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多罗禅经1-14讲(全) - 图文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 16:40:4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现象都感觉不到,知道了又没有方法去对付,这叫做修行退步了。

数一以为二 数二以为一 至九犹错乱 是说修行退

这里讲数息观,我们这个气出去了知道,进来也知道。比如数入息,进来数一,气呼出去了。再进来数二。数到第三、第四结果忘了,这个思想配合不起来。数一当成二,数二当成一,搞不清楚了,是说修行退。心没有专一不算。

还有一个方法是数到十以后,再由十倒数回业数到一。再由一数到十。每一数都要念念清楚。这个进来的气越停越久的话,真正的寳瓶气就来了。你身心的定力越来越大了。至于说气功治病,那不是问题了。这是讲数息观,佛并不是叫你做数习观哦!这是假设你修数息观,而数到心错乱,这是修行退。

若于修行退 更数从初起 十数满足者 远离诸过行

假定修行退步了,重新再来。数一到十,十口气不乱,心境不乱,你已经差不多了,远离诸过行,这就不错了。

不修与过修 或有异修起 有此诸过生 是说修行退

不修是自己不想修了,心里起了反感。或者有些人过度的修习,或者有异修的心念起来。比如说念佛好吧!观想不错,转来换去,有这种毛病出现,都是修行退步了。

修行若俱数 心惧生惑乱 惑乱若增长 是说修行退

修行若俱数,一般在进修的阶段,用数息来摄念。数的观念最后要丢掉,你忘不掉,一天到晚像数钞票一样,一、二、??十。你这是在干什么?自己的心或者起害怕了,这个法门恐怕不对吧?修得没有利益,自己烦恼又来了。这个惑乱的思想增长了,是说修行退。心理障碍起来了,是修行退。

气息不流通 冲击于鼻面 头顶悉苦痛 内或绞风起 息乱失其道 而彼不知治 身体极烧热 其心生愦乱 四种既错乱 依风极违诤 修行欲令息 而不善方便 不知对治法 是必疾退减

他说有时候你修行,你身体不一定对,或者感冒,或者内在有病气息不流通。你身上的气息不流通,鼻子这里堵住了,太阳穴这里痛,头顶这里痛,那就证明你身体里头有病了。所以有些人打坐会怕冷,其实并不是怕冷而是反应灵敏。所以这个时候气息不流通,鼻子、头顶都不对了。或者身内有一股力量在绞动,这就是绞风起,气路不对,气没有归元。

息乱失其道,息乱了,不照奇经八脉,三脉七轮的路线走。所以修行要懂得医药,什么都要懂,要知道对治的方法。自己不知道对治,身体就会发烧、发热。慢慢思想也乱起来了,乃至发脾气,或者性欲增强了,各种毛病都来了。这四种会错乱都是气息不调的关系,你想要修行到达一个宁静安祥的境界不知对治法,很快就会退步了,不想修了。

修行缘入息 而反缘出息 修行缘出息 而反缘入息 于二心俱静 是应修行果 寂止定意生 而复更求数 有此诸过谬 是皆修行退

他说修出入息的法门,应该修入息,你反而修出息,或者应修出气,比如说你今天心里很烦燥,甚至欲念特别重,要赶快修出气,把气呼出去。当你修出气的时候,你又起一个念头,改修入气。像这样应该修进,你修出,该修出你修进。于二心俱静,进也好,出也好,如果你心境很平静是对的。寂止定意生,如果得到定的境界,这个时候要立刻放弃了数息,不计数字了。如果在这个时候更来数,就发生很大的过错了,反而修行会退步。

急喘而安般 则令念错乱 由是错乱念 修行心发狂 其心发狂故 不知应不应 于二无分别 是说修行退

他说当你呼吸还没有调整好,你就修止要把它停止,这样乱来的话,实际上那个不是气而是风。急喘而安般这反而使你的思想乱起来了,会火气上来。这样子你妄念会更多,甚至睡不着觉,心就会狂乱,脾气会越来越大。其心发狂故,自己也不知道应或不应该,于这个应该与不应该之间不晓得调整。这会使你修行退步的。

修行数已成 息去亦随去 去已处处住 于彼善观察 既观令息还 还已起清净 不善知大种 是说修行退

数已成是说心气合一了,得定了。呼吸好像停止了,自己不要呼吸了,心很定。这个时候就不要数了,就要随息了,这个气出去,跟到就空掉了。空掉了以后如何?一切皆空。你到空的境界不要怕。去已处处住:气也停了,好像呼吸都停上了,死亡了一样,很舒服。于彼善观察:要氢这个境界仔细看清楚。既观令息还:身心内在是一股清净。不善知大种:这个时候要认识气,如果不认识也是退步。

