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万重山漫想学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2 7:23:5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过万重山漫想》学案

一.学习目的

1.梳理本文写作思路.

2.理解本文所表达的开创精神. 3.体会本文所蕴含的哲理。 二.学习重难点:

1.让学生走进文本,理解作者要赞扬的精神。

2.怎样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经历与作者提倡的精神相融合。 三、积累字词:

1、注音:夔( )门: 在奉节县境,扼瞿塘峡,为三峡门户。 耸峙( ) :形容山峰耸立对峙。欹( )侧: 倾斜。 黯( )然失色:阴暗失去了色彩。怯( )弱 胆小软弱。 船篙( ): 用竹竿或杉木条等做成的撑船的工具。 嘁嘁嚓嚓( ) :象声词,形容细碎的说话声音。 啃噬( ):一点点地咬、吞。

摧山坼( )地: 摧塌山脉,裂开大地。坼,裂开。 抟( ):盘旋。端睨( ):事情的头绪。 翎( )毛 :鸟的翅上和尾上的长羽毛。

燧( )上古时候取火的器具,这里指取火的动作。 船舷( )船两侧的边沿。 轻而易举 :形容事情很容易做到。

连绵:(山脉、河流、雨雪等)接连不断。

转瞬即逝:转眼就过去了。神注: 心里向往。 惊心动魄:形容使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端睨:仔细看本文指推测事物的始末。睨:看 步履:行走。瞩望:⑴期待;⑵注视。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很容易做。 泯灭:(形迹、印象等)消灭。

四、解题:标题:“过万重山漫想”,“过”是线索, 体现空间切换;“漫想”是组材,反映时间链接。 “万重山”指坐船穿行长江三峡经过崇山峻岭。 ⑴思考作答:漫想的意思是: 。

(2)漫想的起点在何处? ;终点又在何处? 。 五、作者介绍

刘征,原名刘国正,1926年出生,北京人,诗人、杂文家、语文教育家,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名誉理事长。多年从事中学语文教材编写和教学研究工作。刘征,是他从事文学活动而用的笔名。在诗坛上,他以《三戒》、《老虎耻告示》、《移山逸事》等一系列寓言诗佳作,被推为寓言诗人的头一把交椅。他的杂文针砭时弊、见机而发、把握时代、标明方向,写有《庄周买水》、《复印的运用》、《庄周与鲫鱼》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佳作。除了诗与杂文外,刘先生着力最多的就是语文教育,多年来,在语文教材编写、语文教育的实践指导以及理论前瞻等方面,广泛参与,写下大量论文,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他对语文教育的独到见解。

六、课文学习

1、阅读第一部分(1—3)讨论作答: (1)作者是在什么情形下开始漫想的?

答:带着神往之情的作者在穿过三峡时面对奇景感慨之极,头脑出现了空白,然后跳出了古怪的念头。 (2).面对的是怎样的“奇景”?有什么特点?

答:狂暴的江流,连绵起伏的高山,高山缺口处伸出几道光束所营造的神气境界。 特点:雄伟神奇

2、阅读第二部分(4—9)讨论作答:

⑴作者跳出的“古怪的念头”是: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

⑵由第一个“漫想”又想到了:他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那个时候,穿过三峡用的是什么交通工具? 他是否真是第一个?。

⑶作者想象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面临的困难有:I:舆论压力 II:简陋工具。III:科学知识。 ⑷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面对困难时是怎么做的:他不知道也没有想,微微一笑开动了独木船。 这是一种什么精神:不怕风险、勇于开拓的精神。 3、阅读第三部分(10—13)讨论作答:

⑴.作者由“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有联想到“无数个第一个”它们是

I:第一个使用石器的人II:第一个燧木取火的人III:第一个弯弓射箭的IV:第一个骑上马背的人。 ⑵、作者由无数第一个想到人类向前发展的历史是需要:首创精神的。

⑶、如果我们完成了我们今天从事的业绩,我们的后人会怀着崇敬的感情看我们。 4、阅读第四部分(14—15)讨论作答

⑴最后两段,运用记叙和抒情的笔触,描绘出万重山过后那种宽阔、平静、恬然的自然景象。象征着成功后的喜悦。

⑵从全文看“三峡”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象征着社会发展中的障碍或人生中的困境。 三、作业:写一篇400字短文,谈一谈当你面对自己的人生路上的“三峡”时你怎么办。

