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新校区建设现状与存在问题研究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6 7:47:1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高校新校区建设现状与存在问题研究

20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我国的高校建设掀起了前所未有的高潮。随着社会对高层次人才地渴求,高校扩大招生的规模也随之高涨,在对现有校园进行就地改造的同时,也纷纷另择校址建立分校,甚至大规模的建设大学城。与建国后前两次大规模的高校建设高潮相比,这一次无论是规模上、强度上还是涉及大学的数量上,都是空前的,其社会效应也相应地扩大。

1.新校区建设类型

1.1 新学校的建设

新学校的建设以各种民办高校为主。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使得各种民办高校雨

后春笋般的出现,在扩招实施前的1998年底,国家承认学历的民办高校仅有22所,而到2008年,全国共有民办普通高校超过1200所。

1.2 老校的新校区建设

近几年来,很多国内老高校的招生规模每年以两位数的比例增长,使得原有的校园及各种设施不能满足学生正常的生活和学习需要,而老校园的规模又没有发展的余地,于是在城市的郊区或异地建设分校成为许多学校的选择。

1.3 老校的整体搬迁

还有一些学校,在原有校区不能满足正常使用或是其他原因的影响下,学校的全部(或者主体)迁出,以适应新的发展。我国的中央美术学院由王府井大街搬到东郊,吉林大学由市区搬到郊区也均属此例。老校的整体搬迁有利于土地的集中使用和高效率的发挥。

1

1.4 大学城及大学科技园的建设

1.4.1 大学城的建设

与传统办学模式相比较,大学城具有“社区管理政府化、教育资源共享化、基础设施市政化、师生生活社会化、运转机制市场化”等特色,“集约化”的发展道路,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带来了蓬勃生机[14]。

1.4.2 大学科技园的建设

大学科技园促进大学与城市、以及它与当地科技企业的密切联系,建立它对于城市发展的主导地位,将会使大学在国民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充分发挥作用,为大学的有机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

2 选址特征及原因分析

2.1 多在郊区

大学在城市远郊征得新的校园用地,另建新校区,已成为当前我国校园建设的一股趋势,但同时也带来诸如新老校区联系不便,资源共享难以实现,城市基础设施跟不上,侵占耕地,引起农民不满等一系列的问题。

2.2 向大规模的大学城、科技园区聚集

目前新校区的选址逐渐向大规模的大学城、科技园区聚集。这样既能保证大量专业化、高层次人才的不断培养,又能促进跨学科的交流与协作,并大大提高了科研设备的利用率。

2.3 与城市发展方向相融合

许多新校区的选址和建设都顺应城市发展,有助于减少建设成本,集中财力发展教育,从而形成与城市良性互动的发展态势。深圳大学城地处城市发展的轴线上,与城市西向发展战略相吻合,从而为大学城成功担负起培养研究型人才创造了机缘。

2

3. 用地需求的增加

根据湖北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计划,到2010年,全省普遍高校在校本科生将分别达到70万人,据此粗略估计需新增校园用地20,000多亩[18]。由此可见,土地资源的相对短缺成为大多数校园面临的难题。导致用地需求急剧增加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校园规模的扩大

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进行了大规模的扩招,导致了学校原有的教学楼、实验

室、学生宿舍等远不敷用,师资超负荷运行,这使得许多高校纷纷选址建立分校成为必然,也使得用地需求急剧增加。

3.2 规划理念的更新

综合近年来诸多高等学校校园规划建设的工程实践,新时代高等学校的校园规划呈现

出如下的发展动向:1、多元化、个性化,强调自身优势与特色;2、社会化、城市化,开放意识增强;3、整体化、模块化,提高效率与效益;4、人性化,突出 “以人为本”; 5、生态化、园林化,强化生态系统的功能;6、强调 “环境育人”,注重交往空间体系的构建与整体环境的质量;7、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采用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8、动态化,提倡规划设计具备充分的应变性和弹性,可以持续发展;9、引入 “互动”观念,指人、场所、信息三者自身的互动和它们之间的互动以及院校内外之间的互动;10、规划设计中力求保持传统与文脉的延续、承传[20]。时代向现代大学提出新的要求,给校园规划带来了复杂性与多元性,也使得校园用地面积不断增加。