长短悉分别 遍身尽觉知 身行渐休息 一切应决了 于此不善知 是令修行退

你在修这个法门的时候,气出来长你知道长,短你知道短。长长短短你都清楚了,而且全身内外气都充满了,你都知道。这个时候身体非常快感安祥,完全达到休息的境界。一切应决了,自己要认为还没有到,或者还求进步,或者觉得自己气候不到,那就糟了。于此不善知,你自己智慧搞不清楚,反而退步了。上面所讲的同三十七菩提道品的四念处有关系。

知善亦知乐 勤方便意行 当复制心行 令不至掉乱

这是初步从修气开始慢慢进入心境,非常的高兴。喜是心理的状态。乐是身体的轻松快感。努力的勤修安那般那这套法门,心意和气配合为一,渐渐使心的杂念妄想清净下去。制心不动,可以慢慢到达初禅的境界,这个时候才不会散乱,也不会昏沈。下面有小字注解,说这是受念处的境界。受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还有心理上的忧喜,共有五种。

次分别知心 修行正观察 又生欣悦心 还复摄令定 非是不定心 定已心解脱

其次呼吸停止了,要观心了。每一个思想,每一个心里动念都很清楚。观心法门,每一个思想念头,不观迎他来,也不拒绝他来,来了就来了,过去就过去了,慢慢生出无比清净的喜悦。那么呼吸和心境都定住了,随时在定的境界。定了以后此心得解脱,烦恼分别不起了。这个时候身心可以得到解脱,解脱什么?解脱烦恼。

善修解脱者 不令心退没 若人退减分 则无有解脱

观察无常断 离欲与灭尽 出息入息灭 是名修行胜

善修解脱的人,这个心永远是清明的。如果退化了,退灭了就解脱不了。所以小乘修行得解脱,由安那般那入手,最后是观心哦!观察诸行无常一切皆空,然后离开一切欲,一切妄想,欲都没有了,离欲得四禅定,最后得灭尽定。得到定的时候呼吸就停止了,不呼也不吸,这是修行的胜境界。

如是十六行 自在心廻转 觉触之所获 见得亦复然

上面所讲的十六行,由呼吸开始达到观心的境界。观察自心的法门。自在心廻转了,由感觉开始起修。见得亦复然,最后见到空,得到定的境界。

若于见与触 不善识分际 是过应当知 无智令修退

所以说心的境界要看得清楚。见道不是眼睛看。触是感受得清楚。如果这个分际没有搞清楚就不对了。所以对不对你应该知道,如果不用智慧的观察,随时会退步的。

修行上增进 不应缘于下 缘下亦如是 不应上增进

修行一步有一步的功夫,当你还在基本的法门,你不要先跳到前面一步。当你已经进到前面了,就不要再去管后面。

苦见二增进 心住而等观 任之则自成 还到修行处

见世间一切皆苦,所以努力增进。此心平等而住,听其自然,还到修行处。

这一本经告诉你怎么是修行退步,这个教授法很好,先告诉你失败的,到后面才告诉你正确的、成功的。

1992年3月28日讲于香港

第二讲

孙医师报告:老师突然从《指月录》转到《达摩禅经》。我也由参禅改为出入息。我也觉得数出息使身体感到舒服。于是就依照经文中的指示修习,我依正念于定中开始数息,原来在定后要数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万念已经放下,哪有时间去发起数息的念头,但是也开始数息了。数到第三个出息时,一时之间自己就跟着出息一下子就出去了。这个现象很难解释,四周变成深蓝色的天空,满天一望无际的星星,有大有小。自己观察了一会儿就定下来。由粗的观察转为细的观察,慢慢的,我也觉得我也是这个空间的一部份,好像飘飘浮浮的,感觉上是无牵无挂,了无一事。忽然我太太叫我,我便跳回这个现实的生活中。

师示:这是孙医师的报告,这报告里头有很多的问题,刚才诸位听了,不知道注意到没有?等一下我们再讨论。大家来听课,没有进步就是没有做小学生的精神。我一辈子不做人师,这不是客气,真做老师不是这样子。我一辈子立志不做老师。为什么?没有一个我看得上的。后来学佛以后,看到很人做法师,做上师,都堕落了,被人捧得堕落了。这个堕落比什么都严重,叫骄慢堕。所以我一辈子希望坐在学生的位置上,不做人师。虽然各地都叫我老师,其实我心里没有答应,这是讲内心话,你们不一定懂。但是我有时候也摆起老师的架子,真要讲佛法的时候,打禅七时,很严厉的,你们都受不了。我谁都骂,不管你什么地位。走路不对也骂,态度不对也骂。所以很多人受不了。在这十几年已经没有真正讲过佛法了。