《过万重山漫想》练习

一、选择训练

1.下列红色的字形、音无误的一组( )

A.绮丽多彩(qí) 不绝如镂(lǔ)濯濯童山(zhuó)睹物思人(dǔ)

B.两山对峙(zhì)黯(àn)然神伤摧山坼(cha)地 初露端倪(ní)

C.五色斑斓(bán)煞费苦心(shà)令人神望(wǎng) 筚路蓝缕(lán) D.不事稼穑(qiáng)嘘唏赞叹(xū)瞬隙万变(xī)敝帚自珍(bì) 2.下列词语,书写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转瞬即逝 摧山坼地 黯然失色B.不盈不溢 一泄千里 渗淡经营 C.联绵不断 筚路蓝偻 千仞飞瀑D.嘁嘁喳喳 惊心动魄 船舷畸侧 3.下列句中应填的词语是( )

(1)折回的和遇险的都为________三峡的航道尽了力,但也给后来者________了精神负担。 (2)在那时的人看来,完成我们今天从事的业绩,会跟玩积木一样____________了。 A.探明 增加 轻而易举B.探明 增添 易如反掌 C.查明 增加 易如反掌D.查明 增添 轻而易举 4.下列句子,红色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那长篙短篙拄在礁石上,巨浪狂扑,船舷攲侧,生死在毫发间的情景,至今想来还感到触目惊心。B.面对这奇景,语言中的一切华丽词藻都黯然失色。

C.至于我的这支惯于唠叨的笔,为了免于留下敝帚自珍的笑柄,也知趣地变成了哑子。 D.当它以摧山坼地之力凿开三峡洋洋洒洒的时候,可曾想到到后来竟变成那渺小的生物──人的胯下坐骑么?

5.下列红色的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据科学家说,在洪荒时代,四川盆地本来是个内陆海。(洪荒:混沌、蒙昧的状态,借指远古时代。)B.人类的历史,对于我本来如同远在云天之上、不可端倪的飞鸟,此时忽如栖落在手指上,简直可以数一数它的翎毛。(端倪:仔细看。) C.这江水是在什么时候凿开三峡的呢?它的源头为什么总是无穷无尽,它的流动为什么总是无止无休,它的去处为什么总是不盈不溢呢?(不盈不溢:不多出来,不往外淌。) D.当它以摧山坼地之力凿开三峡洋洋东去之时,可曾想到后来竟变成那渺小的生物──人的胯下坐骑么?(摧山坼地:摧塌山脉,使土地干燥。) 6.下列句子的语序正确的一项是( )

A.历史在前进中,不免有挫折,有迂回,有失败,有后退。 B.我凭舷眺望,江水滔滔,向东流去,一泻千里。

C.那长篙短篙拄在礁石上,巨浪狂扑,船舷攲侧,生死在毫发间的情景,至今想来还感到惊心动魄。D.天渐渐开阔,地渐渐平旷,忽然飘来几只沙鸥,闪电一样快,雪片一样白,在船头画了个圈儿,不见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7-8题。

行程是艰险的。历史在前进中,不免有挫折,有迂回,有后退,有失败。自然也就不免有①清谈者,②有酣睡者,③有摇头者,④有叹气者,⑤有彷徨者,⑥有哭泣者。但是他们不是历史的脊梁,他们像蛛丝一般无力,绊不住历史的脚步。

7.对文段中加序号的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谈者”指那些对世事不闻不问的人。B.“酣睡者”指那些安于现状,不求开拓探险的人。 C.“摇头者”、“叹气者”都是指那些失败过的人。 D.“彷徨者”指那些对探险开拓观望的人。而“哭泣者”指那些害怕变革的人。 8.这一段话,如果用一句话来表达,这句话应是( ) A.历史的脚步停不住。B.行程艰难,但历史还是照样向前。 C.历史前进中有些无脊梁的人。D.历史在前进中有曲折。 二、填空训练

1.“过万重山漫想”,“过”是 ,体现空间切换;“万重山”指 ;“漫想”是组材,反映时间链接,指 。

2.作者借助 和 歌颂了历史上那些 的人物。

3.文章最后作者收束了自己的遐思漫想,运用 和 的笔触,描绘出万重山过后那种 、 、恬然的自然景象,这景象与文章开头所描写的江流狂暴、高山起伏、神奇莫测既是鲜明 ,又构成 。

