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护理学》考试知识点总结归纳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1 17:48:1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教材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绪论 一、Maslow的人类基本需求理论 1.内容:Maslow将人的需要分为6个层次,即:(1)生理的需要;(2)刺激的需要;(3)安全及保障的需要;(4)爱与归属的需要;(5)尊重与自尊的需要;(6)自我实现。Maslow的理论认为:人类基本需要被满足的程度与健康成正比,当所有的需要被满足时,就达到理想的健康状态。

2.应用:(1)生理的需要:例如空气、水、食物、温度、排泄、休息、避免疼痛等;(2)刺激的需要:例如帮助患者在床上活动、翻身,给予肢体或背部按摩以增进患者独立的生活能力等;(3)安全和保障的需要:例如保持环境的安静、清洁、安全,防止感染,进行人院介绍、术前教育等;(4)爱和归属的需要:例如让亲属探视和陪伴,与患者建立友好的关系等;(5)尊重和自尊的需要:例如尊重患者的生活习惯和个性,虚心听取患者的意见等;(6)实现“自我满足的需要”:例如为患病学生创造学习的条件,让患者参加力所能及的活动等。 二、应激与适应理论 1.内容:应激原→个体→应激反应及适应过程→成功一身心平衡;失败一患病。其中,应激原含义可以是躯体、心理、社会等多种因素,引起的应激反应为两类即生理、心理反应。适应是指人与环境的关系发生变化,使个体行为发生改变,以维持机体平衡。 2.应用:在内科临床护理工作中,患者的应激原多是疾病,可使患者产生应激反应。控制心理应激反应的方法有:(1)正确对待问题;(2)正确对待情感;(3)利用可能得到的社会支持;(4)减少应激的生理诱因。 三、0rem的自理理论 1.内容:Orem提出护理系统的内容应依据患者自理需要和自理能力而定。她设计了三种护理系统:(1)全补偿系统:是针对没有能力自理的患者,要求护士给予全面帮助以满足自理需要;(2)部分补偿系统:是患者不能完成全部自理,要求护士和患者都参与才能满足自理需要;(3)辅助教育系统:即患者能完成自理,但要通过学习,护士指导患者学会自理活动。总之,Orem自理模式认为护理工作的最终目的是教会患者

学会自理,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 2.应用:(1)全补偿系统多用于危重疾病如昏迷、休克、急性心力衰竭等患者;(2)部分补偿系统多用于危重患者病情好转和稳定,或慢性病患者病情加重,但尚能完成部分自理活动;(3)辅助教育系统多用于康复期及慢性病稳定期患者。 四、护理评估。护理程序包括五个步骤:评估、诊断、计划、实施及评价。护士所收集的资料不仅涉及患者的身体状况,还应包括心理、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评估在护士与患者第一次见面时就已开始,直到患者出院或护理照顾结束时才停止。

五、护理诊断。护理诊断是关于个人生命过程及家庭、社区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的说明。是计划、实施及评价的基础。护理诊断分为三类,即“现存的”护理诊断,“有??危险的”护理诊断和“健康的”护理诊断。护理诊断常用的陈述方式有:(1)三部分陈述,PES公式:即健康问题(P)、原因(E)和症状体征(s);(2)二部分陈述,PE公式:护理诊断一问题+原因。(3)合作性问题——潜在并发症:合作性问题是需要护士进行监测,以及时发现一些生理并发症的发生和情况的变化,是要护士运用医嘱和护理措施共同处理以减小并发症的发生。合作性问题有其固定的陈述方式,如“潜在并发症:肺栓塞”或\:肺栓塞”。

六、护理计划。制定计划包括三个步骤:(1)排列优先顺序;(2)制定目标;(3)制定护理措施。 七、实施。实施是执行护理计划的过程。所有的护理诊断都要通过实施各种护理措施得以解决。 八、评价。评价是将患者的健康状态与护理计划中预定的目标进行比较并做出判断的过程。 九、护理程序特性 1.在护理实践中使用护理程序的目的是保证护士能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针对患者具体需要提供个性化的护理。 2.护理程序的运用需要护士具备多学科的知识。

