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多罗禅经1-14讲(全) - 图文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9 21:14:4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是亦应回转 入于根本地

第四禅眷属也就是初禅、二禅、三禅。步步都在回转。到了这一步功夫,前面的就要丢掉,再更上一层楼。前面三禅都是第四禅的眷属,是跟班的,最后是第四禅到灭尽定。这些都交代的很清楚。你看这完全都是讲功夫,不讲什么空啊,有啊。若彼有风者:普通的风就是说呼吸、很粗,心没有收回来。你看一般女性心比较细、所以呼吸也细、几乎听不到她在呼吸。男性呼吸就很粗,如果男性心很细的话,呼吸也会细。你仔细去观察。所以宋朝有一个人叫周必大,后来做了宰相。相貌长的很丑。后来中状元,当到宰相。他的好朋友给他看相,说他有贵相。什么贵相?夜里睡觉没有听到呼吸的声音,叫做龟息。龟息绵绵此乃大贵之相,不但贵而且长寿。所以更要修出入息,把粗的变成细。入于根本地:依出入息这个风来修。

从彼起巧便 次第住起缘 入出与优波 此六悉回转

巧是善巧。就是善于运用这个方法。次第住起缘:由数息到随息。入出与优波:入息与出息。然后到入出都停止了那个境界。此六悉回转。

舍共方便地 共地现在前 舍共方便地 不共现在前 舍不共方便 不共现在前

那么其他有一些方法,共同修持的这些方法。每一个境界都会来,可是每个境界都要丢、要舍。共地现在前:共同的,四禅八定的境界,一步一步都会出现。舍共方便地,不共现在前:四禅八定还是与外道的共法,不共是智慧般若。四禅八定修到了,不共法现前了。

缘相方便地 展转究竟地 是名上回转 明智所称说

一切的缘相,所攀缘境界,都是一种方法。这里文字翻的很不好、你仔细看就懂了。展转究竟地都要回转、这样叫做真正的功夫,无上的回转这是明智者所称说。圣人凡夫共有法名为共地。从缘至缘名为转。诸相、诸方便、诸地、次第转亦如是也。这一句话是解释。

如我知方便 已说回转义 无垢清净念 今当次第说

我现在告诉你们,历代祖师的这些经验,都告诉你了,知道这个方法,已经讲到怎么回转,变换方法的道理。无垢清净念:就如神秀禅师所讲的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一点尘渣都没有,无垢了,绝对的清净境界。现在要告诉你们。

如令彼修行 须更抑止盖 是则为清净 不净非所应

修行人须更抑止盖,抑是压下去,把五盖压下去,停止住。五盖是财、色、名、食、睡。大五盖是贪、嗔、痴、慢、疑。是则为清净、不净非所应。就如他讲的,明知道,就是懒的去管,知道扰乱我这个清净、不去理他了。

若已成就数 能舍内贪着 此义应当知 慧者观清净

数是数息这个念。能舍内贪着,最后把数也丢了,不要作会计一直数下去,内贪舍了,息停止了,充满了。这个道理要知道。慧者观清净:这个时候回转来观清净。你不要管息。息跟到念一定清净。

随顺已成就 能舍外贪着 如是正思惟 智者念清净

如果随顺这个境界,能舍外贪着。就算几千万的钱摆在你前面,你也不会留恋,能舍外贪着。如是正思惟,智者念清净。念念在清净中。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啊。

比丘心已住 不为乱所乱 如是不动念 修行智清净 若已于风际 观察离疑惑 不复更求息 是则为清净

自己可以看的懂的我们就不讲。若已于风际:他说对于风,譬如李总昨天跟我讲:知道这个风没有动过。这个风的来去我不理它了。呼也不呼、吸也不吸、停止了。观察离疑惑,不复更求息,自然息了,是则为清净。

念地悉已竟 所依诸过恶 不为则清净 是说须臾顷

所以心地法门,一念清净达到念念清净。一切过恶念不起了。不为则清净、是说须臾顷:须臾说是刹那之间,你就到达了。

阿那般那念 方便道所摄 功德住升进 是义我已说

所以入息与出息,这是一个方法。至于怎么证到功德境界,一步一步的功夫,我上面都已经说过了。上面讲的是第一卷。你看懂了就知道了不起,感激他。而且都交待完了。你要反复去看,去研究。第二卷有很多地方重复。这是讲修行胜道升进分。胜道更进一步了。

