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重点题及答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0 12:48:2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不对称谷地缓坡上的寒冻风化崩解岩屑,沿坡下移,堆积成岩屑坡。 (2)冻融泥流阶地和堆积物::

融化土层在重力作用下,沿永冻层面往坡下缓慢运动,称为冻融泥流作用。 冰融泥流堆积物的岩性为碎石和泥土混杂堆积物。 (3)冻胀丘和冰核丘::

由于冻土区内土层粒度和水分的分布不均匀,含水多的细土中分凝冰的形成,使其获得比周围土层更高的冻胀率,形成局部隆起的丘状地形,称冻胀丘。 土层冻结时,若土层中的某些部分不断接收冻结层间水或层下水的补给,将形成一个地下冰核,冰核使地面隆升成丘,叫冰核丘。 3. 冰川的地质作用 (1)剥蚀作用 作用。

(2)搬运作用 (3)沉积作用

4. 冻土分层

(1)活动层位于多年冻土之上,夏季融化冬季被冻结的表层土层 (2)多年冻土层位于活动层之下,常年冰冻。

5. 冰川接触沉积 :冰川区内或紧靠冰川而形成的冰水沉积物。与冰碛物混杂、 交叉、重叠,沉积后变形强烈。

主要地貌:冰阜阶地与冰砾阜、锅穴、蛇形丘。 三.对比题

1. 洪积扇与冰水扇 答:(1)洪积扇是干旱、半干旱等地区暂时性洪流在出山口形成的扇状堆积地貌。洪积扇组成物质具有明显的分布规律,从扇顶到扇缘,可分为三个项带:扇顶相、扇中相、扇缘相 。

面积:几平方公里~几十平方公里不等;

坡度:扇顶相、扇形相扇面倾角5-10度,边缘相地形平缓。

水系发育:轴部常有干河床,潜水面较深;往滞水相方向潜水面逐渐升高,在扇形相与滞水相交界地带,有时潜水溢出地面成泉、河或形成沼泽地或盐渍地。 (2)冰川底部的冰融水,常形成冰下河道,它可携带大量砂砾从冰川末端排出,在终碛堤的外围堆积成扇形地,叫冰水扇。几个冰水扇相联就形成冰水冲积平原,又名外冲平原

第七章 风力地貌和堆积物与黄土

一.解释名词、概念:

1. 风蚀壁龛(石窝):风沙吹蚀岩壁所形成的蜂窝状小形态。

2. 风蚀蘑菇石:风沙流对孤立突起岩石的长期磨蚀过程中,由于风沙主要集中在

近地面附近部分,形成上大下小的风成蘑菇石。

3. 风积物:当风沙随风速的减弱,所携带的碎屑物由于重力作用逐渐停积下来,

形成风积物。

4. 荒漠:气候干旱、地面缺乏植物覆盖,组成物质粗瘠的自然带,称为荒漠。是

干旱区大型地貌组合,有岩漠、砾漠、沙漠、泥漠。

5. 岩漠:是干旱区分布有各种风蚀地貌的基岩裸露区,主要在山麓地带。 6. 砾漠:是指由砾石组成的荒漠,又称“戈壁”。

7. 沙漠:是指地面覆盖着大量流沙的荒漠。这里风力作用很强,形成各种风积地

貌。 8. 泥漠:是由粘土物质组成的荒漠。它常形成在干旱区的低洼地带或封闭盆地的

中心,洪流自山区搬来的细粒粘土物质在这里淤积形成泥漠。 9. 黄土是第四纪时期形成的广泛分布的松散土状堆积物

主要特征是:呈浅灰色或棕黄色,主要由粉砂组成,富含钙质,疏松多孔,不显宏观层理,垂直节理发育,具有很强的湿陷性

10. 黄土的基本单元:黄土层;古土壤层(底部常有钙质层);弱发育土壤层

二.思考并回答问题:

1. 简述荒漠的定义及其分类.

答:气候干旱、地面缺乏植物覆盖,组成物质粗瘠的自然带,称为荒漠。 干旱荒漠面积约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1/4左右,主要分布在两个地区,一是南北纬15~35度之间的亚热带,二是温带的内陆地区。根据荒漠地貌特征和地表物质组成,可将荒漠分成岩漠、砾漠、沙漠和泥漠四种类型。 2. 判读下图中的地貌名称。

1、风蚀湖;2、风蚀蘑菇石;3、风蚀城;4、风蚀柱;5、蜂窝石;6、新月形沙丘; 7、塔状沙丘;8、纵向沙丘;9、风成斜层理

风积地貌:新月形沙丘;横向沙丘;抛物线···识图并判断风类型 三.对比题:

