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8 9:10:5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浅谈马克思主义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内容摘要: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只有大学生有了正确的思想定位才能为祖国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尽其应尽的责任。而在当今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大学生的思想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因此加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全面深入了解和挖掘马克思主义的积极影响,对于大学生今后的发展道路和社会潮流的前进方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大学生 影响
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讲是指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理论和学说的体系。具体的讲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哲学的观点、社会学理论和政治学说。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是工人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工人阶级争取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它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19世纪欧洲重大社会科学成果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思想对于大学生的人生观、职业价值观、正确的社会实践导向和民族精神等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我们就基本上基于以上四种影响进行阐述:
一、马克思主义对当代大学生人生观的影响
人生观是人们对所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反映。在物质生活方面,人们的经济地位不同,阶级利益不同,人生观必然不同。在精神生活方面,人们的世界观不同,人生观也不同。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由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运动,必然导致私有制社会的灭亡,资本主义社会必将被公有制的共产主义社会所代替。这样,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就为共产主义人生观奠定了理论基础,从而为大学生寻求科学的人生目的和意义,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指出了正确和科学的途径。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在时空中进行的,有客观规律可循。人们虽然不能创造与消灭规律,但却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作为物质世界一部分的人类社会领域,同样也是一个具有多种结构和层次的、不断变化着的物质体系,它的发展也是合乎规律的正确的人生道路,是主观的人生目的与历史发展的客观需要的统一。
无论什么人,在什么时代,只有认清社会的发展方向,顺应时代潮流,满足时代需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为促进社会进步而英勇奋斗才是正确的。因此,大学生的人生道路,要自己选,自己走,别人无法代替,但正确选择的前提应是尊重历史的客观规律,从社会的客观需要出发,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不能盲目地跟着感觉走,或任所欲为地从主观愿望出发。
二、马克思主义对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
职业价值观,是指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具体表现,也就是一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他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它体现了大学生在
1
人生的特殊领域——职业生涯中对待职业选择和职业活动特有的价值取向, 是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 针对大学生的现状,马克思主义提出了 (一)“以人为本”的思想:择业和就业是人的职业生涯的开端,“以人为本”的就业观是对人们主体性追求自我实现理想预期的肯定,又反应出不同个体的劳动力价值对社会劳动分工的必要满足。离开人们的主体需要的就业过程是对人自身发展的束缚和否定,离开社会化劳动分工现实需求的就业过程把人的主体性和社会性分离开来,不符合“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以人为本”的就业观要求在就业过程中人们自觉实现主体性和社会性的有机统一,实现自我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和谐共进。
(二)理性的就业观:马克思认为,理性的择业应该具有长期性和持久性,而不是求得一个满足虚荣心的最足以炫耀的职业。马克思告诫我们:“虚荣心容易给人以鼓舞或者一种我们觉得是鼓舞的东西;但是,被名利弄得鬼迷心窍的人,理智已经无法支配他,于是他一头栽进那不可抗拒的欲念驱使他去的地方。”就业价值问题是理性和非理性的结合体,当一味追求名利、享乐、虚荣的标准,非理性的热情势必使得理性的诉求无法实现,只有实现价值观上理性主义的回归,才可能实现理性价值和非理性价值在实践层面的统一。
因此,人们在择业和就业过程中,不仅要把职业劳动当成赖以生存的谋生手段,更要从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两个维度,把自身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当成是就业的重要标准。在注重现实工作性质、工作地点、工作待遇的同时,看重职业选择和自身个性、社会需求之间的契合度,以动态发展的观点对自身和社会发展的终极幸福负责,凭借开阔的视角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规划职业生涯,找准自身发展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共鸣点,完成职业生涯中的初次定位。
三、马克思主义对当代大学生正确社会实践导向的影响
大学生社会实践指的是高等学校学生根据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实践的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深入社会,在认识、了解、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不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活动过程。
大学生社会实践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正确导向,这是大学生“成事”的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体人民为之奋斗的共同目标,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要正确处理共同的价值追求与个体价值追求的关系,坚持共同的价值目标与个体价值目标的有机统一,从而确立自己正确的价值追求,创造人生价值,这是大学生“成才”的保证;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是大学生在社会实践和人生道路上应该把握的精髓,如何把这个精髓转化为内在动力,这是大学生“成功”的关键。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头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着力提高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使大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立场,明辨是非,自觉抵制校园和社会上的错误思潮,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解决在社会实践中遇到的思想认识问题和实际问题;让大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成才紧密联系起来。
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要求大学生正确认识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加深和升华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有效地
2
防止离开正确理论指导的盲目实践和脱离实践的空洞理论这两种错误倾向;要求大学生正确认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坚持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把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书本知识放到实践中实习、实验,学以致用,走在实践中成事、成才、成功、成人的正确道路。
四、马克思主义对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影响
民族精神是哲学的思想根基和客观内容,而哲学则是民族精神的整体形态的概念,是民族精神的容器。民族精神的发展、提升,会从根本上促进哲学的繁荣和发展;而哲学的繁荣和发展,也会引导和导致民族精神的完善、更新和升华,甚至创造和铸就新的民族精神。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当代生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民族精神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特质,是富有生命力的思想品质。马克思哲学在与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与中民族精神结下了不解之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中华民族赋予其特殊的文化资源,也就是赋予其特殊民族性的过程。它也起着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积极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还是认识论和价值观的有机统一体,是提炼和把握中华民族精神的世界观基础。将理论高度上升到与中国大学生塑造现代化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的具体实际紧密的结合起来,指引我们拥有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和中国民族精神都能与时俱进,相互依存。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关键在于要不断提高民族素质和振奋民族精神,而提高民族素质和振奋民族精神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和发展。对当代中国大学生加强科学马克思主义观教育,帮助他们确立并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树立民族精神,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然而我们作为90后,学习马克思主义对我们有着重大的意义。90后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建设者,继往开来,担负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创建和谐小康社会的重任。因此,必须激发大学生的时代精神与创新进取意识,与时俱进,利用全球化带来的便利,走出传统的思维定式模式,根据变化发展了的时代要求,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新内容和新观点,大力推进理论创新,用切合时代要求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来解决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融入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之中,融入大学生报国为民和实现个人理想的奋斗过程中,积极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努力推进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同感,激发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积蓄力量。 总之,现阶段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大学生应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在理论有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努力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将马克思主义精神发挥到祖国建设中,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
3
参考文献:
【1】张传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当代大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基础,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广东广州,510300。 【2】胡钦太.新形势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 2002,(10). 【3】汪庆春,孟东方,大学生职业评价与职业选择研究[ J ],重庆大学学报,2004 (5)。 【4】贾金玲,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分析与思考[ J ]教育与职业,2005 (32). 【5】潘金玲,马克思主义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正确导向,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2 卷第2 期,2010 年3 月。 【6】叶蔚甄,论马克思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2008。
【7】谭浩,让理论更贴近大学生[N],中国青年报,2010-05-25(8)。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