人求学为什么没有进步?尤其到了中年以后,自己当自己是一个大人。人对老师最恭敬是小学阶段,到了中学对老师的态度马虎一半了,到了高中就更严重了,到了大学心中根本没有老师了,也没有自己,自己也忘了,所以永远没有进步。读书毕业进了社会,根本就是

堕落。这是没有尊重自己。

我自己十几年如一日,读书也好,做事也好,我自己没有一分钟马虎过,人家说我学问好,那是假的,努力来的。你看我现在那么大的年纪,有时候想到佛经一句话不清楚,我可以一夜不睡,非要把它翻出来不可,还是这个精神。你看我生活很马虎,我从小到现在自己的规律很严格。哪一分钟该做什么,都有规律的。长大以后,因为为了别人的事情而妨碍了自己的事情,先将就别人,把别人的事办好。但是自己的事还是要补上。这是第一点。虽然是笑话,可是你们真要学佛法,虽然我讲的是笑话,要比鞭子打在你身上还痛苦。有这个精神才能学佛。因为你们年纪也不小,社会地位也高,不用这个方法是不行的。

第二点:为什么我们要讲《达摩禅经》?这是讲真修实证做功夫的。我们打坐修行,你有没有想到把自己的身体丢开。为这个身体我们受罪很多。念身不净:我们活了六十年,一半在床上,只剩余三十年了。十岁以前不懂事,老的时候十年没有用,去掉二十年了。再去掉三餐吃饭,大小便,讲恋爱,真的活到做人没有几年,你把时间算一算。而这几年我们大部份为身体在忙,穿衣,吃饭,生病等,你看哪一样不为它忙。

此身不净。不说跳出三界,跳出这个身体都做不到。但是这个跳出,不是孙医师报告的跳出。所以随时要念身不净,要有这个警觉性。这是显教的教理。如果进一步跟你讲密教的修法,那又不同了。密法也是从这个教理来。我身不净,要把它转过来变成干净,很难。小乘修法念身不净,证得空性,证得阿罗汉果就走掉了,这个身体不要了。如果修密宗,念身不净以后,还要用念力把它变过来,这就难了。这个就要从安那般那入手。

念受是苦:你看我们感情上,思想上,一天到晚都是烦恼。所以修密教是身转了,感受则是时时刻刻在极乐的境界里,只有乐没有苦。

念心无常:要一念万年定在那里。

念法无我:报身、化身都要成就。所以叫你要注意配合教理。

下面这个五根、五力。你们现在学佛根都没有扎好,怎么会发出力量?一点定力都没有,毛病一大堆。你自己的定力不够,这个习气业力的力量改不了的,要注意这个。你看五根第一个是信根,你真信了没有?没有。信根、定根、念根、精进根、谁做到了?也就是说要把根扎稳了,以后才能变成力量。譬如说你力量有了,真必要的时候,拿一根手指头就可给人家治病,这是定力,念力的问题。

七觉支,念觉支、择法觉支等。念觉支有好几种,譬如说心里起一个念头,自己知道了,应不应该,就是念念本身都要知道。另外每一个起心动念,念念清楚,得了空,得了清净,这个是念。那么这个里头有个择法觉支,比如说空的境界,这个空是偏空,还是正确的空,或是感觉的空。譬如刚才孙医师的报告,身体跟到出息出去了,这个对不对?不对。他没有懂出息的道理,这个就是择法觉支。譬如修白骨观,四个字最重要「知时知量」,道家叫做「火候」。师父可以告诉你做菜的方法,火候是没有办法告诉你的,这个要靠自己。你唸咒也好,修出入息也好,哪个时候该多修一点,哪个时候该停止,要知时知量。择法觉支包括很多,大家听了这个东西,听了要背来。

刚才孙医师的报告,六妙门你知道吗?第一个是数,第二个是随,第三个是止,再来是观、还、净。天台宗的小止观六妙门也是根据《达摩禅经》来的。一开始是数,数到心定了,每一念都没有忘记,就不要数了,要随息了。进来跟着进来,出去跟着出去。不只鼻子,乃至身体每一个毛孔都在呼吸,心息配合为一了。然后止息不呼也不吸。如果止息定久了,得初禅、二禅、就可发神通了,真正的神通。如果神通发起来,般若智慧还没有通,还是外道,还是魔道。可是也是道。如果真到止息境界,心也停止了,念不起了,呼吸也停止了,定久了以后要起观慧。要观察正思惟,这是观。观了以后,晓得一切功夫、一切境界,都是唯心所造,身心皆空,回到本来净土,这是还。然后身和心通通空了,我所在这个世界就是极乐世界,我的身体就是阿弥陀佛,干干净净,一念不生全体现,这是净。大概提一下,至于怎

