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文化馆的发展之路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6 12:32:0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开放生态”是互联网的两大重要特征,互联网上人人平等,自媒体与官办媒体都处于同等的竞争状态,谁最符合广大网民的需求,谁就会受到更多网民的关注,谁就会拥有更多的点击率。“适销对路、用户第一”的商业思想是检验网络文化馆成功与否的试金石。

3.理念及工作方式的变化,文化馆之于网络是从头再来。在网络文化馆,实体文化馆的经验几乎不能借鉴,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都将会发生彻底的改变,一切的规则都将以网络规则为基本依据,网络文化馆不是将实体文化馆搬上网络,而是文化馆在网络上的重新构建。

4.全新的工作空间变化,使新型人才成为迫切需要。面对网络文化馆这一全新工作空间,文化馆传统的人才观将会随之发生较大的转变。既是群众文化的行家里手,又熟悉网络的流行趋势,这样的新型应用人才将成为文化馆的短缺性急需人才。

三、“互联网+”时代文化馆的发展之路

纵观文化馆在“互联网+”时代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我们应当抓住机遇,发挥优势,避开劣势,应对挑战,走出一条“互联网+”时代文化馆的发展之路,占据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的至高点。在建设与发展中,我们应当注意把握住以下五个基本点。

(一)“互联网+文化馆”的思想基础树立“互联网+”思维。 要树立“互联网+”,而不是“+互联网”思维。这是一个谁是主体,谁是从属地位的换位思考的问题。树立了“互联网+”的思维,互联网就居于主体地位,思维的方向是首先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特点和

6

优势,把文化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职能融合到互联网之中,形成一个全新的网络文化馆形态,建立既体现互联网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连接一切等特征的,又具有文化馆全民文化艺术均等化培训辅导教育功能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业态。在传统文化馆的网站中,不少都是政府网站模式的翻版,这就是“+互联网”思维的体现。在全国文化馆中,也不乏有“互联网+”思维的先行者,如:浙江省舟山市的“淘文化网”,重庆市北碚区的数字文化体验馆等,就是“互联网+”思维创造出的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新形态的典型案例。

(二)“互联网+文化馆”的终极目标是服务“均等化”。 不论“互联网+文化馆”创新出什么样的新形态,网络文化馆服务的目的地始终必须指向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的终极目标——“均等化”。这是党的十八大精神的要求,也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文化馆应当自始至终牢牢把握。只针对部分群体的服务不是“均等化”,少有关注点击率低也不是“均等化”。“均等化”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全覆盖”,是群众的高满意度,是文化馆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与群众文化需求的无缝对接,是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的衡量标准,也是文化馆永恒的追求目标。

(三)“互联网+文化馆”的实现路径是“上下共创”。 “互联网+”不管是在理念上还是在行为方式上,很多层面都是对传统文化馆模式的颠覆,需要国家层面“上”的顶层设计,从国家层面的战略高度,统筹考虑,为全国文化馆系统在“互联网+文化馆”

7

的发展中定位导航。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文化馆也需要在“互联网+”的浪潮中,试点与众创结合,群策群力,积极探索实践,在实践上积累经验,探寻路子,为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提供鲜活的实践案例。形成上下联动,上下共创的良好格局,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探明方向和路径,推动全国文化馆在“互联网+”浪潮中的大发展。

(四)“互联网+文化馆”的最佳模式是“虚实结合”。 “互联网+文化馆”,不仅是要建设互联网上的数字文化馆,还要应用互联网思维,升级改造传统的实体文化馆,使互联网上的虚拟的数字文化馆与实体阵地的文化馆虚实结合,相得益彰。

重庆市北碚区文化馆的做法很有借鉴意义。他们利用包括互联网技术在内的现代科学技术,在实体阵地上建设了涵盖各个文化艺术类别的数字文化体验馆,使人们在实体文化馆中感受到现代科技的魅力;同时,他们又在互联网空间建立了数字文化馆,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笔者认为,虚实结合,同步发展,应当是“互联网+文化馆”的最佳模式。

(五)“互联网+文化馆”的成功标准是“大众参与”。 在“互联网+”的浪潮中,各地文化馆根据各自的理解和实际,创建了不同形态、风格各异、各具特色的“互联网+文化馆”模式。但是,不论哪一种模式,都要紧紧围绕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目标。而判断其建设成功与否的标准就是大众参与。老百姓乐于参与,就是成功,反之就是失败。

8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的风口上,正在刮起一股强劲的东风。文化馆要勇敢地站在这股历史的风口上,转变观念,顺应潮流,找准路子,涅槃重生,迈上文化馆发展的历史快车道。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互联网+》词条;

2.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 3.国务院《“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

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5.言之有范的微信《“文化创意+”与“互联网+”:泛文产时代的关键词》。

作 者:张强

工作单位:四川省遂宁市文化馆 职务职称:馆长、群众文化副研究馆员

联系电话:0825-5895278(传真) 手机:13882597666 电子邮箱:79465536@qq.com

通讯地址:四川省遂宁市西山北路607号 遂宁市文化馆 邮政编码:629000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