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三 最短路径的算法(离散数学实验报告)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6 15:47:4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实验3:最短路径算法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的学习,理解Floyd(弗洛伊得)最短路径算法的思想 二、实验内容

用C语言编程实现求赋权图中任意两点间最短路径的Floyd算法,并能对给定的两结点自动求出最短路径 三、实验原理、方法和手段

1、Floyd算法的原理

定义:Dk[i,j] 表示赋权图中从结点vi出发仅通过v0,v1,┉,vk-1中的某些结点到达vj的最短路径的长度,

若从vi到vj没有仅通过v0,v1,┉,vk-1 的路径,则D[i,j]=?

D-1[i,j] 表示赋权图中从结点vi到vj的边的长度,若没有从结点vi到vj的边,则D[i,j]=?

D0[i,j] 表示赋权图中从结点vi到vj的”最短”路径的长度, 这条路上除了可能有v0外没有其它结点

D1[i,j] 表示赋权图中从结点vi到vj的”最短”路径的长度, 这条路上除了可能有v0,v1外没有其它结点

┉┉┉

根据此定义,Dk[i,j]=min{ Dk-1[i,j] , Dk-1[i,k-1]+Dk-1[k-1,j] }

定义:path[i,j]表示从结点vi到vj的“最短”路径上vi的后继结点 四、实验要求

要求输出每对结点之间的最短路径长度以及其最短路径

五、实验步骤

(一)算法描述

Step 1 初始化有向图的成本邻矩阵D、路径矩阵path

若从结点vi到vj有边,则D[i,j]= vi到vj的边的长度,path[i,j]= i;

否则D[i,j]=?, path[i,j]=-1

Step 2 刷新D、path 对k=1,2,┉n 重复Step 3和Step 4

Step 3 刷新行 对 i=1,2,┉n 重复Step 4

Step 4 刷新Mij 对 j=1,2,┉n

若Dk-1[i,k]+Dk-1[k,j]

[结束循环]

[结束Step 3循环] [结束Step 2循环]

Step 5 退出

1

(二)程序框图参考 主程序框图

int i,j,k初初初初初a初Pfor(k=0;ka[i][k]+a[k][j]Na[i][j]=a[i][k]+a[k][j];path[i][j]=k;初初初初初初Pfor(i=0;i

dist(int first, int end)int x; //存放最短路径的中间结点x=path[first][end]Y x==first N printf(“V%d->”,x);//打印中间结点dist(first,x);//递归调用dist(x,end);

2

七、测试用例:

V0V1V2V3V01、输入成本邻接矩阵:D:V10?3?105??90642 80V2V3(其中?可用某个足够大的数据值代替,比如100)

V0V1V2V3V0?10?1101

可得最短路径矩阵:P:V1?1?1V222?12V3?1?13?1以及各顶点之间的最短路径和最短路径长度:

从V0到V1的最短路径长度为:1 ;最短路径为:V0→V1 从V0到V2的最短路径长度为:9 ;最短路径为:V0→V1→V3→V2 从V0到V3的最短路径长度为:3 ;最短路径为:V0→V1→V3 从V1到V0的最短路径长度为:11;最短路径为:V1→V3→V2→V0 从V1到V2的最短路径长度为:8 ;最短路径为:V1→V3→V2 从V1到V3的最短路径长度为:2 ;最短路径为:V1→V3 从V2到V0的最短路径长度为:3 ;最短路径为:V2→V0 从V2到V1的最短路径长度为:4 ;最短路径为:V2→V0→V1 从V2到V3的最短路径长度为:6 ;最短路径为:V2→V0→V1→V3 从V3到V0的最短路径长度为:9 ;最短路径为:V3→V2→V0 从V3到V1的最短路径长度为:10;最短路径为:V3→V2→V0→V1 从V3到V2的最短路径长度为:6 ;最短路径为:V3→V2 参考程序: #include #define INFINITY 100 #define Max 10

int a[Max][Max],P[Max][Max]; main() {

void Print_Flod(int d);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