4.本文的主旨是 。 5.《过万重山漫想》是一篇 ,但它不同于一般的 其特点在于 。 6.本文作者 ,题目中“万重山”源自 的 中的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 。”

三、阅读训练: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那个时候,---------------可是那第一个人就是毫不含糊地这么做的。

再想下去。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绝然不是第一个。在他之前必定已有许多个,只是或是半路折回,或者中途遇险,没有走完三峡的全程而已。折回的和遇险的 为探明三峡的航道尽了力, 也给后来者增加了精神负担。折回的要说:“我试过了,是通不过的。”遇险的自己不会说,别人 要说:“还想冒险,不要命了吗?”也还会有一些旁观者、嘲笑的、反对的,嘁嘁嚓嚓地发议论, 上前拉一把。 ,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微微一笑,还是登上了独木船。 1.给文中的空白处填上关联词,下面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都 却 但 而且 于是B.都 但 却 甚至 然而

C.却 并且 还 甚至 终于D.却 并且 还 而且 然而 2.第一段中说“用独木船穿过三峡,简直难以想象”,对这句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这是因为周秦时代可能只有原始的独木船。B.这是因为周秦时代的船要比南宋时代的船简陋得多。 C.这句话说明在周秦时代一般的人很难穿过三峡。

D.这句话是说明在当时要穿过三峡简直是异想天开,完全不切实际。 3.第二段中说:“折回的和遇险的都为探明三峡的全程尽了力,但也给后来者增加了精神负担。”这里的“精神负担”具体指什么?请指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自己可能会像其他人一样再一次失败。B.穿越三峡可能要以付出生命作为代价。

C.如果失败自己就不能流芳百世,永垂青史。D.各种各样的舆论给自己带来的心理压力。 4.下列对这段文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由《巴船下峡图》,人们可以想象第一个过三峡的人穿越三峡的时候是多么的惊心动魄。

B.作者写《巴船下峡图》用的是描写的手法,主要目的是突出南宋时代比周秦时代条件好得多。 C.第二段中说:“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绝对不是第一个。”这里的两个“第一个”的内涵是相同的。 D.这两段的思路是由物质到精神,第一段强调客观条件的简陋,第二段突出主观上的拼搏,两部分的内容形成鲜明的对比。

5.请用一句话概括这两段文字的主要意思。(不超过35字)

6.本文写的明明是作者穿过三峡时的感受,为什么作者不把题目命名为《过三峡漫想》而称之为《过万重山漫想》呢?

一、选择训练

1.答案:B

解析:注意平时积累,形成查词典的习惯。A项中“绮丽多彩”的“绮”应读“qǐ”,“不绝如镂”的“镂”应为“缕”。C项中“五色斑斓”的“斑”应读“bān”,“令人神望”的“望”应为“往”。D项中“不事稼穑”的“穑”应读“sè”,“瞬隙万变”的“隙”应为“息”。 2.答案:A

解析:B中应为“一泻千里、惨淡经营”。C中应为“连绵不断、筚路蓝缕”。D中应为“船舷攲侧”。 3.答案:A

解析:结合语境,查词析意。选项的考察在于词的近义,咀嚼甄别近义词的细微差别。 4.答案:B

解析:养成积累成语、熟语的习惯,查词典了解所替成语的语义与原文词语的区别,了解其情感色彩和使用的语境。原文中的语句分别为A“惊心动魄”,C“敝帚画西施”,D“洋洋东去”。 5.答案:D

解析:摧山坼地是指可以摧毁山峰和地面,使山峰和地面坼裂(破裂、撕裂),形容力量之巨大。 6.答案:C

解析:找出句子内在的逻辑关系。 7.答案:C

解析:“摇头者”指那些失败过的人,也可指反对者。

8.答案:B

解析:理解句间关系,概括内容。 二、填空训练

1.线索、坐船穿行长江三峡经过的崇山峻岭、不受拘束地畅想

2.想象、联想、具有开拓精神

3.记叙、抒情、宽阔、平静、对照、前后呼应

4.第一个就是历史的首创者

5.游记、游记、 不注重游记,重在抒怀

6.刘征、李白、《早发白帝城》、轻舟已过万重山 三、阅读训练

1.答案:B 2.答案:D 3.答案:C 4.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