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期(总第141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8 13:31:3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18期(总第149期)

哲学研究所办公室主办 2011年9月28日

·全所工作·

我所4项学术成果荣获院2010年度优秀对策信息奖

在9月23日召开的院信息情报研究院成立暨优秀对策信息表彰大会上,我所有4项成果获2010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对策信息奖。具体是:张晓明等撰写的《我国文化产业总体形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获优秀对策信息对策研究类二等奖;刘悦笛、孙伟平撰写的《关于社会各阶层思想动态调查情况报告的分析报告》,徐崇温撰写的《世界范围内“模式”问题的四次论争及其启示》分别获得优秀对策信息对策研究类三等奖;徐崇温撰写的《国外近期关于中国模式问题研讨动向》获优秀对策信息情况报告类三等奖。

我所召开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创新岗位竞聘考评会

9月12日,我所召开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创新岗位竞聘考评会。所长谢地坤、学部委员李景源、副所长余涌、孙伟平、吴元梁研究员、李存山研究员、朱葆伟编审组成考评委员会,党委书记吴尚民列席会议。来自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室、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究室、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室和科研处的有意竞聘创新岗位的研究人员参加考评会,向考评委员会阐述了自己拟竞聘岗位及

1

下一步的研究计划。

·学术活动·

★ 8月11~13日,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室段伟文副研究员和孟强助理研究员赴山东烟台参加第五届全国现象学科技哲学学术会议,并分别做了题为“作为另一种肉身的技术”和“科学:从知识到存在”的报告。

★ 8月24~27日,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室段伟文副研究员和孟强、郝一江助理研究员参加了在大连召开的第十五届全国科学哲学学术会议,并分别做了题为“聚合与解体:技术化科学视野中的多重实在”、“结构主义的实现途径”和“‘新自然辩证法’——从科学论的观点看”的报告。

★ 9月8日,哲学与文化研究室郭良副研究员在布鲁塞尔欧盟执委会总部第二届PARADISO大会上做题为《梅特卡夫定律:在中国的影响及其未来》(Metcalf’s Law, Its Impact in China, and the Future)的演讲。

★ 9月14日,所长谢地坤、党委书记吴尚民会见中共江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之云、外宣办主任姜明山一行,科研处处长单继刚陪同会见,双方就将于下月召开的中国首届古镇文化论坛事宜进行商议。

★ 9月16~17日,孙伟平到北京大学参加“21世纪的思想课题——转型期价值观的重建”中日学术研讨会。

★ 9月16~18日,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室魏小萍研究员应邀参加捷克科学院全球化研究中心主办的“首届资本主义全球化和跨国界阶级形态”国际性大会,并以“跨国界阶级将导致跨国界国家的出现”为题提交论文和发言。此次会议以全球化时代资本家阶级具有跨国界的特征为主题,讨论了伴随着产业资本、金融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资本家阶级具有跨国界的新特征,同时资本家阶级与各个国家之间、与各国雇佣劳动阶级之间的关系都具有了不同以往的新特征。来自欧美、亚洲等不同地区、国家的学者、研究生共70余人参加会议。据悉,该会议以后每隔两年举办一次,将由不同国家和地区轮流举办。

★ 9月25日,谢地坤所长作为评委到中组部参加社科人才评审会。 ★ 9月,中国哲学研究室刘丰副研究员结束在英国剑桥大学东亚系(Faculty of Asian and Middle Eastern Studies)为期一年的学术访问。访学期间,刘丰参加

2

的学术活动主要有:第一,参加东亚系组织的系列学术讲座。第二,旁听胡司德(Roel Sterckx)教授讲授的中国文化史课程。第三,参加李约瑟研究所(Needham Research Institute)的系列读书研讨会。今年6~7月间,刘丰负责组织阅读《孟子》书中的四篇,并对涉及到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在参加各种学术活动之外,刘丰还搜集、阅读西方汉学研究的一些最新论著,并与来自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研究中国思想文化的学者交流讨论。

·科研成果·

★ 6月,西方哲学史研究室周晓亮研究员翻译的《人类理智研究》(休谟著)和《道德原理研究》(休谟著)由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字数分别是11.5万字、10万字。由周晓亮、王柯平、江怡、张家龙翻译的《剑桥哲学史1870~1945》(托马斯·鲍德温编)于今年3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共计111.8万字。

★ 7月,东方哲学研究室周贵华研究员的《唯识明论》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全书共25万字。《唯识明论》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前编,对唯识学从印度到现代中国的整个发展予以了分析与评论。第二部分是正编,以“明”表三义,谓明意、明义与明理,即以明意开示唯识学之意,以明义阐显唯识学之义,以明理说明唯识学之理。具体是从以唯识观为核心的识境论、以本体观为核心的本体论与以因果观为核心的缘起论角度展开,形成了一部全新的唯识学概论。

★ 《世界哲学》编辑部陈德中助理研究员在《世界哲学》2011年第5期上发表《能动性与规范性》一文,约1万字。该论文考察了当代美国哲学家雷尔顿(Peter Railton)在规范性这一元伦理学问题研究上的特殊贡献。认为,雷尔顿不仅关注解释规范何以拥有约束力量这一传统问题,同时也特别关注解释在规范面前我们何以仍然能够保持自由的问题。雷尔顿诉诸构成性论证,证明能动性概念本身就承诺了规范活动的非假然性。同时,正是能动性的开放性本身让我们在规范面前保留了自由选择的可能。但是雷尔顿构成性论证本身存在着缺陷。

陈德中的论文《Two Concepts of State》收入由首尔出版社出版的Asia Towards Deeper Mutual Understanding(《新亚洲论坛》第四辑)一书。在论文中,作者进一步拓展了此前提出的“霍布斯条件与洛克条件”,将其应用于国家理论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