1.风蚀谷与冰川谷

答:风蚀谷:风沿着暂时性洪水所形成的冲沟吹蚀,使谷地进一步扩大,形成风蚀谷。 冰川谷形成于雪线以下,其横剖面形似U形,故称U形谷,也称槽谷。槽谷的两侧有明显的谷肩,谷肩以下的谷壁平直而陡立。

2.黄土分布:古冰盒前缘;荒漠或半荒漠······

第四纪地质学基本问题

1. 沉积物及其成因

1. 简述第四纪沉积物的基本特征,并讨论其原因

答:第四纪沉积物具有一定的空间形态(沉积体),具有一定的成分、结构、构造特征(与一定的沉积环境相联系),一般具有成层性(沉积地层)。第四纪形成的松散岩石一般称之为“堆积物”、“沉积物”、“沉积层”。 (1)岩性松散:习称“松散堆积物”,也有胶结甚至固结的。

(2)岩性岩相变化快:同期沉积物可在短距离内发生相变,厚度小而多变(山顶到山脚),划分对比困难,研究难度大。

(3)成因多样,厚度差异大,不同程度地风化,含哺乳动物化石和古人类。

2. 第四纪沉积物成因判定标志有那些,如何应用 答:沉积学标志:1)岩性:砾石(> 2mm);砂和粘土(<2mm) 2)沉积结构:沉积物中的砾石、砂的排列特征(中尺度)。包含流动营力结构 (定向、非定向)和非流动营力结构(定向、非定向)。

3)沉积构造:指沉积岩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空间分布和排列方式,它是沉积物沉积时或沉积之后,由于物理作用、化学作用及生物作用形成的。包含层理、楔状体、结核、网纹构造(蠕虫构造) 4)产状 、沉积体形状

地貌学标志: 1)直接地貌标志:根据堆积地貌的形态可以判别堆积物的成因。 河流--阶地;洪流--洪积扇

2)间接地貌标志:利用剥蚀地貌推断其相关沉积物的成因和时代(相关沉积物) 环境标志: 1)物理环境标志:包括对沉积形成有重要影响的气温、降水、外动力作用类型、强度及其方向、古地磁环境等参数。

黄土、岩盐、石膏--干旱;红土风化壳--温暖、潮湿

2)化学环境标志:与沉积物有关的水体、大气、土壤和地下水等的化学成分与区域地球化学性质。

3)生物环境标志:与沉积物形成有关的指示性动物植物化石和遗迹 海相化石;淡水化石;其他陆相生物化石

二.问答题与论述题

1. 熟记360万年以来的古地磁年表。

答:第四纪下限:2.588百万年(高斯/松山界限); 奥尔都维极性亚时(Olduvai):1.77-1.95百万年; 贾拉米诺亚时(Jaramillo):0.99-1.07百万年; 布容正极性时(Brunhes):0.78百万年以来(早/中更新世界限) (12.5万年是中/晚更新世界限;全新世上限为1.17万年) 第四纪气候变化和海平面变化

一.名词解释:

1. 冰期:全球性的降温期,发生大规模的冰川活动,北半球最显著。大陆冰川从高纬

向中纬扩大,引起生物群从极地向赤道迁移;山岳冰川向山下或山外围扩大,生物群垂直分带向下迁移。

2. 间冰期:两次冰期之间全球性的增温期,冰雪消融,大陆冰川消失或向高纬后退, 高山区由山下向山上后退。

3. 气候旋回:从温暖气候到寒冷气候称为一个气候旋回。

4. 干旱期与湿润期:干旱期是当高纬区冰期时,冰盖上空冷高压反气旋往中低纬度移

动,降水带南移,季风萎缩,使中低纬度大部分气候变干变冷,降水量相对减少的时期。

5. 湿润期是当高纬区间冰期时,冷高压反气旋往极地方向收缩的同时,降水带北移,

季风活动势力强,使中低纬度大部分地区气候变暖变湿,降水量相对增加时期。

二.问答题与论述题:

1.第四纪气候研究的主要标志及使用方法?

答:宏观(1)岩石气候标志A. 颜色,紫→红→橙 →黄→灰、暖→冷;B. 沉积物: (2)地貌气候标志A寒冷气候:冰川、冻土地貌;B温暖气候:岩溶、河流、湖

泊地貌;C干旱气候:风蚀、风积地貌

(3)生物化石气候标志A、植物化石;B、哺乳动物化石;C、海生软体动

物化石、珊瑚化石;D、其他微体动物化石

微观(1)氧同位素(δ18O) (2)粘粒分子率 (3)CaCO3 (4)微量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