态、对艺术、对历史等等的独特理解。突显郑州市“绿城”和“商都”的个性特色,东三环景观设计强调以自然生态为基底,体现质朴、自然的风格与奔放新颖的时代个性。中央隔离带和立交桥节点设计上充分考虑行车过程中人的安全和心理感受,进行引导种植设计和缓冲种植,分车带和路侧绿带设计和谐自然,创造富有人性的景观空间。

三、景观设计

城市能给予人们意象,给予意象的可能性称为可意象性,是实质形式的一种质量[2]。亦可称作可辨识性、可辨别性。指城市形式使人们形成城市意象与记忆之清晰与容易的程度。具有这种能力的城市,使(视觉)感受就会印象深刻。生动和谐的环境意象人对城市生活而言,是一项特别重要的因素。一处独特、可读的环境不但能带来安全感,而且也扩展了人类经验的潜在深度和强度。所以对于东三环的景观设计,不是仅仅把它作为一个通道,而是旨在创造一种“可意象性”的环境,使途经于此的人们能够清楚了解周围的环境,辨明方向,毫不费力地迁移。整个路段的设计以“城市意象记”来贯穿,自北向南依次展开景观文化:田园守望篇;中原风采篇;绿满商都篇。田园守望篇:场地的记忆北段(连霍高速—第一东西横贯大道):此段现状两侧多农田,有部分鱼塘和沼泽,景观设计强调保护现有植被、建立荒野环境及多功能的林带环境。以中国文化潜意识中的日常景观“田”来作为设计的源泉,同时利用“田+等高线”的结构与象征性肌理,显现场地原有的等高线,也是场地历史的记忆。整体设计结合立地条件,创造田园诗般的景观,体现城中人们对自然的向往,提供一种归属感。种植配置整体上体现简约的风格,强调色彩简练明快,植被选择体现朴野、自然。上层植被体现统一整齐美,下层以200 m为基本变化单位,而背景林带则选用乡土树种毛白杨和旱柳。中原风采篇中土风情文化的展示中段(第一东西横贯大道—龙子湖中路—扬子三路—金水东路):此段地形较为丰富,魏河和东风渠和七里河从西向东斜贯本段,现状两侧多鱼塘,沼泽。

为代表的现代文明在魏河桥,东风渠大桥和金水东路立交桥节点进行提升。通过对桥身护栏装饰性的符号语言和节点处绿地内园林小品的设置来凸显郑州市古都及商贸之城的地域特色的美好形象。种植配置整体上体现复合的特点,色彩讲求丰富多变,并结合路侧排水边沟形成的路面排水收集渠(图3),进行湿生植物配置。整体上层植被统一,下层有一定变化,而背景林带则相对统一。同时远期用地规划,此段紧邻规划居住区设置休闲步道河小广场,利用植物围合空间,营造流动的空间感受,形成一个连续而又富有空间变化整体。

行道树遮荫并体现城市形象。选择种植冠的悬铃木,郑东新区的特色树种。高压走廊路段距人行道较近,不适宜种植高大树,该段行道树两侧均选择馒头柳,整齐,满足设计规范,整个路段行道树景观整齐之中有变化。

路侧50 m绿化长廊总体设计模式仿自然山林,体现山林野趣,自然式植物群落设计。最外围自然种植具有尖塔型林冠线的乡土落叶乔木;内侧为常绿小乔木层;再内侧为灌木层,选择常绿与落叶结合,常绿造型灌木临路为主点缀;低洼地处种植湿生植物等;缓坡地形顶端排水顺畅、水位低,可种植部分不耐水湿的观赏树种。

节点作为道路的汇聚点或集结的中心,具有连接和集中两种特征,它成为道路的焦点和缩影。郑东新区东三环考虑的几个大的节点:出入口、立交桥、桥等,通过对几个节点的人性化设计,使途经此的人们找到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四、景观整体设计

第 2 页 共 3页

现代景观建筑评价论文

中央隔离带功能分流车向,防止眩光,引导视线并提供好的乘车环境。采用规则色带或树篱分割绿地空间,小空间内满植灌木,路交叉口处设计不同节点,景观统一中有变化。快慢车分车带提供安全、优美的乘车环高速的道路的交接点,即入城景观区,绿地形式简洁、大气,成林、成片、成丛的种植手法和简练明快的隔离带种植形式都给人以气度恢弘的视觉冲击,而缤纷绚丽的色彩则烘托了郑州作为商贸之城,喜迎八方宾客的欢乐气氛。

发展之城此节点为东三环和郑汴路的交接点,郑州作为20世纪的一个新兴城市,一直在不断的上升前进。立交桥内绿地营造出河南人积极向上的拼搏精神,并以“人文日新”景石来寓意郑州的发展中的绿城明天更美好。彩叶花篱用来突出现代生活的快节奏。

东西横贯道路的交接点,此处设立互通式立交桥,设计起伏微地形,植物以大面积的色叶树种来体现奔放新颖的时代风格和富有活力的人性空间。并选用造型新颖的石制标志性小品点缀在绿地中央,起到明确的提示作用。植物配置:细叶麦冬(地被)——紫荆+迎春(片状种植)——元宝枫(自然种植)——雪松(微地形顶点片植)。

运动之城此节点是东三环和金水东路的交接点,郑州在20世纪的崛起与铁路有着不解之缘。作为\火车拉出来的城市\铁路使这座城市具有开阔的开放的胸襟胸怀,形成多元文化兼容并蓄的城市精神。为纪念铁路文化的特色,以车轮和废弃铁轨来寓意郑州始终在火车头的推动下生生不息地运动着(图7)。设计手法:微地形+小品(不同形式的车轮模型+废弃的铁轨)+植物(自然流线式种植,体现运动设计手法:微地形+色叶地被+植物片林植物配置:马尼拉(地被)——黄杨绿篱+金叶女贞+紫叶小檗(带状前后种植)——紫叶李+花石榴(自然种植)——悬铃木(微地形顶点片植)。

生态绿城此节点是东三环和陇海铁路的交接点,东三环延伸至陇海桥下路面逐渐下沉。建设生态绿城是人类共同的目标,恢复郑州市绿城的美誉,将道路绿地建设成为生态型田园式园林景观大道。中央隔离带:连翘(每60 m自然满植)——地锦之感)植物配置:葱兰(地被)——月季+连翘(片状前后种植)——紫叶李(自然种植)——水杉。

五、小结

我国当前的景观大道的建设方兴未艾, 但这种 以 “政绩工程” “形象工程” 和 面向世人的 “城市化妆运动” 却不尽如人意, 也并没能“以人为本”更谈 , 不上生态理念的渗透, 形成千城一面、 万路一形, 恰恰丧失了城市特色和道路应有的个性, 这样也就很难形成城市的意象。 所以在今后的具体实践中, 积极把场地的精神和生态的理念运用到道路或更大区域的景观设计中去,走出一条能够引领城市良性发展的和谐的景观之路。 参考文献:

[1]刘滨谊,王敏.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的系统整合[J].新建筑. [2]凯文?林奇著(方益萍译).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3]俞孔坚,李迪华.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们交流[M].北京:2000,(2):629.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第 3 页 共 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