3.护理程序的运用是以护士与患者、患者家属以及其他健康保健人员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为基础的。

4.护理程序具有普遍适用性。

第二章呼吸系统疾病 一、总论 1.呼吸系统的结构:(1)上呼吸道:由鼻、咽、喉构成。(2)肺泡:是气体交换的场所,肺泡周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肺泡壁上有直径约5~10微米的小孔称肺泡孔,与邻近肺泡或细支气管相通。(3)肺泡上皮细胞由I型细胞和Ⅱ型细胞组成,Ⅱ型细胞散在工型细胞间,数量较少,它分泌表面活性物质,在肺泡表面形成一层薄薄的液膜,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维持肺泡容量的稳定性,防止肺泡萎陷是其重要的生理功能。(4)呼吸膜:工型细胞与邻近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紧密相贴,甚至两者基底膜融合为一,构成气血屏障,是肺泡腔内与毛细血管血液内气体交换的场所。(5)肺循环:由右心室一肺动脉一肺毛细血管一肺静脉一左心房构成,执行气体交换功能。其特点为:肺循环是一个低压力、低阻力系统;肺毛细血管网最丰富,总面积约lOO平方料,十分有利于气体交换;肺动脉携带脱氧血,肺静脉输送氧合血。(6)胸膜腔是由胸膜围成的密闭的腔隙。胸膜腔的脏层与壁层胸膜之间仅有少量浆液起润滑作用,以减少两层胸膜间的摩擦。

2.呼吸系统的功能:(1)每分通气量:指每分钟进入或排出呼吸器官的总气量,为潮气容积与呼吸频率的乘积。(2)肺泡通气量:指每分钟进入肺泡进行气体交换的气量,又称为有效通气量。(3)肺换气:指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气体交换是通过气血屏障(呼吸膜)以弥散的方式进行的。(4)肺的防御功能:上呼吸道的加温、湿化和机械拦阻作用;黏液、纤毛运载系统;肺泡的防御机制;咳嗽反射;呼吸道分泌的免疫球蛋白。 3.呼吸运动的调节:呼吸的化学调节主要指动脉血或脑脊液中氧、CO2和H+对呼吸的调节作用。(1)缺氧:缺氧对呼吸的兴奋作用是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尤其是颈动脉体来实现的。(2)二氧化碳:CO2对中枢和外周化学感受器都有作用,中枢化学感受器对CO2的变化尤为敏感。(3)H+浓度:H+浓度的改变可以刺激外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来调节呼吸运动,当浓度增高时,使呼吸加深加快,反之,呼吸运动受抑制。

1

4.呼吸系统疾病常见症状及护理:(1)咳嗽、咳痰:咳嗽是一种反射性活动,因咳嗽感受器受刺激引起。.痰为从声门排出的喉以下呼吸道和肺泡的分泌物,其成分因病理情况而异,由黏液、浆液、细胞、纤维蛋白、微生物、坏死组织、尘埃及异物等构成。病因:感染因素;理化因素;过敏因素;其他。临床表现:干性咳嗽见于咽炎及急性支气管炎、早期肺癌等,湿性咳嗽以慢支及支气管扩张最常见;痰的颜色因其所含的物质而不同,无色透明多见于病毒感染,黄色提示有化脓感染,翠绿色多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红棕色胶冻状多与肺炎杆菌感染有关,血痰要警惕肺癌,灰黑色多与大气污染或尘肺有关等,痰量的多少及变化也能反映不同的病情;咳嗽发生的时间及其与体位及进食的关系;咳嗽伴随的症状及并发症。(2)咯血:指喉及喉以下呼吸道的血管、毛细血管破裂或渗透性增高导致的出血经咳嗽动作从口腔排出。常见病因:主要由呼吸系统疾病引起,也见于循环及其他系统疾病。临床表现:咯血者常有胸闷、喉痒和咳嗽等先兆,咯出的血色多数鲜红,伴泡沫或痰,呈碱性;咯血的并发症有窒息、失血性休克、肺不张、肺部感染等。咯血窒息的临床表现:在咯血过程中,患者咯血突然减少或终止,表情紧张,惊恐、大汗淋漓,两手乱动或指喉头,很快发生发绀、呼吸音减弱,全身抽搐、心跳呼吸停止,患者死亡。咯血窒息的急救:清除积血;氧疗;自主呼吸受损时给予呼吸兴奋剂,必要时进行机械通气。(3)呼吸困难:指呼吸时有一种异常的不舒适感,患者主观上感到空气不足、发憋、呼吸费力,客观上可有呼吸节律、频率的改变及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运动等体征。常见原因及临床表现:因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呼吸困难根据临床特点可以分为:吸气性呼吸困难,以吸气显著困难为其特点;呼气性呼吸困难, 以呼气明显费力,呼气相延长伴广泛哮鸣音为特点;混合性呼吸困难,为吸气和呼气均感费力,呼吸浅而快。其他系统疾病如心功能不全、中毒、颅脑疾患、重症肌无力、重度贫血等也可引起呼吸困难。(4)胸部物理治疗(CPT):包括深呼吸、咳嗽、胸部叩击、

