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镁的提取及应用”教学设计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8 8:48:3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镁的提取及应用”教学设计

作者:裘建浩

来源:《化学教学》2009年第08期

文章编号:1005-6629(2009)08-0074-03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1教材分析

“镁的提取及应用”一节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苏教版)中专题2\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中的第二单元的一部分教学内容。专题2的特点是以海水资源为背景,以海水资源的综合利用为知识主线,以“工业生产——性质探究——社会应用”为线索,从工业生产实际出发,通过实验探究方法,引出典型的非金属元素——卤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知识、典型的金属元素——钠、镁单质及其化合物知识。使学生在习得相关的化学知识、实验技能和探究方法的同时,认识到自然资源的利用与化学科学密不可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意义。 本节内容分“从海水中提取镁”和“镁的性质”两部分。介绍了从海水中提取镁的流程和重要化学反应;在“观察与思考”栏目中,介绍了镁的重要性质,如镁与二氧化碳反应、酸反应的有关性质。通过第二专题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从海水中可以得到氯、溴、碘等单质,在此基础上,学习钠、镁等典型的金属元素,这不仅为学生学习《化学2》中元素周期表的知识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也使学生感受到了化学物质的丰富多彩。

2教学设计

3设计评析

教学设计是为促进学生的学习而对教材、教学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的系统安排,是对“教什么”、“怎样教”、“怎样学”以及达到怎样的教学效果的总策划。化学新课程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本设计从以下四个方面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3.1充分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奥苏伯尔在认知同化学习理论中提出:“在教学中对教师来说,重要的是在于使学生把新知识与头脑中已有的有关知识联系起来。只有把新的学习内容中的要素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特别相关的部分联系起来,才能有意义地习得新内容。”本设计充分利用了原有认知结构对新知识的固定作用。如在讨论选择镁的冶炼方法时,采用了先行组织者学习策略,首先让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金属铁、铜冶炼方法,刚学过的金属钠冶炼方法,为选择镁的冶炼方法提供知识的固定点。又如在探究镁的性质之前,先让学生根据初中的习知并联系日常生活谈谈对镁的性质和应用的一些认识,激活了学生的原有的知识,在学生“已经知道的”与“需要知道的”知识之间架设起桥梁。 3.2 在社会背景中学习化学

本设计以“从海水中提取镁”为主线,在结合海水资源的特点、工业生产中的经济效益问题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层层深入探讨海水提镁流程的社会背景中学习化学镁及其化合物知识。这样的设计为学生学习化学提供了一种更全面的解释方法,使化学教学摆脱了对化学的单一、理性的解释,而且也为学生准备了一个参与讨论、实验、亲身经历活动的机会,使学生能更深切感受到化学知识的力量,并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工业生产问题进行思考和决策,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经济效益意识。 3.3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

本设计“从海水中提取镁”这部分内容教学采用了“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在富集、分离、碱的选择、冶炼方法和原料选择等一系列问题上,教师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和结论,而是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提供补充资料,通过让学生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真正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这样教师不断创设问题情景,又不断组织问题解决,层层推进,让学生在获得知识体验成功的乐趣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去探究未知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探究活动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4 采用科学教育模型来选择和设计教学

本设计采用路易斯建立的科学教育模型来选择和设计教学,加强了化学知识与社会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的密切联系。路易斯建议科学的学习单元应该由三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即“心智探究的科学”(为喜欢科学探究的人而讲授的科学); “行动的科学”(为解释社会行动而讲授的科学); “公民的科学”(为普通大众讲授的科学)。

有关“镁的提取及应用”的教学内容包含了三部分:“心智探究的科学”部分就是使学生认识镁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性质,知道从海水中提取镁的化学反应原理;\行动的科学\部分就是使学生依据化学反应原理,选择从海水中提取镁的生产流程,向学生介绍从海水中提取镁的生产过程与技术;“公民的科学”部分则使学生认识金属镁及其合金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参考文献:

[1]毕华林.化学新课程理念与实施[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2]教育部.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