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理论在中小学班级管理中的运用-最新文档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8 20:13:0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强化理论在中小学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目前在管理心理学中,已经形成了众多激励理论,比如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等,这些理论被广泛运用到企业、政府机构和教育教学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和作用。本文立足于行为矫正型激励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强化理论,来探讨教师如何采取有效激励手段或措施,抓住教育契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来培育积极向上的班集体,激发学生成功的欲望,增强其成功的信心,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管理效果。 强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行为主义心理学是西方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其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强化。强化理论历经了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桑代克的联结说和华生的刺激(S)―反应(R)理论,以及斯金纳在前两者的基础上提出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又称强化理论或矫正理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是以学习的强化原则为基础的关于理解和修正人的行为的一种学说。所谓强化,其在心理学意义上的定义是增强某种刺激与有机体某种反应之间的联系;其在管理学上的定义是指通过不断改变环境的刺激因素以达到增强、减弱或消除某种行为的过程。

斯金纳在操作强化理论中,根据不同标准,把强化分为正强化、负强化、惩罚和自然消退。正强化是指用奖励来肯定某种符

合目标的行为,以便使这种行为得到保持和发扬,从而有利于目标的实现。它是一种常用并且有效的激励方式。负强化就是在行为发生之后,取消或者减弱某种刺激从而使行为在未来出现的概率增加。惩罚就是用某种带有强制性、威胁性的结果,制造令人不快乃至痛苦的环境,以此来表示对某种行为的否定,从而减少甚至消除这种行为。常用的方式有批评、降职、罚款、开除等。自然消退就是取消正强化,对某种行为不予理睬,以表示对该行为的轻视或某种程度的否定。时间一长,这种行为就会逐渐消退。 如何运用强化理论进行班级管理

积极运用正强化,塑造学生良好行为。正强化类似于一个愉快刺激,它使良好行为得以建立、保持和增加。换句话说,正强化刺激可以使得学生的同类行为发生的频率提高。因为正强化的东西往往是比较符合学生的需求的。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正确的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正强化,从而塑造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对学生良好的行为给以正强化的刺激物可以是物质奖励,比如奖品、奖学金等;也可以是精神奖励,比如口头表扬、张榜公布等。当学生因自己的某一行为有利于良好班级的建立而受到教师的表扬与奖励时,会使他们增强持续做该行为的兴趣与信心,并且使得他们更加努力地去做,从而获得更多的表扬与奖励。教师对班级中某些同学良好行为的认可和赞赏,会对周围的同学起导向作用,促使其他学生效仿,按照符合班级管理要求的方式去规范自己的行为和行动,以此来获得奖励。久而久之,班级会形

成良好的行为风气,从而间接使得班上其他问题行为“孤立无援”甚至最终抑制这些“问题行为”。

适当运用负强化,增加学生良好行为。在学生行为发生之后,负强化作用相当于撤销或者减弱某种刺激,使得良好的行为因为痛苦刺激的减弱或取消而得以巩固和增加。在实际管理班级的过程中,教师可采取形式多样的负强化。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想要强化学生认真听课的行为,可以告诉学生,如果他们认真听课,课后将减少他们的家庭作业量;此外,当学生表现很好时,教师也可以撤销对学生之前的惩罚,让其继续保持良好行为。 慎用惩罚,矫正学生不良行为。惩罚是指在消极性行为发生后,呈现或撤销某种刺激来降低行为发生的频率,从而消除或抑制此类行为的过程。常见措施有向不遵守班级班规的学生施以痛苦的刺激,使得不符合班规的行为减少。比如学生不交作业就罚站或罚扫地,学生说谎就受到批评,考试作弊就通报批评或者请家长等,以减少类似问题的发生;此外,对不良行为施加负惩罚,就是取消一个愉快刺激,它会使不良行为减少。比如,如果有班干部不尽职尽责的情况,可以采取撤销该学生所任干部职务等。需要注意的是,惩罚经常会造成负面效应,所以使用惩罚时要慎重。

巧用自然消退,冷却学生不良行为。自然消退又称衰减,它是指对于某种组织不希望发生的行为,在一定时间内不予强化,此行为将自然下降并逐渐消退。比如课堂上,学生不可避免会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