体位引流和机械吸痰等一组治疗措施。深呼吸和有效咳嗽有助于防止或减少肺不张、肺炎的发生;胸部叩击的原理是借助叩击所产生的震动和重力作用,使滞留在气道内的分泌物松动,并移行到中心气道,最后通过咳嗽排出体外;体位引流是指患者采取一定的体位,使积滞在呼吸道某一部位的分泌物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中心气道移动而易于排出的治疗方法,因而又称为重力引流;机械吸痰适用于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者,意识不清及分泌物黏稠无力咳出者。(5)动脉血气分析正常值:pH为7.35~7.45,PaO2为85~100mmHg,PaCO2为35~45mmHg,剩余碱(BE)为±3mmool/L。 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和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指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1)病因:常见病原体为病毒,少数为细菌引起。(2)临床表现:普通感冒以鼻咽部卡他症状为主要的临床表现,故又称急性鼻炎;流行性感冒起病急骤,以全身症状为主,呼吸道症状轻微是其临床特点;急性病毒性咽炎临床特征为咽部发痒和烧灼感;急性病毒性喉炎以声音嘶哑、说话困难、咳嗽伴咽喉疼痛为特征,

常有发热;疱疹性咽峡炎临床表现为明显咽痛、发热,体检时可见咽部充血,软腭、咽及扁桃体表面有灰白色疱疹及浅溃疡,周围有红晕,病程约为一周;咽结膜热临床表现有发热、咽痛、畏光、流泪等,体检可见咽部及结膜明显充血;细菌性咽一扁桃体炎起病急,有明显咽痛、畏寒、发热,体温可达39℃以上;并发症如急性鼻窦炎、中耳炎、气管一支气管炎或肺炎,少数患者可继发风湿热、肾小球肾炎、心肌炎等。(3)治疗:对症治疗主要包括休息、多饮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防止受凉;解热镇痛;抗鼻塞、抗过敏;缓解咽痛咳嗽;复方制剂。病因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感染;抗细菌感染。(4)健康教育:生活规律、劳逸结合,尤其要避免受凉、淋雨和疲劳;及时在家休息,多饮水,遵医嘱用药,还应采取适当的措施避免本疾病传播;警惕并发症的发生。 2.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是由感染、物理、化学刺激或过敏引起的气管一支气管黏膜的急性炎症。(1)病因和发病机制:感染;理化因素;过敏反应。过度劳累、受凉是常见诱因。(2)临床表现:起病较急,常先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继之出现咳嗽、咳痰,开始为频繁干咳,2~3天后痰由黏液性转变为黏液脓性,偶有痰中带血。如伴有支气管痉挛,可出现气急和喘鸣。全身症状一般较轻,可有发热、全身不适。(3)治疗要点:一般治疗;对症治疗;抗菌药物治疗。(4)健康教育:本病患者多数预后良好,少数可并发肺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故应及时治疗。预防本病发生的措施包括避免受凉、过度劳累,积极预防和治疗上呼吸道急性感染;改善生活和工作环境,减少空气污染和过敏原的吸人;参加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 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1.概述:(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以气流受限为特征的肺部疾病,其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2)慢支是指支气管黏膜及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3)肺气肿是指终末支气管远端气腔异常持久的扩张,并伴有肺泡壁和细支气管壁的破坏而无明显肺纤维化。 2.病因和发病机制:(1)吸烟:烟草中的焦油、尼古丁和氢氰酸等化学物质可损伤气道上皮细胞,使纤毛运动障碍和巨噬细胞吞噬功能降低;支气管黏膜腺体增生,分泌增多,使气道净化能力下降,烟草的烟雾还可使氧自由基产生增多,诱导中性粒细胞释放蛋白酶,并抑制抗蛋白酶系统,破坏肺弹力纤维,诱发肺气肿形成。(2)职业性粉尘和化学物质。(3)大气污染。(4)感染。(5)蛋白酶一抗蛋白酶失衡。(6)其他。 3.临床表现:(1)慢性咳嗽。(2)咳痰。(3)气短或呼吸困难。(4)疲乏无力、食欲下降、体重减轻甚至有头痛。(5)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在COPD患者也十分常见。 4.有关检查:(1)胸部X射线。(2)肺功能检查。(3)血气检查。(4)其他。 5.诊断要点:主要根据吸烟等高危因素史,临床症状和体征及肺功能检查等综合分析确定。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是COPD诊断的必备条件。