么止,一步有一步的功夫。实际上我们每一念都可以有六妙门。比如你一上坐,数也好,不数也好,很清净没有杂念,已经到达随息皆段了,你就跟到第三步止了,然后起观。一念之间就可以俱足六妙门,到达清净的境界啊。

我们上次讲过,为了身心健康要注意入息。达到止息可以治百病,甚至可以不死,如果要不死,自己把息止住了,定住了,就可以不死。这些都是实际的功夫境界。所以真到达了止息,这里头东西就多了。

你的心跟着息出去了,你没有专一,你知道吗?换句话说,你觉得跟着气出去了,你觉得看到太空。我问你,你身体还在这里没有?你这个肉体有没有死亡呢?当然没有死亡。既然没有死就还有出入息,可见你的心念没有跟到真的息。是妄念的出入息,你知道吗?你跟本没有得止啊。这次我特别为你开这个课,就是告诉你随时要注意四加行。四加行一步有一步的功夫,煖、顶、忍、世第一法,真正得了止,一定发煖。一步一步的功夫都有四加行。

什么叫煖?心煖;心里的行为煖。所以自己的思想,自己坏的习气,譬如爱嫉妒啊,爱发怒啊,好名啊,好胜啊。慢慢自己的起心动念都觉察到了,这是念觉支。都知道了,知道了以后呢?就如黄医师刚才讲的,明明觉得这个人很讨厌,自己心里头气极了,讨厌极了但是也不能露出不悦的样子。慢慢的就觉得不是那么严重了。这个讨厌的心生起来,你觉察到了,转为慈悲,甚至慢慢真正变成爱心了。这是心煖了。在功夫方面,到了煖位,整个人像泡在那个热水里头一样。得煖以后,慢慢头顶这里,一直线一样起来。这个时候,你心里怨恨的心起不来了。所以头顶打通了,妄念才起不来。这个时候所生起的思想都是智慧的境界。

什么叫忍呢?我们忍气怎么忍的?本来想揍他,吞一口气,自然就会停下来。那个时候呼吸停掉了,杂念切断了,就是过去心不可得,末来心可得,现在心空了,这是忍的境界,切断了一样。那么这个时候到了世第一了。并不是说你成佛得道了。在世间上你是第一的。这是身心两方面。所以三十七菩提道品配合,都要真的做功夫才能做到的。佛法是要真修实证的功夫,不是普通讲书。你们反覆的去研究。不要听完了就摆到一边去,浪费你的时间,也浪费我的精神。

胜念己成就 懈怠竟沈没 是则为退像 无堪于所求

所以你修道做功夫,这个念已经有一点境界了,就像孙医师的报告,己经有一点境界了,但是因环境的影响,或因生病的影响,懈怠了。懈是松懈,怠是怠慢。我们自己原谅自己,松懈怠慢就会陷入昏沈。譬如说我今天应该用功,可是因为其他的事就马虎过去了,你这个修行就沈没下去了。至于说去睡觉则更严重了,这是修行退步的现象,无堪于所求,不会有进步的。

不染污无记 起诸烦恼退 垢浊热燄生 由是失正见

你们都不严格的要求自己,你们看三十七菩提道品,你自己检查一下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每一项都离不开精进,努力的求进步。《大学》上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所谓苟日新就是说今天的成就进步都不算,要求明天更进步。所以我们懈怠沈没、不精进。他说无堪于所求。不染污无记:什么叫不染污呢?我什么事情都不想,外面好的、坏的都不管。可是这样子好不好呢?好啊。这也是一种修养方法,可是你却在无记中。你的头脑整天昏昏沈沈的,记忆力也没有。什么事情都不清楚就是昏沈的阶段。起诸烦恼退:会慢慢因昏沈而起烦恼,而退堕了,这个样子会影响到你的生理垢浊而热燄生,身体内都会发炎,因为这个样子修行的正见、智慧起不来。

振掉或闪烁 浮飘粗涩滑 是五退减相 修行应分别

振是心里头很散乱。掉是掉举。心里头不安定或者闪烁,思想不能清净下来,像闪电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