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9 9:35:0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浅析西藏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摘要:西藏的生态环境一直处于一个良好的状态。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加以及一些违背自然生态法则和浪费资源的人为活动的产生,致使西藏的生态环境面临诸多挑战。本文分析了西藏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以及影响西藏生态环境的因素,提出了保护西藏生态环境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西藏;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一、西藏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
西藏位于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总面积120多万平方公里。目前,西藏的生态环境保持了良好的状态。西藏目前的水环境、大气环境基本没有受到污染,工业废水的排水量不大,工业废气的排出标准在国家控制的范围内,全区没有发生过大的环境污染事故,主要江河湖泊大多仍处于原始状态。
近年来,西藏自治区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
第一,加强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相继制定颁布了《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草原法实施办法》、《野生动物保护实施办法》、《森林管理条例》、《土地管理实施条理》、《关于贯彻国务院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西藏自治区实施办法》等一系列与国家法规相配套的地方性法律、法规和规章。与此同时,还加强了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执法检查力度。促进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在全区的贯彻落实,严厉打击各种破坏生态环境和污染环境的违法行为。
第二,强化管理制度。西藏自治区建立了严格的管理体制,由各级人大监督,政府负责,环保部门统一管理,各部门分工负责。认真履行环保审批权,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排污收费等管理制度。同时还加大了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彻底清理城镇街巷、集贸市场、居民区卫生死角、流动人口聚居区、沟渠、河道等重点区域的生活垃圾和废弃杂物。健全垃圾收运体系,逐步淘汰敞开式垃圾中转和运输方式,实现垃圾收集运输密闭化:集中整治企业周边环境和生产噪声扰民,规范排污行为。在全区范围内全面禁止生产、销售、使用一次性塑料购物袋。
第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快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西藏自治区十分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治理水土流失等一系列生态建设和保护工程,对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采取统一规划,合理采伐,遏止了乱砍滥伐,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进行了大面积人工造林、改良草场、兴修水利,减少了植被破坏,改善了生态环境,风沙明显减少。同时,加强了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截至2010年,西藏自治区共建立各级各类自
然保护区47个,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21个(其中。国家级1个)。在已建立的保护区内。严格限制经济开发等人为活动,力求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多数保护区的生态系统趋于稳定,并逐渐向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使珍稀濒危物种的繁殖地、栖息地以及重要的生态系统,候鸟迁移的重要湿地以及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自然景观地质遗迹和生物遗迹等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此外,西藏自治区还加大了对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力度。使公众的环境意识不断增强。
二、影响西藏生态环境的主要原因
西藏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自然生态环境相对较差,绝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高寒、缺氧,大气含氧量是平原地区的1/3,生物生存环境十分脆弱。一旦过度开发或遭受破坏,生态环境很难恢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加以及一些违背自然生态法则和浪费资源的人为活动,致使西藏的生态环境面临很多挑战,
(一)自然灾害与气候变暖
西藏高原是全球最年轻的高原,地质活动极为频繁且不稳定,高原气候变化莫测,是我国自然灾害的多发区,地震、暴雨、雪灾、泥石流等频发。生态系统又较为脆弱,在以高寒干旱为主的较为严酷的环境下,热量、水分和氧气不足,林灌、草地等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低,一旦出现自然灾害,极易遭到破坏。
在全球天气变暖的影响下,西藏的冰川消融加快,冰湖溃决的危害加大。一项由西藏自治区气象局等部门出台的《西藏应对气候变化方案》研究结果显示,近30年来,喜马拉雅山脉冰川已成为全球冰川退缩最快的地区之一,近来正以年均10-15米的速度退缩,造成冰湖溃决、洪水泛滥和河流系统不稳,同时还影响到我国以及印度、尼泊尔等国家以冰川融水为生计的成千上万群众生产生活。由于冰川消融加快,还导致以冰川补给为主的长江、怒江等大型河流在几十年后将会出现水量减少甚至干枯。受全球变暖的影响,部分湖泊、湿地出现水位下降,盐度增加的趋势,这些变化必将导致高原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的退化和物种的减少或灭绝。
(二)草畜矛盾
一方面,西藏高原的草地受生态环境限制,面积虽然很广阔,但是载畜能力十分有限,牧草生长期也仅有6个月左右,冷季草场严重不足,加上传统的游牧为主的经营方式,草地生产力低于全国水平。由于改良草场与人工草地等草场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面积较少等原因,冬季草料不足,抗御风雪和冰雹等自然灾
害的能力很弱:另一方面,藏族群众“惜杀”、“惜售”观念严重,以牛羊数量的多少衡量财富占有量。导致了牲畜规模的不断扩大,使草场载畜量过大而出栏率低。其结果进一步加剧了草场的退化及沙化,加深了草畜矛盾。目前全区已有近1/3的草地退化,其中重度退化的约占一半左右。还有1/10的草地明显沙化。
(三)植被破坏
在西藏一些地区。由于人口相对稠密,燃料缺乏,群众需砍伐木材、草场灌木作薪柴。因为利用的设备落后、海拔高而燃烧不充分、取暖期长等原因,薪材利用中过度消耗木材资源现象严重。人们在重利用、轻保护的观念下,无计划地砍伐森林,礁采灌木,其结果导致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土壤风蚀,土地沙漠化加剧,使高原的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遭到破坏。据第三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显示,西藏沙化土地面积有2170万公顷,占全区国土面积的18%:西藏的土壤侵蚀面积达102.52万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83.46%。
(四)人口增长及城镇化建设
和平解放西藏以来,国家对自治区采取了较为宽松的人口政策。50多年来,西藏的人口增长迅速。近10年西藏常住人口的年增长率一直保持在10%。以上,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西藏户籍总人口290.03万人,而耕地面积为330万亩,人均拥有耕地面积不到1.5亩,与全国人均1.4亩的水平基本持平。而且。自然环境十分恶劣,耕地的产出率很低,有一部分耕地还需要轮休。绝大多数地区只产一季。随着西藏各项事业的飞速发展,各种基本建设占用耕地的现象日趋严重。农牧区人口迅速增长而人均土地面积在下降,人们只能在有限的土地上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