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构建背景下的公平正义问题研究论文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8 8:56:4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毕业论文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1.此毕业论文是本人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取得的成果。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地方外,本文不包含他人或其它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与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2.本人完全了解学校、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与学院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此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大学学院可以将此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文。

3.若在大学学院毕业论文审查小组复审中,发现本文有抄袭,一切后果均由本人承担,与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无关。

4.本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论文中凡引用他人已经发布或未发表的成果、数据、观点等,均已明确注明出处。论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成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论文中已明确的方式标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年 月

关于毕业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所完成的论文及相关的资料(包括图纸、实验记录、原始数据、实物照片、图片、录音带、设计手稿等),知识产权归属华北电力大学。本人完全了解大学有关保存,使用毕业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存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纸质版或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或借阅。本人授权大学可以将本毕业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任何复制手段保存或编汇本毕业论文。如果发表相关成果,一定征得指导教师同意,且第一署名单位为大学。本人毕业后使用毕业论文或与该论文直接相关的学术论文或成果时,第一署名单位仍然为大学。本人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如下各项内容:

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采用影印、缩印、扫描、数字化或其它手段保存或汇编本学位论文;学校有权提供目录检索以及提供本学位论文全文或者部分的阅览服务;学校有权按有关规定向国家有关部门或者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学校有关数据库和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进行信息服务。在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学校可以适当复制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用于学术活动。

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和谐社会构建背景下的公平正义问题研究

引 言

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正是人们追求自身利益、解放自身的斗争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前进。进入阶级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出现了极大的不平等,实现本阶级主张的公平正义成为人们奋斗的目标。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才能从根本上消灭剥削制度,实现无产阶级所主张的公平正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推翻了三座大山的统治,在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是,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我国仍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还不能完全实现社会主义所主张的公平正义。目前在我国,人们收入差距拉大,社会阶层分化,不公平正义现象客观存在,严重影响了社会和谐,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了冲击。人们对社会产生了怀疑、焦虑的情绪,对公平正义的吁求日益强烈。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2]笔者呼应时代的要求,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力图系统地研究公平正义问题,着力探索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的路径。

一、公平正义的内涵界定和本质特征

在新时期、新的社会条件下,对公平正义的内涵进行界定并分析其本质特征是研究和谐社会构建背景下公平正义问题的出发点。这里主要从历史溯源和当今时代特征出发,界定公平正义的科学内涵,进而分析公平正义的本质特征。

(一)公平正义,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课题

可以说,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追求公平正义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逐步卸下对物依赖、对人依赖的桎梏,从野蛮蒙昧的状态走向文明。追求公

平正义的斗争贯穿整个人类社会的始终,这在阶级社会里表现得尤为突出。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公平正义也不例外,它的内容和形式也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进程之中。因此说,公平正义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课题。

1、历史上人们对公平正义的探索

社会公平正义是人类追求美好社会的一个永恒主题。自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剥削、压迫,造成了人与人之间极大不平等。从不平等出现的那一天起,被压迫的人们就开始了对公平正义的向往与追求,并不断地构想、设计未来理想的社会。在我国古代,孔子就提出“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表现出追求一种公平、均等社会秩序的强烈愿望,这是从社会秩序和分配的角度来论述的。墨子主张“兼相爱”,并勾画出了一个令人向往的“爱无差等”的公平理想社会,是从制度、道德以及分配的角度来论著的。西汉时期的《礼记·礼运》更阐述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博大思想,开始从执政理念和社会制度来论述。宋朝王安石推行改革变法,主张抑制豪强,促使社会平等均匀。晚清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更是畅想“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人不饱暖,无处不均匀”绝对平均的完美社会制度。康有为也提出要建立一个“人人相亲、人人平等、下天为公”的社会。孙中山提出用“三民主义”改造旧中国,其民生主义就是要均贫富,使人人有平等的地位去谋生活,也是从执政理念和制度设计、分配公允等角度来论证。古希腊的柏拉图在《理想国》中首先提出公平正义的思想,强调公平即和谐,正义是个人和国家的“善德”。伊壁鸠鲁则把公平正义看作是人们彼此约定的产物。近代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人也对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究。空想社会主义者把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未来理想社会的重要目标,但是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他们所提出的主张只能是无法实现的空想。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伦理学家约翰·罗尔斯(John Rawls 1921-)在契约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作为公平的正义”理论。所谓“作为公平的正义”即意味着正义原则是在一种公平的原初状态中被一致同意的,或者说,意味着社会合作条件是在公平的条件下一致同意的,所达到的是一种公平的契约,所产生的也将是一个公平的结果。[3]虽然罗尔斯的著作体现着一种高度的虚拟和强烈现实性的结合,但他自己也认为,他的理论是理想性质的,不涉及任何现实的制度和政策,探讨范围仅限于一种“法律被严格服从的状况”,限于一个“组织良好的社会”[4]马克思主义真正把公平正义的实现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形成马克思主义的公平正义观。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不公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只有变革资本主义制度,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公

平正义;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条件,就是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三大差别(工农、城乡、体脑差别);劳动是衡量公平和实现公平的尺度与基石,广大劳动群众是推动社会公平的主体和真正力量。马克思主义的公平观为我们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公平主义提供了重要思想理论基础。

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所进行的一切革命、建设和改革都是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的伟大实践。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和奋斗目标,这也是由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都是为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高度重视社会公平正义,他对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制度的设计和建设都包含着对公平正义的追求,虽然在实践中一度走入平均主义的误区。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进行了科学的概括,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5]小平同志的著名论断深刻体现着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要把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作为涉及全社会的重要战略问题加以解决,他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归根结底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的奋斗旗帜。“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是难以避免的。但是,如果差距悬殊,而且任其扩大,就会造成多方面的严重后果。我们必须坚持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要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同时,要把调节个人收入分配、防止两极分化,作为全局性的大事来抓。要区分不同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低收人者的基本生活。”[6]

2、我国现阶段公平正义的新课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经过持续30年的高速增长,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国家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同时,快速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各种民生问题,如贫富差距、阶层矛盾、劳资关系、教育医疗住房等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一方面,物质财富大量增加,人民整体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发展为建立公平正义的社会提供了日益雄厚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更加深入人心,人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更加高涨,追求物质利益和政治权利的自觉性日益增强,社会公平正义成为大多数人的呼声和迫切要求。更为重要的是,社会不公平正义现象的普遍存在严重地影响了社会和谐。这些都决定了我们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必然趋向于一个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