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5 18:35:0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一、趣文导读
聋哑二人
聋哑二人,各自韦。聋者见哑者,求哑者唱曲。哑知其聋也,乃以唇开合而手为按节状。聋者侧耳倾听良久,见哑者唇止,即曰:“久不闻佳音,今番更进。”
【译文】
聋哑两人,都自我安慰。聋子见了哑巴,要求哑巴唱歌。哑巴知道他是个聋子,就做出嘴巴一张一合,并且用手打着节拍的样子。聋子侧着耳朵,仔细地听了好长时间,看见哑巴的嘴唇合上,就说:“好长时间没有听到优美的歌声了,现在我得到满足了。”
二、美文精读
【作品卡片】
师旷是个盲乐师,他名字叫“旷”,但不姓“师”,因为他是当时著名乐师,所以叫“师旷”。这种以职业为姓的现象在春秋时还有著名的工匠名石,世称“匠石”,著名的制作车轮的师傅名扁,世称“轮扁”。
本文选自《史记》。《史记》是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司马迁用毕生精力写成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文言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选自司马迁《史记》) 【古今对碰】
原文 注释 译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 【晋平公】春秋时晋国国君。【于】晋平公向师旷询问道: 向。【师旷】晋国的乐师。因为他是盲音乐师,世称“师旷”。 “吾年七十,【欲】学,恐已 【欲】想要。【暮】晚,迟。 “我年纪七十了,想学习,恐怕已 【暮】矣。” 经晚了。” 师旷曰:“【何】不【秉烛】【乎】?” 【何】为什么。【秉烛】燃烛照明。师旷说:“为什么不点燃蜡烛学 秉,动词,点燃。【乎】呢。 习呢?”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安有】哪有。【为人臣】做臣子的。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却戏弄其君乎?” 【戏】戏弄。 他的君王的呢?” 师旷说:“盲眼的我怎么敢戏弄大 王呢?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 【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古眼盲者多习乐。【安敢】怎敢。 臣【闻】之:【少】而【好】学,【闻】听说。【少】少年(年轻时)。我听说,年轻时喜欢学习,好像初如日出之【阳】; 【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 【好】喜欢。【阳】阳光。 【壮】壮年,古人三十岁以上为壮年。 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 【秉烛之明】点燃蜡烛照明。 升太阳的阳光; 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日中的阳光; 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点燃蜡烛的光亮。 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孰与昧行乎】比摸黑走路哪个好呢?孰与:与……比哪一个……。昧行:在黑暗中行走。昧:暗。 平公曰:“【善哉】!” 【善哉】说得好啊。 善:好。 晋平公说:“说得好啊!” (拥有)蜡烛的光亮,与摸黑走路比,哪一个更好呢?” 【作品赏析】
本文通过晋平公和师旷的一问一答,阐明了活到老,学到老道理。人的一生是一个学无止境过程,终
身学习,将会受益终生。
这里,师旷做了个比喻,他说:“年少时喜欢学习,好像是刚刚出来的太阳;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正午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点燃蜡烛照明时的光亮。”最后,他问:“点上蜡烛和在黑暗中走路哪个好呢?”这个问句是点题。师旷很巧妙地说明,年纪大了的人读书,虽然赶不上少年和壮年的正午阳光,但是点着蜡烛走路,总比摸黑走路强得多。从而成功地说服了晋平公,达到了劝学的目的。
【知识梳理】
类 别 实词 欲 戏 昧 想要 戏弄 暗 解 释 欲学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孰与昧行乎 举 例 好 闻 阳 虚词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特殊句式 反问句 而 于 乎 暮 喜欢 听说 阳光 介词,向 句末语助词,呢 古:晚,迟。今:傍晚。 少而好学 臣闻之 如日出之阳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 何不秉烛乎 恐已暮矣 转折连词,却 递进连词,并且 表反问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少而好学 何不秉烛乎? 三、强化训练(共30分)
1.解释加点的词语。(10分)
① 问于师旷 ( ) ② 安敢戏君乎 ( ) ..③ 如日出之阳 ( ) ④ 孰与昧行乎 ( ) ..⑤ 何不秉烛乎 ( ) ⑥ 如秉烛之明 ( ) ..⑦ 孰与昧行乎 ( ) ⑧ 善哉 ( ) ..⑨ 欲学 ( ) ⑩ 臣闻之 ( ) ..2.翻译。(10分)
① 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② 何不秉烛乎?
③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④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
⑤ 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