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09-10(1) 复习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 20:44:1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几个名词解释 :

1、卍 字是什么意思? 答:“卍”仅是符号,而不是文字。它是表示吉祥无比,称为吉祥海云,又称吉祥喜旋。

佛的手足及胸臆之前都有吉祥喜旋,以表佛的功德。旋回表示佛力的无限运作,向西方无限地延伸、无尽地展现,无休无止地救济十方无量的众生。 2、什么是“佛像开光”?

答:寺院里新塑的佛像或佛像重新修复后,都要举行开光仪式。所谓开光是“开眼光”的略称。

开光仪式除 诵经外,还要由主法的法师手执毛笔远远对着佛、菩萨像的眼睛描划,意思是“点睛”,使佛像或菩萨像的“慧眼”具有观察世事的能力。如此信徒的愿望及行为都可以被佛与菩萨“看”见。

每修缮一次,便要举行一次开光法会,所以开光法会永无休止。 3. 佛教的“天龙八部”是什么? 答:天龙八部,又叫 “龙神八部”、 “八部众” ,是佛教八大护法神,数量很多.具体如下:

一、天众. 二、龙众. 三、夜叉 四、乾达婆 五、迦楼罗 六、紧那罗 七、阿修罗. 八、摩侯罗迦.以上八部分, 以天众和龙众最为重要,故流称 “天龙八部”

4.千手观音的雕像通常只有多少只手?这些手是怎样分布的?为什么叫“千手观音?” 答:(1)通常只有42只手.

(2)中央两手合掌。左有两手各20只手,左有两边各有1眼,共40只手40只眼, 再各配25种众生生存环境,共为千手千眼。

(3)所以,千眼观音全称为“千手千眼观音”.千手表示遍护众生,千眼表示观照 世间,以示法无边,利乐众生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在中国的流传,影响了中国文化,进一步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容和形式。

一、佛教对中国哲学的影响。 佛教哲学的基本点是否认现实世界的存在而设想出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西方极乐世界” ;禅宗进一步否定了佛教所设想的“西方极乐世界”,只承认主观精神世界的绝对存在罢了。这样就把佛教哲学的客观唯心主义转化为主观唯心主义。 宋明理学,在思维模式、修行方法等方面,受到佛教的影响十分明显, 程颐`朱熹的程朱理学借用了华严宗的某些命题,陆九渊和王守仁的陆王心学则吸收了禅宗的某些思想,可以这么说,汉唐以后的中国哲学史,离不开佛教思想史,而且成为中国哲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二、 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以题材而论,历代描写佛教的诗文不计其数。 这些诗,赞美佛寺风光,歌颂僧俗有宜,有不少写得相当精彩和生。唐宋以来,文人为名僧树碑立传,留下许多渗透佛理的散文。其次,以艺术风格而论,由于佛教追求自我解脱,主张离尘出世,至禅宗而而宣扬心中求佛,使文学界形成一种清淡悠远的艺

1

术流派。 第三,以诗歌理论而言,唐宋以后,主张“以禅论诗”,讲究诗歌创作要“物象超然”、“意境空蒙”,认为“说禅作诗,本无差别”。最后,以创作队伍而论,在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不少和尚诗人,史书上称作“诗僧”。著名的如唐代诗僧寒山、皎然、齐己、贯休,都有诗集留传后世。

三、佛教对中国艺术的影响。尤其是绘画和雕塑更能显示出佛教的影响。佛教传入中国,印度以及西域的石窟艺术也跟着传入。 中国的石窟艺术 融合中国艺术的风格,造象也模拟了中国人的形象,当然也保留了印度雕塑世艺术的某些特点。以佛教为内容的宗教壁画大大发达起来,出现了象吴道子著名的宗教画家。在表现手法上,释迦牟尼在印度的生活,加入了中国传统的亭台楼阁下,使中国人在感觉上更为接近和亲切。

四、佛教对中国语言的影响。佛教的流传,使佛语、佛教、佛偈大量渗入社会生活并失去了佛教含义而具有了社会含义,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俗语、谚语和惯用语。如“一尘不染”、“当头一棒”、“五体投地”、“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头头是道”、“心心相印”、“清规戒律”、“想入非非”、“现身说法”、“恍然大悟”、“火烧眉头”、“菩萨心肠”等等都来自佛经、佛语、和佛教故事,至于从佛教生活衍化出来的语言就更多了,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和尚打伞—无法无天”、“无事不登三宝殿“、“跑了和尚跑不了庙”、“庙小菩萨大”、“临时抱佛脚”、“不见真佛不烧香”等等。

