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案例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9 13:07:1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新德育 新常态

———甘溪完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案例

甘溪完小 杜 静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中国梦的精神支柱,是国家的稳定器,是促进人全面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推进器,是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需要,是推进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需要,基础教育肩负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任。

那么,教育战线如何勇挑重担、履行责任呢?是制作几个宣传版面、背过24个字,或者搞一些学生签名、演讲之类的活动就当做任务完成了?这些蜻蜓点水、重形式轻内容的做法起到的效果是微乎其微的。教育模式的单一性、引领示范的不足、评判标准偏离实际、理论现实的反差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几个障碍。突破障碍,落到实处,让价值观深入学生心中才是我们重点研究的课题。

自去年以来,甘溪完小大处着眼,实处着力,小处着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倡导正能量,培养好思想、好习惯、好行为,学会自我管理,明辨是非曲直,树立奋斗目标,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植根于学生幼小的纯洁的心灵。我们的做法是:

一、新德育,新常态,从养成教育抓起

甘溪完小的学生大多来自各村,父母外出,大部分孩子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质量差,教育简单、粗暴、放任自流致使孩子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学习态度都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学生不讲礼貌、乱扔垃圾、上课不好好听讲、下课打闹、作业不按时完成现象比较严重。

从去年开始,学校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决定从点滴抓起,从规范学生在校言行举止,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抓起,取得了初步成效。

面对学生存在的诸多问题,学校从“小”处着手,重点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通过《给学生的一封信》明确告知孩子在学习、行为习惯、安全等方面应注意的事项,明确告知孩子具体的做法。

面对学生用餐乱倒现象,学校出台了一系列的制度,首先是将学生用餐纪律纳入班级管理,每月进行量化考核,其次是成立了学生用餐文明监督岗,将学生的用餐情况纳入监管范围,就好像是公路上、小区里的“电子眼”,文明监督岗成员不佩戴标志,“便衣”侦察,经常换岗,通过一年的治理,学生已经能文明用餐了。

二、新德育,新常态,从重视“小”细节做起

刘备说过: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有些事看似很小,长期漠视就会变大,当你再想纠正却要耗费很大的精力,细节决定成败。因此,在管理中我校始终坚持从小抓起,从细微处抓起,小事当成大事抓。多年来,由于甘溪完小校中路问题无法解决,导致学校大门一直无法封闭,安全通道被车辆及摊点占用,汽车、电动车、自行车、三轮车等每天上下学堵在门口。针对这种情况,从去年开始,学校强调学生站队放学。学校班子、班主任、少先队齐上阵,天天盯在门口,大约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习惯养成了,每天学生一到门口就自觉排成一队有秩序离校。针对学校乱扔垃圾现象,学校提出了“远离三无产品”和“弯弯腰捡垃圾”的倡议,大会讲、班会讲、学生检查多,习惯不改就抓住不放,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理,学生养成了不乱

买零食不乱扔垃圾的好习惯。教学楼分散,且到操场都要经过台阶,针对这一现象,学校实行了集会排队,每个班级入操场是固定的,为了让学生牢记,每学期初班主任都要带学生走上几遍,久而久之,即使别的路线上学生不是很多大多数学生还是坚持自己的路线不走近路。上课、下课、体育活动中小的不能再小的事学校都要当成大事来抓。学生正是在这一个个小细节的训练中慢慢养成了遵守规则、遵守纪律的好习惯。我校还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班队会、板报等形式,不断提高学生自我教育水平,营造了整洁、美丽、充满活力的校园环境,促进了优良的校风、班风和学风的进一步形成。

三、新德育,新常态,从抓意识形态着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24个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可要将这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的世界,得认真思考。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主要抓少先队工作,通过少先队主题活动,使学生认识红领巾,人人会唱少先队队歌,规范各种礼仪。还在各班开展“德师上讲堂”活动,每班一主题,倡导学生学会爱国、学会感恩、学会讲诚信。同时充分利用少先队小干部当家人,协助少先队管理。开学初,少先大队按照工作计划,抓好少先队的基础建设和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少先队自身的组织优势,鼓励队员主动参与少先队管理、中队管理,形成“中队的事自己管,队员的事自己管”的氛围。大队辅导员集中对各中队长、小队长进行了少先队知识、队活动、礼仪的培训,队员们自己组织、设计、开展队会课,提高了队员的自主意识,增强了责任心,激励了队员奋发向上的斗志。学期初少先队制定和规范了一日常规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