6.治疗要点:(1)稳定期治疗:脱

2

离污染环境;预防感染;药物治疗;长期家庭氧疗;呼吸锻炼和营养支持。(2)急性加重期治疗:去除诱因;持续低浓度吸氧;止喘、祛痰;糖皮质激素;机械通气。

7.护理要点:(1)病情观察。(2)遵医嘱用药给氧。(3)休息和活动。(4)营养支持。(5)呼吸训练:鼓励患者进行腹式呼吸和缩唇呼气,即做缓慢的深吸气动作,胸腹动作要协调,深呼气时要缩唇,以提高呼气相支气管内压,防止小气道过早关闭,利于肺内气体的排出。(6)心理支持。

8.健康教育:(1)让患者及家属了解本病虽然难以治愈,但如积极参与cOPD的长期管理可减少急性发作,及时控制症状,延缓疾病进程,提高生活质量,患者对此必须有信心和耐心,要有长期准备。(2)避免各种致病因素。(3)坚持全身活动和呼吸肌训练。(4)家庭氧疗的指导。 四、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1.概述: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由于支气管、肺、胸廓或肺动脉血管的慢性病变引起肺组织结构和(或)功能异常,导致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右心负荷加重,进而造成右心室扩张或(和)肥厚,伴或不伴有右心衰竭的心脏病。

2.病因和发病机制:(1)病因:支气管肺疾病;胸廓运动障碍性疾病;肺血管疾病;其他。(2)发病机制:肺心病发生的关键环节是肺动脉高压,肺动脉高压的形成与以下因素有关:肺血管功能性改变;肺血管器质性改变;血液黏稠度增加和血容量增多。 3.临床表现:(1)肺、心功能代偿期(病情稳定期):原发病的表现;肺动脉高压和右心肥大的体征。(2)肺、心功能失代偿期(多指病情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心力衰竭。(3)并发症:肺性脑病;酸碱失衡;心律失常;休克;消化道出血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4.诊断要点:(1)有严重COPD、其他胸肺疾病或肺血管病史。(2)具有肺动脉高压、右心室肥大或右心功能不全的体征。(3)心电图或X线等检查结果符合肺心病的特点,排除有类似表现的其他疾病。 5.治疗要点:(1)急性加重期:积极控制感染;治疗呼吸功能不全;治疗右心功能不全;并发症的治

疗。(2)缓解期:积极治疗原发病和预防呼吸道感染是缓解期肺心病治疗的重点。

6.护理要点:(1)评估重点。(2)饮食。(3)按医嘱给予抗炎、止喘、祛痰、补液等治疗。(4)做好持续低流量吸氧的护理。(5)慎用安眠镇静剂。(6)心理社会支持。(7)稳定期加强全身锻炼和呼吸训练,并改善营养状况。