五、佛教文物和佛教胜迹的影响。佛教主张离尘出世,因而寺庙建筑大多在幽深的山林里,形成了“天下名山僧占多”的局面。千百年来,各阶层的人们,为了信佛、拜佛、敬佛和护佛的需要,花费大量的资财,人工建造了无数的石窟、佛像、佛塔和佛寺,留下许多有价值的佛教文物和佛教胜迹,有的甚至堪称世界奇迹。(1190字)

佛教伦理与“八荣八耻”

佛教伦理的哲学理论基石重要的有3个 :即人生论、因果论和心性论。 佛教的内在信仰核心思想是因果报应理论。佛教在历史上对中国思想影响最大的就是因果报应观念。因果报应观念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道德价值、价值取向、行为规范乃至心理结构。 在民间,因果报应思想的影响是很大的,如老人常常要再三嘱咐自己的下辈人“不要作孽”,这就是告诫他们,不要作恶业,免受恶报。

佛教因果报应理论的独到之处是强调个人的思想、言论、行为的道德规范性,强调个人的所思、所言、所为都必然会产生相对应的报果,决定自己当下和未来的命运。这种学说所包含的因果关系原理,对个人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持续发展是有积极的影响和作用的。一般而言,佛教徒一旦接受佛教信仰,修持佛教伦理道德就会是自觉的、坚定的、不动摇的。

佛教伦理的基本准则有3项:去恶从善、平等慈悲、自利利他。

去恶从善 “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这是说,去恶从善和内心清净是佛教的根本特质。佛教以德为本,而德以善为本。“善”是佛教伦理的最核心的范畴,至善即涅槃,是佛教的最高境界,去恶从善,抑恶扬善是佛教徒最根本的义务。

2

佛教伦理德目即佛教道德规范,主要体现在佛教戒律上。在家出家、男女等不同信徒的戒律有所不同,然从整体而言,主要是奉行五戒、十善、四摄和六度。

佛教道德规范的社会意义与现代价值

第一,它们的实质是佛教的社会伦理,是协调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的道德规范。尤其是五戒中的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妄语实是人类道德的底线,是维护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社会公德保障。这是人类生存智慧的总结,值得继承和发扬。

第二, 提倡诚实。佛教五戒中的“不妄语”,是要求讲真话,也就是提倡诚实。十善是“五戒”的扩展,其中扩展最多的是“不妄语”这一条,相应地在“口业”中增加了“不两舌”,即不搬弄是非,不挑拨离间;“不恶口”,不冷嘲热讽,不恶意攻击; “不绮语”,不花言巧语,不说脏话。这扩展的三善和“不妄语”,与诚实是直接或间接相关的。道德以善为本,而善要以诚实为本。诚实是一切善心、品德、人格的至要,是道德品质的核心要素。一个国家、民族的成员是否诚实,关系到社会是否和谐,关系到社会是否能健康发展。佛教可以发挥自身在这方面的优势,推动社会树立诚实守信的良好风气。

佛教伦理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什么关系?

我们首先要了解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实质。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辱”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主要内容。

所谓荣辱观,是人们对光荣与耻辱的根本观点。一般而言,光荣是指真、善、美的,有利于人民的,是值得褒奖和值得尊敬的。耻辱是指假、恶、丑的,有害于人民的,是需要贬斥和谴责的 荣辱观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主观方面,即个人主观内心的良知,也就是个人内心的扬荣抑辱意向。个人内在的知荣明耻心、自尊自爱心,是个人对自身行为的道德价值的自我意识,它使人能够自觉地践行道德规范,决不做可耻、毁誉和损害人格的事 。

二是客观方面,荣辱观即社会用于评价人们行为的道德价值标准,也就是对践行道德的褒奖,对违背道德的谴责,这是社会对人们行为的道德价值所作的客观评价。

荣辱观的主客两个方面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个人的荣辱感是社会良好风气形成的价值基石,社会的荣辱评价是个人道德实践的舆论基础。 一般而言,道德的实现既要依靠个人的自我修养、觉悟提高和内在约束,又要依靠社会的教育引导、环境熏陶和舆论监督,也就是“自律”与“他律”。道德贵在自我实践,“自律”在道德价值实现中的地位、作用高于“他律”,我们要从“心”开始,把外在要求化为内在意志,把客观规范化为自我良知,不断强化自我的道德自律意识,主动地自觉地模范地树立、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

佛教伦理道德的五戒、十善、四摄和六度,佛教伦理道德的去恶从善、平等慈悲、自利利他,佛教伦理道德的去恶从善,“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等,其实质都是要求道德的自我实践,即“自律”,要求人们知荣明辱,规范自己的言论、行为,这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有一致之处。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