3.3 高校科技园区的兴起

高校科技园区具有集科研、开发、孵化、技术贸易和科研成果产业化于一体的功能,

在土地利用上为体现高科技的含义,一般在用地上建筑密度、容积率比较低,以强调环境绿化及自然生态条件等,这无形中又必须加大校园的规模。

3.4 人才培养理念的转变

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特别是现代科学所面临的各种课题的复杂性,往往要求多专业、

多单位的大量人才通过高效率、大范围的组织协调进行各种科研开发项目,这就促使了大学、科研机构、企业和人才的聚集,以高等教育机构为中心,再集中大量的研究单位,也使得校

3

园需要更多的用地面积。

4. 土地利用现状

4.1 校园容积率过低

容积率是衡量土地利用率的一个重要指标。在92指标中,校园的容积率应约为0.5。我国原有大学校园中容积率平均值为0.61,而新建大学的容积率则仅有0.42,最低的安庆师范学院只有0.24。

目前我国许多新建校园占地少则上千亩,多则几千亩,且往往位于城市郊区环境优美的地区,其中的河湖、山坡等不适于建设的土地,造成了新建校园的容积率下降。同时,高校在规划建设决策时存在贪大求全的心态,大尺度的广场或水面,既浪费资源又影响使用。所以抓紧制定高等院校建设用地定额标准已迫在眉睫。

4.2 土地变性较为严重

国土资源部的一项调查显示,全国现有的大学城中,划拨用地总面积占实际用地总面积

的83.93%,有相当部分变成了商业经营性服务用地,大学城建设项目变成土地开发项目。导致土地变性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4.2.1 社会资金办学

随着高等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逐步推进,投资教育的主体日益呈现多元化趋势。学校对配套服务设施的经营权普遍实行出租或承包,收取承包费、门面租金等。此外,学校还可能通过各种方式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教学和生活设施,减轻投资压力。这使得高等院校正在由原来的纯公益性机构变为兼有公益性和经营性的经济实体。

4.2.2 土地资源管理不利

有些高校以需要扩张以及修建教师宿舍为由申请用地,又以“联合开发”的名义对土地进行转让,进行地产开发,而影响了校园的总体协调和各个校区之间、学校与社区之间的资源共享。

5. 校园规模过大造成的不利影响

5.1 各功能区域间距离过长

大学校园用地规模的扩大所造成的首要问题是拉大了各个功能区之间的距

4

离,导致了使用上的不方便。校园的扩大阻碍了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服务区、办公区等各功能区之间的联系,减少了各功能区之间人流的往来,或者迫使人们改用机动车或自行车代步,由此势必给校园的交通带来巨大的压力和对步行的舒适条件造成破坏。

5.2 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

大学校园面积过大,使得许多物质环境资源和设备资源只有附近一小部分的师生员

工使用,各类设施无法得到高度的共享和充分的利用。因此,在校园中形成尽可能紧凑的公共空间体系和尽可能短捷的步行交通系统,才能将学生和活动有效集中起来,使校园内的环境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5.3 不利于知识交流与创新

校园规模的扩大增大了各院系之间的距离,从而降低了院系间的相互合作与交

流,造成学科间的隔阂。不同学科的学生之间相互交往和见面的机会减少了,富有校园气息和文化氛围的大学社团的工作与活动也会因规模的扩大而减少,这对于大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和综合能力的提高都是非常不利的。

5.4 院系增加导致效率下降

科技的高速发展和专业化的细致分工导致了高校中院系的数目不断增多。而大学是以院系为基本单位进行运作的,各个院系都具备独立完整的行政管理机构。在院系增多的情况下若继续以原有的方式发展,必定会使教职比和生职比下降,从而造成整个学校行政管理体系过于庞大而效率低下。

可见,虽然大学校园规模的扩大是大势所趋,但是由此也会带来多方面的问题和矛盾。

如何尽量避免和克服这些困难,需要研究制订大学发展的长远目标和规划,深入分析和解决不断产生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合理确定大学校园的规模和各项规划指标,是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18]

张晓玲,高等教育发展用地对用地管理政策提出新要求 [20]

国教育建筑学术研讨会-学术报告资料整理,2003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