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岳阳楼记》导学案之一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7 15:52:0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27课 岳阳楼记(四课时)》

教材分析:

《岳阳楼记》是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的名作。文章通过对洞庭湖两种不同景色以及作者不同心情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全文立志高远,气势磅礴,语言优美,不失为古代散文的上乘之作。文章描写的雄伟壮阔、气象万千的洞庭湖景象,曾令古今多少读者为之倾倒;作者昂扬的激情,豁达的胸怀,又曾让古今多少读者振奋!教学本文,老师要调动所有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感其情而通其志,进而弘扬传统文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

2.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写作背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品味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本文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以及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文意,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学习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品味意境,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3.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体现的作者的政治抱负。 课时安排:4课时

第1课时

一. 联系历史,导入新课。 二. 了解资料,拓展知识。

1.范仲淹(989~1052),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寒,靠刻苦攻读,1015年中进士,官至副宰相。他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极深,后因非议朝政,切中时弊,得罪保守派,被排挤出朝廷。著有《范文正公集》。 2.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5年(1045),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触动了朝中保守派的根本利益,被罢参知政事(副宰相)的职务,贬放邓州。第二年6月,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即将落成,请范仲淹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就是在这一年9月15日写成的。

3.“记”:一种比较自由的文体,他可以叙事,可以写景、状物,也可以议论。 三.整体感知

1.明确学习目标。 2.范读课文:

a.学生听读课文,注意字音、语句的节奏、停顿、轻重音等,初步感知课文。 b.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两遍,进一步感知课文,做到流利朗读。

c.指名朗读或齐读,教师对学生的误读或语气的轻重缓急给予必要的指导。 3.疏通文意

a.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如遇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讨论解决。教师明确重点词语(可适当介绍通假字等文言现象)。

b.指名同学翻译课文,其他同学做补充,对疑难语句教师给以引导。 例如:“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皓月千里,浮光跃金”等句子,学生能正确理解,不必做对号入座式的硬译。 四.理清文章脉络,背诵课文。

教师引导学生理清结构,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文章首先交代写作缘由(第一段),再写洞庭湖全景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然后叙写“迁客骚人”或喜或悲的“览物之情”,为下文“二者之为”张本,最后点明题旨,用“斯人”呼应开头“滕子京”, 以示归箴之意。

a.可齐读,也可男女生分读,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自由朗读,背诵全文。 作业布置:背诵默写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品析优美语言,理解本文精邃的思想内 一.复习旧课

1.检查常用文言文词语及重点语句的翻译。 2.抽查背诵。 二.问题研讨: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①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而“重修岳阳楼”说明了什么问题?

②.作者在这里没有对岳阳楼详加描绘,原因是什么?

③课文三、四两段文字描绘了洞庭湖哪两幅画面?

④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字,分别指什么?

⑥“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⑦本文是如何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第三课时

一、学生思考讨论后明确:

①说明滕子京在逆境中“不以己悲”,仍奋发有为,有阔大的胸襟,和一般的“迁客”不同。

②第一,作者明言“前人之述备矣”,因此不必再去重复;第二,从全文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在于介绍岳阳楼的建造经过和它的构造及景物,而在于借景抒情,引发出自己的观点。

③第三段描绘了洞庭湖一幅阴冷的画面,第四段描绘了洞庭湖一幅晴朗的画面。

④“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景转入议论,突出主旨。

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异”,是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出的“迁客骚人”不同的感触,即“悲”与“喜”两种不同的心境。“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中的“异”是指古代仁人不同于上述“迁客骚人”,能不受自然风物的好坏的影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⑥表达了作者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类古人仁的向往与敬慕之情。

⑦文章开头叙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不到一年,就做到“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已暗含“不以己悲”的意思,说明他不同于一般的“迁客”,为写下文的“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做铺垫。接着写“岳阳楼之大观”,至“然则北通巫峡”一转,描写了两幅画面,极力渲染“迁客骚人”们的悲和喜,每一个画面都是先写景,后写情,他们的形态虽有别,但实质却不同,都是“以物”“以己”而生。由此再转入议论,将文势推向高潮,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

二、品析优美语言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语句或好的词语,仔细揣摩品味。(学生自由谈认识,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和点拨)

2.体会本文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

本文语言流利畅达,简洁凝练,节奏鲜明,音调铿锵,意境优美,意趣无穷,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这得益于作者运用了骈散结合的句式(教师简要介绍骈句、散句的形式特点),那么本文的句式是如何骈散结合的呢?

(思考、讨论后明确如下)

本文骈散句的运用,依文章的内容而变化。如开头结尾的叙述性文字运用散句,庄严而质朴;中间写景状物的语句多用骈句,辞彩华美,音韵和谐;议论抒情语段也用散句,抑扬顿挫,富于变化。这样,骈散结合,叙议结合,文质兼美,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第四课时

一、拓展延伸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孟子在《孟子·梁惠王下》中劝说君主要“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它在内容上有何联系?(教师可简要介绍孟子及儒家的有关思想)

b.先独立思考,学生讨论,教师引导。 二、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是( ) A.谪守(zhé) 诗赋(fù) 浩浩汤汤(shāng) ...

B.潇湘(xiāo) 骚人(sāo) 潜行(qiǎn) ...C.万顷(qīng) 嗟夫(jiē) 隐曜(yà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