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统计学》核算教材 课后答案 杨灿[优质文档]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7 17:05:5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国民经济核算教程

第1章 导 论

【思考题解答】

1-1 何谓“国民经济”?它包括哪两个紧密联系的方面?

解答:国民经济是一个规模庞大、层次繁多、结构复杂的系统。在这一大系统中,职能各异、数不胜数的经济主体运用各种经济资源、遵循一定的社会分工规则,从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各司其职又互为条件的经济活动,形成错综复杂的经济关系。

从分析的角度,可将“国民经济”这一概念理解为互有联系的两个方面。首先,从横向看,国民经济包括从事各种经济活动的微观单位──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社团组织、民间机构和住户,以及常住单位与非常住单位等等。在分析上,需要将有关经济单位(通常是其中的常住单位)依据一定的功能特征适当分类,形成不同的国民经济部门。据此,我们可以说,国民经济就是各单位、各部门的总和。其次,从纵向看,国民经济又包括上述经济单位和部门运用各种资源要素所从事的形形色色的经济活动──生产经营、市场交易、收入分配、消费支出、资金融通及资本积累,等等,这些活动彼此衔接、相互影响、不断循环,就形成国民经济的运行过程。据此,我们也可以说,国民经济就是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的总和,是一个不断循环的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但是,国民经济又并非上述各单位、各部门与各环节、各要素的简单总和。从系统论的观点看,所有这些方面总是纵横交错、相互渗透、紧密联系的。研究国民经济系统的运行状况,就是要考察各单位、各部门所从事的各种经济活动,考察这些经济活动的条件、过程、结果和影响,考察国民经济各环节、各部门以及本国与国外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经济联系。

1-2 试简要说明国民经济实物运动和价值运动的基本过程。

解答:一般而言,国民经济的循环流程起于产品(货物和服务)的生产,抵于产品的使用(消费、消耗或投资等使用),周而复始;商品流通和收入分配则介于生产和使用环节之间,成为连接两端的中间环节。于是,从运动形态上区分,国民经济循环表现为两种既对立、又统一的运动过程:一方面是“生产-流通-使用”这一过程,属于国民经济的“实物运动”。因为在这里,社会产品的价值是与其使用价值一起运动的:若商品售出则货币流入,若商品购入则货币流出,也就是说,伴随着实物(货物和服务)流通还存在着货币流通,两者相辅相成,但运动方向相反。国民经济的实物运动形成商品市场的供给。另一方面是“生产-分配-使用”这一过程,属于国民经济的“价值运动”。因为在这里,社会产品的价值已经与具体的使用价值相对分离。价值运动则形成国民经济各

部门或各单位的收入。两种运动在脱离生产过程之时相分离,又在进入使用过程之时相汇合,既对立又统一,为我们考察国民经济循环过程提供了两条基本线索。

(国民经济的实物运动形成商品市场的供给;价值运动则形成国民经济各部门或各单位的收入,进而形成对各种商品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1-3 为何说社会总供需平衡是国民经济循环的核心问题之一?

解答:国民经济的实物运动形成商品市场的供给;价值运动则形成国民经济各部门或各单位的收入,进而形成对各种商品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供给和需求一旦在市场上见面,就有一个“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之间是平衡还是失衡的问题。这对于国民经济能否正常运行至关重要。倘若社会总供给显著大于社会总需求(供大于求),就会造成市场疲软,产品积压,开工不足,失业增加;而如果社会总供给显著小于社会总需求(供不应求),则又会造成商品匮乏,物价上涨,居民生活水平下降,乃至社会的动荡。进而言之,社会总供需平衡不仅要求总量上平衡,还要求结构上也平衡,总量平衡又以结构平衡为基础。只有在社会供需总量和结构都基本平衡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可见,社会总供需平衡是国民经济循环的核心问题之一,宏观经济管理和国民经济统计必须高度关注这一问题。

1-4 简述国民经济管理与国民经济统计的关系。

解答:国民经济是一个规模庞大、结构复杂、而且功能多样的大系统。为使各种功能适当发挥、相互配合,达到整体最优,保证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国民经济管理的目标必然是多维的。这些目标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2)物价稳定;(3)充分就业;(4) 财政收支平衡;(5)国际收支平衡。