7.健康教育:(1)回避污染环境,鼓励患者坚持戒烟。(2)自我监测心、肺功能的变化。(3)按医嘱用药、吸氧及随诊。(4)有心功能不全时应限制水、盐的摄入。(5)调整姿势,呼吸困难患者的姿势应既有利于气体交换又节省能量。(6)坚持全身锻炼、呼吸训练(腹式呼吸和缩唇呼气)及御寒训练。(7)向患者和家属传授有关医疗设备的使用、清洁及维护方面的信息和技巧。 五、支气管哮喘 1.概念: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2.病因和发病机制:(1)病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2)发病机制:哮喘的发病机制不完全清楚,变态反应、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性及神经等因素及其相互作用与哮喘的发病关系密切;免疫介质(如组胺、乙酰胆碱、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及前列腺素等)通过以下三方面引起支气管广泛狭窄、阻塞及哮喘发作: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气道黏膜水肿;腺体分泌增多。

3.临床表现:(1)症状:典型表现为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多在夜间或清晨发作和加重,严重者被迫端坐位、发绀。(2)体征:典型的体征是呼气相延长伴广泛的哮鸣音,但轻度哮喘或重症哮喘患者哮鸣音可消失。(3)并发症:自发性气胸、肺不张、长期反复发作可并发COPD及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等。

4.诊断要点:(1)诊断标准: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发作时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上述症状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胸闷或咳嗽;临床表现不典型者需根据支气管激发、舒张试验或PEF变异率检查做出诊断。(2)分期及分级:急性发作期;慢性持续期;缓解期。 5.治疗要点:(1)消除病因,脱离过敏原,去除引起哮喘的刺激因子,是防治哮喘的最有效的方法。(2)药物治疗:支气管舒张剂;抗炎药物。(3)其他。

6.护理措施:(1)指导前仔细评估患者使用吸入器的情况。(2)准备有关资料与患者及家人讨论该吸入器的构造、使用方法及正确使用的意义。(3)医护人员演示吸入器的正确使用方法。(4)患者反复练习,医护人员观察其使用方法是否正确,鼓励进步,纠正不足。(5)学习有关吸入器的清洗、保存、更换等知识与技能。

7.健康教育:(1)树立信心。(2)帮助患者识别过敏因素,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措施。(3)充分休息,合理饮食。(4)按医嘱合理用药。(5)正确使用定量吸入器。(6)自我监测病情。(7)了解哮喘发作的警告。 六、支气管扩张症 1.概念:支气管扩张症是常见的慢性支气管化脓性疾病,系因支气管壁的损伤导致支气管不可逆的扩张和变形。

2.病因和发病机制:(1)支气管一肺组织感染和支气管阻塞(继发性支气管扩张):病因以婴幼儿期的麻疹、百日咳、支气管肺炎最为常见;发病机制:反复或严重的感染损伤支气管各层组织,尤其平滑肌和弹力纤维的破坏,削弱了管壁的支撑作用,在咳嗽时管内压力增高及呼吸时胸腔内压的牵引下,逐渐形成支气管扩张。(2)先天性支气管发育缺损及遗传因素:此类支气管扩张较少见。 3.临床表现:(1)慢性咳嗽、咳脓痰。(2)反复咯血。(3)反复发生肺部感染。(4)慢性感染中毒症状。(5)体征:典型变化为病变部位持续存在湿哕音。

4.诊断要点:(1)慢性咳嗽、大量脓痰及反复咯血。(2)肺部有固定、持久存在的湿哕音。(3)X线胸片显示有蜂窝样或卷发样改变;支气管造影显示受累支气管呈囊状、柱状或囊柱状改变。 5.治疗要点:(1)控制感染。(2)痰液引流。(3)咯血的处理。(4)手术治疗。(5)其他。

6.护理要点:(1)病情观察。(2)休息。(3)饮食。(4)药物护理。(5)体位引流。 七、肺炎 1.概念:肺炎是指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可由多种病因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