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的几点建议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7/7 2:52:5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的几点建议

作者:侯伟华

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1年第02期

【摘 要】 本文分析了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有针对性的提出了防范管理措施:强化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建立健全资金管理制度;合理确定风险控制目标;建立财务状况预警机制;强化内部审计作用。

【关键词】 财务风险;风险防范;风险控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事业单位也进行了市场化的改革,但并未完全按市场化运作,由此产生了许多不同于企业的财务风险,并且由于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基本上是非营利性的,因此,对于事业单位而言,加强财务风险的防范和管理尤为重要。目前,很多事业单位财政拨款严重不足,筹资渠道的多元化,资金使用不当或资金结构不合理,使得事业单位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财务风险。现就当前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表现及成因进行初步探讨,并就如何预防和控制财务风险提出几点建议。

一、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 1、对财务风险认识不足

事业单位往往是政府职能的延伸,以吃“皇粮”自居,“吃穿”不愁,风险管理意识极其薄弱;另一方面,又难以反抗外部机遇带来的快速发展的诱惑,片面强调发展而不顾财力地铺摊子,上项目,将企业运营中的“负债经营”思想引入进来,“寅吃卯粮”,造成财力透支,形成巨大的财务风险。

2、财务管理制度缺位

由于事业单位风险意识的缺位,控制和预防风险的相关制度缺位程度非常严重,从国家和事业单位层面,还没有建立全面的风险预防、应急、报告、问责等制度体系;工作考核难以量化,激励制度缺失,工作效率低下。同时,未及时明确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归属及治理方式,各单位按照各自方式管理经营其资产,这部分资产处于“监管真空”。正是这种国家投资、无人负责的体制,导致事业单位资产普遍存在利用效率低、浪费与流失严重的状况。 3、财务内部控制缺位

事业单位作为财政拨款单位,其财务是消耗性的纯支出型财务。财务治理的大收支模式,要求对支出实施严格控制。由于我国目前仅有《预算法》对财务支出进行了原则性的规定,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他适应新体制的相应制度尚未建立,造成财务支出有章难循、无章可依、缺乏有效的制度规范,尤其针对事业单位在对外投资、大额资金支付、重大项目审批和外部融资等方面缺乏必要的内部控制制度; 加之事业单位财务支出治理方法落后,经费不足与损耗浪费并存,预算控制缺乏刚性,从而给财政资金运作带来了潜在预算失控的风险。 4、财务预算约束不强

部门预算编制不够细致严谨,项目支出的细化程度、基本支出定额制定的科学性等方面做得还很不够,在安排项目支出预算时人为因素较多,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这主要是由于很多事业单位的政绩考核不存在监督约束机制造成的,很多事业单位的领导者为了抢政绩要发展不顾自身财力的限制争着上项目。而同时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是有限的,结果只能够造成事业单位借债运行,造成间接的隐性预算赤字,而现实中这种债务风险的存在却没有进入领导决策者的经济责任考核当中去,久而久之使得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系数只有加大没有减小。此外,对事业单位银行贷款、对外投资等经济行为,尚未形成明确的预算管理机制; 仍然沿用基数法编制部门预算等,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了资金的安全性和使用效率。 二、加强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主要措施 1、强化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

对不同层次的会计人员要有针对性的培训,及时进行知识更新,让所有会计人员都能熟练掌握新的会计知识和相关的法律、法规,以适应工作的需要。对事业单位专业性强的会计业务必须实行重点、专题性的培训,使财务人员明白,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工作的各个环节,任何环节的工作失误都可能给单位带来财务风险,以提高财务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与识别风险的能力与水平。将财务人员的风险控制能力财务风险防范意识贯穿事业单位财务活动的始终,一切财务活动都要以法规制度为准绳。 2、建立健全资金管理制度

根据《预算法》的要求,在预算的编制、执行、调整、审批、监督和管理权限上严格规定内部控制程序,建立科学的预算管理体制,建立相应的预算执行比例指标,进行系列的指标评价,增强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性,发挥财政资金的高效性。

编制年度资金预算报表和月度资金执行报表。根据资金预算报表,合理安排用款计划,编制月度资金执行报表,掌握相关工程进度,掌握财政资金使用进度。做到全年预算到位,资金使用合理。

(1)建立内部资金管理中心,可以减少单位所属部门在银行多头存贷造成的资金分散和闲置,减少给管理带来的不便,有利于提高资金的时间价值。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预算拨款的专项资金和经营筹集的资金都要纳入单位收支计划,做到综合平衡、统筹安排,严禁挤占、挪用、截留各类专项资金,确保资金良性循环。

(3)加强对所属单位(企业)多种经营收入的财务制度建设,完善内控制度,保障资金安全,增强事业单位财务实力。 3、合理确定风险控制目标

事业单位的风险控制应达到这样三个目标:实际工作性目标、财务信息性目标、合规合法性目标。实际工作性目标即财务活动的资金核算、资产管理、项目实施、内部监督、队伍建设等主要工作环节在运作程序上做到规范有序。财务信息性目标即财务管理活动所形成的全部财务信息应尽可能地接近真实情况,符合可靠性、及时性、可理解性和完整性的质量要求。合规合法性目标即财务活动方方面面不能只考虑事业单位自身发展的的需要,必须遵从现行法律和规章制度,确保财务工作的合法性。 4、建立财务状况预警机制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逐步建立风险监控、评价和预警系统。通过一系列指标的横向和数据比较,对财务运作中潜在的风险预警预报,提出控制措施,将可能萌发的财务风险予以化解。所以实际工作中首先要建立科学的风险预警指标,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问题予以指标化、数量化。比如预算专项资金使用额度、人员经费、公务经费以及专项经费比例等。其次,要量化预警线,分析预警指标的预警值。预警值可根据实际数据测算推出,也可以据经验值测算。需要说明的是,预警指标应该定期进行更新和修正,但同一会计期间的预警指标应该一致。此外,要充分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面对海量信息数据,要善于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利用计算机来实时甄别信息数据,实现报警方式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5、强化内部审计作用

随着外部经济、法律环境日趋复杂和多样化,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严重滞后。财务管理的大收支模式,要求对支出实施严格控制。财务监管是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的重要环节,进一步完善内部财务监督机制是保障风险控制成效的关键措施。选择业务精通相关人员组成内部审计机构,对单位的重要财务活动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审计,及时将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报告相关管理层,以便提高财务活动的效果。加强对财务管理活动过程的经常性检查,形成点面结合,动态的跟踪监督新形势。加强在资金、资产、支出、岗位等方面制度措施的配套建设,注重监督制度的整体性与系统性。做到核算上有会计监督,管理上有制度监督,职能上有内部审计,形成完善的部门财务监督体系,增强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马哲慧.浅析企业财务风险管理[J].现代商业,2009,(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