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乘佛教的八大宗派 的发展与关系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9/20 13:51:0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中国大乘佛教的八大宗派 的发展与关系

中国大乘佛教的八大宗派 的发展与关系 释觉修编著

佛教于公元前六世纪的中叶,即是公元前565年的四月初八日,本师释迦牟尼佛出生在印度。在三十年后创立了印度佛教。即在公元前535年在鹿野苑开始为矫陈如等五比丘讲四圣谛法,初转法轮,后佛祖宣讲说法四十九年。期间以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二年),由大月氏王的使臣伊存向中国博士弟子景卢传授《浮屠经》,佛教开始从印度传入中国。在魏晋时代兴起,南北朝时期盛行各地。

当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由于各人的根性不同,所以在修学佛教时,就分为佛教大乘八大宗派:一、天台宗;二、三论宗;三、法相宗;四、华严宗;五、净土宗;六、禅宗;七、律宗、八、密宗。她们之间的理论体系的发展与互相关系如何,现在简述如下:

一、天台宗是我国最早创立的一个佛教宗派(585—594)。其实际创始人是四祖上智下顗(yǐ),被尊称为智者大师,这一称号是隋炀帝杨广未称帝前当晋王时,在扬州所赐。

在南陈至德三年(585)三月,智者大师被请至金陵,住灵曜寺。经常被请入宫中开讲《大智度论》,又讲《仁王般若

经》。后移居光宅寺,讲《法华经》,其弟子灌顶大师随记辑成《法华文句》。陈国亡,智者大师携众上江西庐山修行。 隋文帝开皇十一年(591)十一月下旬,晋王杨广镇守扬州。其遣使者赴庐山迎清智者大师。二十三日於总管府金城殿设千僧斋,晋王得受菩萨戒。智者大师对晋王说:“大王纡遵圣戒。可名总持。”晋王赞曰:“大师傅佛法灯,宜称智者。”智者大师的尊号就此传开。

第二年,智者大师率众回到故乡荆州,于当阳县玉泉山创立玉泉寺。开皇十三年四月开讲《法华经玄义》,十四年(594)四月又讲《摩诃止观》。晋王也时来听经。至此天台宗三大部全部讲述完毕。其内容包含中华佛教的全部内容,融通各家各派的内容于一炉!中华天台宗的伟大丰貌,已经完全显现。

天台宗的主要著作有天台三大部《摩诃止观》《法华文句》《法华玄义》。其理论要点是确立定慧双修,止观双运。继承并发扬了“一心三观”的观行方法,并创立了“五时八教”的判教理论及即空即假即中的“三谛圆融”理论。以及对于客观世界的观察创立了“一念三千”说。其门人灌顶大师也有许多经疏,对于天台宗的发展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天台宗十一祖广修大师的晚年,经历唐武宗灭法运动,就使天台宗声势骤减。直到近代才又有中兴。而近代则以“教宗天台,行归净土”为要旨,所以学修者与弘法利生者,也渐

渐多起来。尤其是近代的谛闲大师及倓虚大师、静权大师等的全力推行,天台宗在海内外又有了兴起的迹象。

天台宗的三大祖庭:一是在浙江省天台县内的国清讲寺,二是宁波市的延庆观宗讲寺(现在的地址是在解放南路18弄)及湖北省当阳县的玉泉山玉泉寺,此三大寺是天台宗的祖庭。另一个倓虚大师创办的祖庭则是青岛的湛山寺。 二、三论宗是隋代形成的教派。其创始人为吉藏法师。其主要以印度的中观学派的《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为修行指南,此三论均由鸠摩罗什大师译出,其弟子僧肇大师继承,到第五代吉藏大师才创立三论宗。他们主张“诸法性空”。其主要著作有《三论玄义》,创立自己的宗要,建立“三论宗”。与天台宗属同一时代的人物。由于天台宗修持法的简要易行,能使上中下根性之人都能修行,致使广为流布。而“三论宗”的修持理论很深,又没有人总结得通俗一点。所以,使其受天台宗的修持法的影响,三论宗不久就衰微。而三论宗的某些著作或理论却被天台宗所融摄利用。

三论宗的祖庭:江苏南京东北四十里的栖霞山栖霞寺及浙江绍兴的嘉祥寺二处。

三、法相宗也称慈恩宗,也称唯识宗。

其创始人是大名顶顶的唐朝初年的高僧玄奘大师及他的弟子窥基大师。师徒俩人长期住在陕西省长安城的慈恩寺,所以称为慈恩宗。又由于他们崇奉的是印度大乘佛教的无著、

世亲相承的,直到护法、戒贤二大师一脉的学说。阐扬的是唯识、法相意义的“万法唯识”的理论,所以也叫唯识宗或法相宗。传说他俩人本是前世的大菩萨为宏扬佛教而转世来人间的。

法相宗玄奘大师从印度取经回来后,名声大振。其弟子有三十二人。

法相宗的基本教理为:

1、三性说:依他起性(不依自然之法而依他之法因缘所起之法)、遍计所执性(凡夫妄情遍计度一切法,谓之遍计。经此遍计之妄情,计无我为我,执无法为法。如夜晚以蝇为蛇,谓遍计所执性。)、圆成实性(圆满成就诸法功德之真实体性)。三性说均不离识。

2、五位百法:用来说明宇宙万有现象。其五位是: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应法,无为法。百法是:心法八,心所法五十一,色法十一,不相应法二十四,无为法六。合为五位一百法。其理论核心是“万法唯识”。现在已成了心理学、逻辑学领域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参考理论。

其主要经典有《瑜伽师地论》,《百法明门论》,《五蕴论》,《显扬圣教论》,《摄大乘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大乘庄严经论》等。

由于唯识宗起源较迟,所以在天台宗的修持理论中,不含有其理论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