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经典的塑模顶出系统设计标准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8 18:14:1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胶件顶出是注射成型过程中最后一个环节,顶出质量好坏将最后决定胶件的质量;当模具打开时,胶件须留在具有顶出机构的半模(常在动模)上,利用顶出机构脱出胶件。 1.顶出设计原则: (1)为使胶件不致因顶出产生变形,推力布置尽量均匀,并尽量靠近胶料收缩包紧的型芯,或者难于顶出的部位,如胶件细长柱位,采用司筒顶出。 (2)推力点应作用在胶件刚性和强度最大的部位,避免作用在薄胶位,作用面也应尽可能大一些,如突缘、(筋)骨位、壳体壁缘等位置,筒形胶件多采用推板顶出。 (3)避免顶出痕迹影响胶件外观,顶出位置应设在胶件隐蔽面(内部)或非外观表明;对透明胶件尤其须注意顶出顶出位置及顶出形式的选择。 (4)避免因真空吸附而使胶件产生顶白、变形,可采用复合顶出或用透气钢排气,如顶杆与推板或顶杆与顶块顶出,顶杆适当加大配合间隙排气,必要时还可设置进气阀。 (5)顶出机构应运作可靠、灵活,且具有足够强度和耐磨性,如摆杆、斜顶顶出,应提高滑碰面强度、耐磨性,滑动面开设润滑槽;也可渗氮处理提高表面硬度及耐磨性。 (6)模具回针长度应在合模后,与前模板接触或低于0.1mm,如上图所示。 (7)弹簧复位常用于顶针板回位;由于弹簧复位不可靠,不可用作可靠的先复位。 二 常用的顶出机构 1顶针、扁顶针顶出 1.1 胶件顶出常用方式有顶针、司筒、扁顶针、推板顶出;由于司筒、扁顶价格较高(比顶针贵8~9倍),推板顶出多用在筒型薄壳胶件,因此,顶出使用最多的是顶针。当胶件周围无法布置顶针,如周围多为深骨位,骨深15mm时,可采用扁顶针顶出。顶针、扁顶针表面硬度在HRC55以上,表面粗糙度Ra1.6以下。顶针、扁顶针顶出机构如图, 设计要点如下: (1)顶针直径 d??2.5mm时,选用有托顶针,提高顶针强度。 (2)扁顶针、有托顶针 K?H。 (3)顶位面是斜面,顶针固定端须加定位销;为防止顶出滑动,斜面可加工多个R小槽,如图所示。 (4)扁顶针、顶针与孔配合长度L=10~15mm;对小直径顶针L取直径的5~6倍。 (5)顶针距型腔边至少0.15mm。 (6)避免顶针与前模产生碰面,此结果易损伤前模或出披峰。 1.2 顶针位的布置原则 (1)顶针布置应使顶出力尽量平衡。结构复杂部位所需脱模力较大,顶针数量应相应增加。 (2)顶针应设置于有效部位,如骨位、柱位、台阶、金属嵌件、局部厚胶等结构复杂部位。骨位、柱位两侧的顶针应尽量对称布置,顶针与骨位、柱位的边间距一般取D=1.5mm,如下图所示,另外,应尽量保证柱位两侧顶针的中心连线通过柱位中心。 对称布置 合理布置 顶针中心连线通过柱位中心 顶针中心连线未通过柱位中心 对称布置 不合理布置 (3)避免跨台阶或在斜面上设置顶针,顶针顶面应尽量平缓,顶针应布置于胶件受力较好的结构部位。如图所示。 (4)在胶件较深的骨位(深度≥20mm)或难于布置圆顶针时,应使用扁顶针。需要使用扁顶针时,扁顶针处尽量采用镶件形式以利于加工。如下左图 1—镶件2—扁顶针 1—前模 2—顶针 3—后模 尖、薄钢 碰前模面 顶针 受力结构顶针顶面为斜面、台阶 不好 顶针顶面为平面 较好 较好部位 (5)避免尖钢、薄钢,特别是顶针顶面不可碰触前模面。如上右图 (6)顶针布置应考虑顶针与运水道的边间距,避免影响运水道的加工及漏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