功德住升进 及余方便摄 修行一切地 共地不共地

功德慢慢累积起来就是成果了。升进:再求进步。及余方便摄:注意这一句话,除了修安那般那以外,后面还有白骨观,观心法门都有。其他的方法也要懂,甚至于念咒子,念佛也要懂。共地不共地:共地是与凡夫外道共通的法门。乃至运动、练气功等等都是共道。不共道是般若智慧的解脱。这是说修行要想成功,共地与不共地你都要懂。

功德住升进 彼依胜道起 种种相行义 今当说善听

用安那般那这个功德到达了,停在这个境界上。再求升进,就要依胜道,佛法的般若智慧,进一步的道理起来了。种种相行义:种种的境界是相。行:他的修行功夫。义:他的道理。相、行、义我现在应当讲。

梯帝既已起 修行心爱乐 如是爱乐心 巧便功德住

这个梯帝是梵文。就是说这个修行境界已经起来了。修行心已经乐起了。所以孟子讲:(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开始是嗜好。嗜好还不行、要变成快乐。如抽烟一样,开始是嗜好,慢慢变成快乐。如抽烟一样,开始是嗜好,慢慢变成兴趣、快乐非抽不可以。修行心爱乐:你要真实功夫永远不会放弃。如果不发生爱乐之心,各种巧妙、各种方便,达到另一个功德境界。

慧者善方便 起意勤修行 如是功德住 是则巧方便

所以有智慧的人,善于修各种学问,各种方法。但是目标只有一个,帮助自己修道成功。慢慢修行到功德圆满,是靠各种善巧方便来的。

将入微妙境 勿随流注想 慧者摄心住 如应善受持

当你功夫做到得止的境界,很微妙的境界。自己心里有数,讲不出来的微妙。杂念妄想要停,这个时候就要观心了。我们的思想如水的流注一样不断的流。一股细流永远不断,你要怎么把他切断?这个时候要摄心。要把心收回来。身体内部呼吸止住了嘛。得暖,得乐了。你自己要观察清楚。呼吸虽照停住了,可是思想没有停。赶快要收心了。如应善受持:要同

这个呼吸,止的境界相应。相应就叫瑜伽,两个要配合。

所住妙功德 澄净无垢浊 具足无减少 清净安隐住

这个时候,气停住了。你不要怕,只要你稍稍停一下,已经停止了。你有信心就进去了。你不要求快,如一杯混浊的水一样,你先摆在那里定住了,不动了,他慢慢会澄清下去。水虽照澄清了,可是根本还在,那个泥渣沈淀在杯底。最后你要把杯底那个泥渣也弄掉,那就净了,无垢浊了。具足无减少:你身心都在清净境界上,没有减少。这个才是真得清净。真得安隐。没有了。妄念都没有了,气息也停住了。

淳一普鲜明 凝定而不动 是缘由感有 时过复归无

完全清净淳一,普遍发生光明清净。凝是冻拢来,呼吸也停了,心念也停了, 凝定而不动了。这样是究竟吗?不是。这是:“有”。时过复归无:你如果不在这个 境界上用心,就没有了。这个境界是唯心制造出来的。

色相次第起 种种众相生 修行正思惟 身心生喜乐

这个时候脸色也变了,样子也变了,身段也变了,好的境界会来。不是一步登天是慢慢来。种种众相生:各种境界也会出现,如顶上有光,得乐感等等。修行要正思惟。这个时候身心生乐感,内心有喜悦的感觉。

于是功德住 具足摄止观 既能起身乐 心亦正安隐

所谓功德是功劳一步一步修过来的成果。于是这个样子你有了功德、住在这个境界。这个境界具足了就是止观。得止了,慧观很清楚。你自己晓的到了什么境界。在各种境界情况之下,既能起身乐,身体上发生乐感、心更清净安隐。

自地亦他地 功德住升进 是今当略说 修行应分别

自地是自己本身。譬如做呼吸,修止的时候是止地,修观的时候是观地。如我现在念佛,这个功夫是自地境界。修安那般那就变成他地了。自地亦他地,功德住升进:地地都有他的境界,现在要告诉你,修行人要会分别。

