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拉与丹恩历险记》中的《圣经》典故及象征意义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7 0:34:5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玛拉与丹恩历险记》中的《圣经》典故及象征意义

内容摘要:《玛拉与丹恩历险记》运用的是《圣经》原型和典故,尤其是借用了《旧约约?出埃及记》的神话模式,为小说的结构提供了一个参照框架,使小说从反面消解《圣经》的宗教外延,获得了深刻的隐喻性和广泛的象征意义,从而使作品具有丰富的深层内涵及现代启示录的意义。

关键词:多丽丝?莱辛 《玛拉与丹恩历险记》 《圣经》 典故 象征 一

《玛拉与丹恩历险记》是当代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1919)的一部深受欢迎的作品。作品讲述了几千年以后的未来世界里,冰川纪的到来使整个北半球被冰雪覆盖。玛拉与丹恩姐弟俩是位于南半球的艾弗里克洲南部某国的公主和王子,在战乱中失去双亲,靠族人帮助隐姓埋名的生活。随着旱情和沙漠化的不断加剧,姐弟俩一路北上,遭遇各种磨难,终于到达西海处的某块绿地,并和所爱的人一起过上了伊甸园般的生活。小说描写的历险过程和结果看似与《旧约?出埃及记》相似,但其所要表达的主旨却截然相反。小说中人物历程可分为:在石村、出石村和定居西海三个部分,与

《旧约?出埃及记》的在埃及、出埃及和定居迦南的情节结构是相似的。但相似的结构所容纳的内涵却有截然相反。 以色列人在埃及备受法老奴役“,埃及人严严地使以色列人做工,使他们因作苦工觉得命苦;无论是和泥,是做砖,是作田间各样的工,在一切的工上都严严地待他们。”(《出埃及记》1:15)为使自己的子民摆脱苦难,上帝在何烈山神示摩西,让他带领以色列人走出埃及。但是,玛拉离开石村却是因为干旱这一自然原因,而带领玛拉离开的是丹恩。摩西回到埃及是受上帝的召唤,而丹恩回到石村找玛拉是出于人性中的亲情的指引。丹恩和摩西相比也只是一个普通人,没有拯救民族的大任,只是为生存而逃荒。《出埃及记》中上帝显神迹,在埃及降下血灾、蛙灾和虱灾等十灾才使以色列人能顺利离开;而小说中并没有任何神迹,石村中昆虫改变天性,水资源缺乏,村民死去,这一切只是天气恶化所导致的自然后果。但正如摩西对以色列人的重要,丹恩的归来对玛拉有着重要的意义。正如玛拉自己所说“如果你没来,我可能就死了”,“火烧起来的时候,我还想要和戴玛待在一起,让火把我烧掉。”“我没有理由离开。没有地方可去,再说我也很虚弱。”①在丹恩的带领下,玛拉踏上去北方的旅程。

以色列人在旅途中遭遇法老追杀、忍受饥渴、穿沙漠、过旷野,一路饱经磨难,玛拉与丹恩在旅途中也遭遇了这些。不同的是以色列人有上帝的赐福,面对法老的追兵,上帝兴起

强风将红海海水两面分开,当以色列人走过红海干地时,上帝使海水淹没了后面的追兵;上帝使苦水变甜,从天上降下玛拉。而玛拉和丹恩却靠自己、戴玛留下的五十块金币和族人的帮助对付一切。他们省吃俭用并付费作飞行器到达切洛普斯;靠族人找到并治愈吸毒的丹恩;丹恩顶替划桨人的位子省去路费;靠利比斯的帮助,玛拉逃离妓院……所有灾难的逃离,显示了平凡人类中爱的强大。在西奈山上,上帝通过摩西,向以色列人颁布了十诫。并以十诫为总纲,上帝进而颁布了许多戒律和刑法细则。(《出埃及记》20:2)而在逃亡途中,为了生存,《圣经》中所要求的这些戒律和道德原则根本不起作用。为了生存,丹恩偷走别人的食物;婚姻关系变得淡薄,人们为了传宗接代而结婚;到处都是饿死的人和动物,沙尘暴席卷了一切。上帝的拯救不见了。正因为这样,小说通过最后围聚在玛拉周围的一群人在临近大海的农场自食其力的生活,勾画出类似伊甸园般的生活。这生活不是上帝赐予的,是他们坚强的信念、坚毅的性格、友情亲情和爱情的鼓励所结出的甜蜜的果实,他们并不需要上帝。

出埃及的事迹强调的是上帝的拯救,以色列民族也因此在思想和民族上实现了统一。但小说中,强调的是人类自我的生命力量的显现。作为王室的惟一的两个年轻的后代,“玛拉和丹恩并没有像摩西那样创建一个信奉‘十诫’的民族国家来对抗邪恶的帝国,相反,这对皇室姐弟放弃了复国的重任,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