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8 14:39:5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一章 绪 论
预备知识:经济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在空间上的变化发展规律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其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地理学可划分为通论地理学、区域地理学和应用地理学。这三个分支学科各又包括一系列次一级的分支学科。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文地理学中最为发达的一门分支学科。 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地理学:
通论地理学(自然地理学(含部门自然地理、综合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学(含人文地理学概论、部门人文地理学)) 区域地理学 (含区域自然地理、区域人文地理)
应用地理学(地图、遥感、 GIS、地理规划学、地理管理学) 第一节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体系 一、研究对象
(一)欧美学者观点
多数欧美学者的观点可综合为:1、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方面问题;2、经济活动包括生产(如工农业)、交换(商业)、消费(服务业、旅游)等各相关部分;3、空间方面包括经济活动的区位和分布、空间组织和发展、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包括环境条件和资源的各种利用等);4、这种研究包括各种尺度,从小区域到国家,到世界性的研究。 (一)通论经济地理学
通论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理论层次最高的一个分支。它把经济活动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环境关系的一般原理。如关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分析,经济活动的区位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技术方法,经济地理学发展趋势,等等。 (二)区域经济地理学
区域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历史最悠久的分支。记述阶段的经济地理,多以区域经济地理的形式出现。区域经济地理学以地域范畴明确的区域为单位,研究其经济发展条件、经济结构、地域生产综合体与经济中心的形成与发展、生产地域分工以及与其它区域的关系等。 (三)部门经济地理学
部门经济地理学以经济活动的某一部门为单位,研究其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环境的关系。部门经济地理的研究,在20世纪得到迅速发展。在总结各部门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部门经济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并用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二)商业地理研究
1.时期 :17世纪至18世纪中叶。 2.特点
欧洲地理学中的商业地理学逐渐成为地理研究的重点之一。 商业地理著作的体系开始形成,对商业地理现象进行解释。 3.代表性著作
17世纪中叶,瓦伦纽斯出版了商业地理教科书。 奇泽姆的《商业地理手册》。 (三)经济地理学研究 1.概念的提出
1760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地理考察》中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
2.学科形成的标志事件
1882年,葛茨在《柏林地理学会会志》上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一文,论述了经济地理学的性质特点,标志着经济地理学从地理学分化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 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特点之一:研究理论不断演变,从环境决定论(1900年—20世纪30年代早期)、区域差异研究(30年代—50年代中期) 、区位分析、空间组织、空间系统演化(50年代中期以来)到行为主义方法、生态方法(70年代以来)。
特点之二: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和思维方法的变化。 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研究的区域尺度的变化 A、区位研究(20世纪上半叶)
代表理论:杜能农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廖什区位经济论。 特点:侧重于区域内的单体企业的微观分析,注重企业的内部经济效果最佳。 B、区域研究(二战后)
代表理论:艾萨德创立的区域科学。
特点:突破了单一企业的圈子,侧重于区域内各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发展,注重考虑企业的外部经济问题。
C、区际研究(20世纪50年代后)
代表理论:皮鲁的增长极理论,默戴尔的“循环积累论”,赫希曼的“极化-涓滴”理论,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模式等。
特点:研究的地理尺度进一步拓宽,从区域内转向区域之间,从一个区域转向多个区域。 D、全球化研究(近20年来) 近20年来,随着经济活动全球化的日益增强,经济地理学家越来越关注对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地理研究。 总结:
总之,20世纪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区域尺度不断扩展,从区域内单体企业的微观分析(区位论)——区域经济整体研究(区域科学)——区域之间发展问题研究——经济活动全球化研究。
(二)研究的企业组织的变化
研究客体的变化:企业组织向多部门、多区域、跨国经营和全球性经营发展。
导致变化的原因:以单部门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古典区位论,逐渐暴露出研究的局限性,已不能揭示企业的区位原因,更不能揭示“公司帝国”的空间格局及演变。
公司地理、企业地理等研究领域形成,关注企业内部不同组分的空间结构研究、跨国公司空间格局和演变的研究。
总结: 单一企业研究——复合企业研究 (三)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
A.规范性分析(normative analysis) 时期:20世纪前期的区位论研究。
特点:主要从与经济区位选定有关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 B.实证主义分析
时期:20世纪60年代的数量革命。
特点: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活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C.行为主义分析
时期:20世纪60年代末。
特点:行为主义强调对区位决策者行为的分析。认为同样的区位影响条件,不同的决策者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决策结果。 D.结构主义分析
时期: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
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矛盾。强调社会的实际需要,强调政治、社会力量在影响经济区位形成中的作用。 三、跨世纪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 (一)人地关系的理论研究
研究如何把经济发展同资源的持续利用以及生态环境的 良性循环结合起来,以及在这一背景下对经济活动布局及空间组织有何要求。 (二)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 全球与地方关系十分复杂,且对区域和企业发展影响很大。经济地理学需要从二者的均衡点及影响因素量化分析方面,探讨建立有关理论体系。 (三)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区域经济发展决策的重要理论依据。在这方面尚存在许多争议,对这些观点以及公平与效率关系做进一步分析,对经济地理学为政府决策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四)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企业利益与区域利益的一致和矛盾。经济地理学研究这种关系,试图找出两者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并服务于实践。 附录:经济地理学在解决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人口问题:人地关系的协调问题,特殊地区的人口生存问题,经济地理学家均可开展相应的研究。
资源问题:主要指不可再生资源的萎缩。在经济发展中,注重对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经济地理学家大有用武之地。
环境问题:由于经济地理学研究中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这便决定了它比其它许多学科更能在提出如何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告诫人们注重与环境的关系问题。
贫富差异问题: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可以研究贫富差异的区域格局以及引起这些差异的地理条件,并借助一定理论提出缩小这些差异的措施。 思 考 题
1. 何谓经济地理学?
2. 试述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特点。 3. 试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4. 简述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5. 如何理解经济地理学的科学价值与应用价值。
第二章
第二章 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的演变规律 第一节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产业结构概念: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组合关系 。 一、 产业分类 (一)三次产业分类法
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