修行三摩地 巧便随顺念 智者开慧眼 说名为功德

修行的目的是达到三摩地、得定。巧妙方便都是根据心念来,随顺念来。有智慧的人打开了这种慧眼,自己看清楚。就是智慧的眼睛看到,就是心念看到。说名为功德。

心足处安立 说名功德住 圣道修对治 说名功德进

心定了,达到那个境界,说名功德住。那么走佛法的路子,还要知道对治法门。有时候功夫会出毛病。修安那般那过分了,气太涨了也不好。不够也不好,太过也不好,所以修道要知道对治,说名功德进。

对治诸圣行 功德住升进 随地过恶心 所起悉能除

对治法门是心地来的,修一切功德。对治诸圣行:在小乘是阿罗汉的境界。罗汉四果,菩萨十地,就靠这些圣贤行为,慢慢升进。一步一步上进。每一地功夫上进的时候,你坏的心理,过恶的心理,所起悉能除,自己可以检查到,起来以后可以除掉。

修行勤精进 功德利增广 信戒闻舍慧 无贪恚痴根

欲精进惭愧 除喜不放逸 悦乐念定舍 正智余善法 如是一切种 自地离诸垢

你真做功夫了,你心地法门、思想一定会变。信戒闻舍慧,这五种功德,所以叫你注意三十七菩提道品。学过唯识的心所,这个时候可以得正信。你功夫到了,才晓的有这个功夫。这不能骗人的。但是这些也不是外来的。是本身起来的。这个时候才有戒律。你不用守戒就有戒了。要起一个坏念头,自己都不愿意了。这个就是戒。闻:随便学什么世间法、佛法一听就懂了。智慧开了。无贪恚痴根:这些根根都看的很清楚。欲精进惭愧:这个欲不是男女之欲,是好的欲,四如意定那个欲。要得定就得定。精进、惭与愧,有时自已有一点过错,自己会很难过。除喜不放逸、悦乐念定舍:喜心、不放逸心都来了。悦是喜悦。喜是粗的,悦是细的。舍就是放下、空掉。正智余善法:其余的善法如是一切种,自地离诸垢:你心地上随时会检查到,这是修心地法门。安那般那到这里,自地离诸垢了。

其功德住立 即随地对治 是由精进力 助善长养心 何于彼地中 种数不摄受 功德住升进 自地已广说

这些功德成就所住、所建立的法门。是一步一步功夫来对治。都是靠你精进,努力不懈的修习。增加你的善业,长养你的本心地。何于彼地中,种数不摄受:他说为什么在其他的法门里头,那么多的种类、心理状态,包括一起来说呢?这个叫功德。功德是指心地法门的改善、变化。一地一地的升进。在自地里,功夫的境界已经都讲过了。

自地善根力 他地功德生 修行最胜义 此相今略说

自己修本地法门。这个本地,假设我修出入息,是修安那般那的自地。我今天念佛是修净土的自地。修行自地两种,要简单的告诉我们。

自地既增上 余胜净法生 当知是功德 他地而升进

你自己在本修的法门里头有进步,你修别的法门也一样,也更上进。应当知道,心地法门的功德。他地也会升进、会带上来。

无量行方便 一切诸度法 种种对治相 他地功德起

所以修行不只走一路。无量法门誓愿学。无量的行门誓愿去做。所以刘备要死的时候告诉他儿子两句话,常引用。(莫以小善而不为),你不要认为是小善,而不肯去做,那大善事那有机会给你做。要慢慢去累积小善。(莫以恶小而为之),不要认为一件小坏事可以马虎。所以无量行方便,一切诸度法,种种对治相,他地功德起。先讲到这里。

所以安那般那很简单的法门。做起来很深。那么深奥,里头的变化,他通通没有说。为什么不说呢?不是他悭恪。因为每个人生理、心理、业力不同,变化通通不同,大原则相同。他讲原则,不讲细节。这就要看个人的经验了。

问:心的念好像很细? 师示:对。很细。你有时候觉的安般在里头。有时觉的在外面,对不对?实际上你这里本有的还在呼吸。外面是你心的幻想而已。你心没有摄拢来。譬如有时候 你修安般,很好的境界,它气充满了,到了脑部。你也觉的自己呼吸完全停止了。 可是眼睛闭到,前面很多的境界你都看到。甚至你能看见明天有几个病人来,第一 个挂号的谁、你都会知道。这个时候就要特别注意了。这种境界是你的安般、气没 有配合哦。你的心被境界拉走了。虽然是发通了,但是变成外道了。向外驰求了。那么你晓的心气合一了,最后呼吸不是在鼻子。呼吸是在这里(眉间)那么你所谓鼻腔啊,这些器官都会打通。不但是这里