为了科学地实施国民经济管理,显然不仅要有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外,还必须严密监测国民经济的运行情况,并运用各种杠杆进行宏观经济调控。而这些都需要掌握大量、翔实的实际资料,包括关于投入产出、经济增长、收入支出、消费投资、对外往来、资产负债、价格变动等各方面的数据,以期从数量上深刻反映国民经济的规模、结构和内在联系。只有从国民经济整体的角度来搜集、整理并科学地组织大量、丰富的数据资料,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归纳和发掘,才能合理制定国民经济管理的目标,正确把握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状况和发展态势,发现问题,提出对策,真正做到目标可行,判断有据,调控有度。正因如此,国民经济统计作为宏观经济管理和分析的重要基础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同时,也构成了当代经济统计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5 怎样理解国民经济统计、国民收入统计与国民经济核算三者之间的关系?

解答:国民经济核算起源于早期的国民收入统计。国民收入统计的核心问题就是怎样科学地计算国民收入等具有关键意义的经济总量。国民收入统计发展到现代,已经形成了庞大复杂的国民经济核算,其不同于传统的国民收入统计

之处,主要表现在其内容的系统性、方法的严密性和结构的复杂性。现代国民经济核算已经远远不限于计算少数几个宏观经济总量,同时还必须考察这些总量的形成、结构和关系,并从国民经济各部门、各环节的角度进行多侧面的研究,以便深刻揭示国民经济系统的内、外部循环和相互作用等一系列问题,而所有这些方面都需要借助于一套有效的方法结合在一个完整、统一的体系之中。

国民经济核算是经济统计的重要构成部分。现代经济统计学包括企业经济统计与国民经济统计两大分支。国民经济统计是从宏观角度考察与国民经济运行有关的统计理论和方法,旨在为宏观经济管理和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和分析框架。国民经济核算在我国,被称为国民经济统计是因为它与具有悠久传统的国民收入统计一脉相承,而且给予了极大的扩充和发展,此外还有历史原因。可是如果说我国早期的国民经济统计与国际上国民经济核算还存在较大差异的话,那么到了现在,两者无论在考察和研究的内容、范围、方法及目的等各方面都已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应该承认,它们之间已经趋同或统一了。

1-6 何谓国民经济核算?国民经济账户体系(SNA)与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两大模式之间有何主要区别?又有何共性?

解答:国民经济核算是以国民经济为整体的统计核算,旨在从宏观的层面考察国民经济运动纵横两个方面的数量规模、构成和内在联系,并为正确研究这些问题提供基本的核算数据、统计方法和分析框架。

MPS的基本理论依据是:社会生产就是物质生产,只有创造物质产品或者作为物质产品生产过程直接延伸的活动才是生产活动,其他活动都是非生产活动。这就是所谓的“限制性生产”观念。据此,全部社会产品都是由物质部门生产的,物质产品的价值总和就是社会总产值。因此,MPS只须着重考察物质产品的再生产过程,即反映物质产品的生产、物质产品价值的分配和再分配、物质产品的使用构成和具体去向,等等。MPS的基本核算方法就是一般的经济指标和平衡表方法。这套平衡表的核心内容是有关物质产品再生产过程的一些关键指标,各种平衡表之间除了经济指标内涵的关联性之外,不存在复式簿记体系所要求的严格核算对应关系。

相对于MPS而言,SNA具有三个显著特点:(1)SNA是依据“综合性生产”观念组织核算的。它认为:人类的各种物质生产和非物质生产活动都是生产活动;换言之,生产的本质不在于是否提供物质产品,而在于是否创造新的使用价值或效用。这使得SNA的生产范围与MPS大不相同,它囊括了所有生产“货物”和提供“服务”的经济部门,这些部门分布于三大产业十分广阔的活动领域内。以此为基础的SNA不仅生产核算范围不同于MPS,而且整个核算结构也明显区别于MPS,两者的这一差异是根本性的。(2)SNA还充分运用了现代经济分析中的投入产出分析、资金流量分析、资产负债分析和国际收支分析等工具,这些都大大扩充了SNA的核算内容和分析领域。(3) SNA是一种以账户形式和复式簿记方法组织起来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这在核算方法上具有显著优越性,能够保证整个核算体系的逻辑严谨,以及基础数据的质量和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