(眉间),最后呼吸是在顶上哦。那就是庄子讲的“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与天地呼吸合一了。这个境界到了,前面那些幻境也呈现不了。

幻境的呈现,你说那些精神病人,看到鬼啊、特异功能啊,都是脑神经有问题。那个特异功能用久了,是这个脑里头有个坑坑,那个坑坑用惯了就是特异功能了。他没有归元的气。所以特异功能的人都是怪里怪气的。你看很多练气功的人,都很粗暴的样子,而且思想都很简单。修安那般那没有那么粗暴的。是柔和的。思想已经敏锐了,特别有智慧,记忆力会增强。脑子会清爽。

问:我昨天打坐,小腹非常的热。但是皮肤并不热,是什么情形? 师示:那是很暖。你那个发暖就是拙火。密宗有很多人修拙火,但是没有办法成就。就是暖不起来。拙火又叫军荼利。那个东西是生命的本源。

——待续 第七讲

孙医师报告:安般的性质在理论上,动与静和不动不静都可以作不同的解释,不同的观想。佛法的不同处有八万四千,但是心只有一个。譬如树有千枝万叶,一刀切断树干,万叶就枯了。我现在修安般,万般法门,心法不变。所以并没有因修这个法门而忘记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这几天我可说爱上了安般。因为我已经有身心上的喜悦,令我体会四大的关系。

出入息在数与随的中间,所产生的轻重等现象。再进一步是会进入一个定境,在定境中我观察入息,这个风大的性质,风大的出入。由鼻子开始,气的冷暖,初冷然后暖。后来慢慢由粗转细、转滑,并出现肚脐呼吸的现象。在这个时候感觉到鼻子没有呼吸了。一会儿这个呼吸起了转变,改为上下。头顶由脸部以上完全消失了。气息从头顶到海底,轻轻的呼吸,慢慢的呼吸,就局限在身体里面。很少很少的风在头顶及海底出入。这些风在身体内好像一片云霞似的,在体内每一个角落无孔不入,无处不在。这个风大带来全身发暖、发热。最奇怪的是头顶却有凉快的感觉。

师示:第一点,他知道佛法的根本是唯心。安般的功夫到达内息起来,到达全息的阶段。大概的结论是这样。后面进步如何不得而知。今天讲四加行。

谓于初念处 三念兼已修 暖来及顶忍 世间第一法 佛法里头有个最重要的东西,平常在中国佛学里头并不重视。西藏密宗原本也不大重视。宗喀巴大师创立黄教以后就比较重视了。哪四种加行呢?暖、顶、忍、世第一法,这四个加行。所谓加行等于加工,加工厂里加工,佛学的名称叫加行。在弥勒菩萨的唯识学系统里有一本《现观庄严论》。民国初年,太虚的大弟子根据藏文翻了《现观庄严论》,翻的不好。但是很了不起,难能可贵。《现观庄严论》强调四加行,就是说小乘与大乘,每一个程序的进修,每一个境界都有四加行。

中国的显教以前讲暖是归到唯心方面。譬如讲心性修养,我们的个性、思想习惯,开始修行,慢慢把自己的毛病找出来。哪些思想属于贪心,哪些思想属于嗔心、痴心。坏处的、好处的。把这些习气慢慢软化。譬如我们爱发脾气的,因为经过修养,虽然还有脾胃,不过比以前软化了。由软到薄,很薄了,没有力量了。这样还不够,真正得暖了,那个脾气慢慢就变了。虽然变了,还没有到家。再来是顶,顶等于说脾气由粗暴变成很柔和。由顶到忍,完全没有脾气了。那么才可以说这个学问到家了,这是比方。但是显教对于四加行,没有与功夫配合,是不懂四加行的。弥勒菩萨的系统是切实配合作功夫的。如刚才孙医师的报告。又如马友慧得暖了,丹田发暖了,身体都发暖了。得暖会得乐感,身体会得一种快感。这属于暖地的发动,还没有完全到达暖地。功夫真到了暖地,每一个细胞,每一个骨节都软化了。开始来的时候一点力气都没有。我常告诉大家我的经验。我在四十几岁时,有一个阶段,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