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数学高段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研究微型课题材料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4 11:44:2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一、研究效果 11

主要实践经验: 1.针对不认真读题的习惯,我采用了“三次阅读法”。 2.针对不分析数量关系的现象,我采用了在开始的时候每题必须要有分析过程的教学方法。 3.针对自信心不够的情况,我采用了让学生大胆的猜疑,以此来提高自信和兴趣。 4.针对计算常出现问题的现象,我采用了每题必须检验的做题方式,来减少不该出现的错误。 二、研究成果 12

提高小学数学中高段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 通江县永安镇中心小学 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数学与生活实际联系最为密切的一个板块,而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常常产生了大量的问题,又特别是在小学的中高段出现的问题更为严重,每当我们几个老师交流的时候都会提及到这样的问题:哎!解决问题啊,老是出问题,错误率十分高,上五六年级了,就连一些基本的运用乘除法的解决问题的题都不会,还不说复杂点的行程问题,工程问题了。 面对这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如何提高小学数学中高段解决问题能力成为了我在教学中思考的问题。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也摸索和总结出了一些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读”是前提 解决问的前提是审题,那么如何才能把题意审准呢?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认真读题成为了解决问题关键。 读题可采用“三次阅读法”,第一次是粗略的读,这次只需了解题目告诉了一个什么样的信息;第二次是细读,找出关键词,搞清楚题目告诉了哪些已知条件,需要求什么。如:草坪中央有一个喷灌系统,它的喷灌半径是16米,这个喷灌系统能灌溉多少平方米的草坪?很明显这道题中的关键词应该是“半径”和“平方米”从而就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成了一个数学问题了。第三次就是详读,形成解题思路。从而在脑海中对这道题目建立一个完整的清晰的轮廓。在教学

13

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的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因没读懂题意,不能真确的题目告诉的信息,导致在解决问题时出现错误。如:1.一段绳子长2/3米用去了1/2,还剩几米?2.一根绳子长2/3米。用去了1/2米,还剩几米?类似以上的这两道题,很多同学因为没有搞清楚1/2和1/2米的含义,导致审题不准出现了错误。 因此,在解决问题中“读”便成为了解题的关键。 二、分析数量关系是突破 分析数量关系是“解决问题”中不可缺少的一步,小学生解决问题是就是将事情的数量关系概括、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还是以“草坪中央有一个喷灌系统,它的喷灌半径是16米,这个喷灌系统能灌溉多少平方米的草坪?”为例。实际是这道题目就是把这个喷灌系统抽象成为一个半径为16米的圆的面积。在分析数量关系的时候我们可以借助画图的方式来更有效的进行分析。如在行程问题中,用“线段图”来分析问题非常有效,又如在有关分数除法的解决问题中用“箭头图”来分析数量关系。如:水果店运来了20箱苹果,运来的梨是苹果的1/2,又是香蕉的5/6,运来香蕉多少箱?可以引导学生像这样画“箭头图”来分析数量关系:

14

通过这样的分析很明显的看以看出要求香蕉有多少箱,必须先算出梨有多少箱,而梨的箱数又是与苹果相关的,从而又将这一实际问题转化成了两个抽象的数学问题。一个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另一个是:“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除法计算。 其次,在训练学生提高分析数量关系的同时,还要适当的把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数量概括成关系式,如:s=tv;单价×数量=总价;工作总量=工作时间×效率等。 三、固定解法是保证 一些应用题都有相对应的解法,所以,在教学中,在指导学生在解决某些问题时,可以教他们先归纳题型,再找相对应的解法。如:1、求“一个数的几倍(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2、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用减法计算3、求“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除法计算。4、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通过各种类型的归纳,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思路也比较明朗,同时也能正确解答,错误的比率必将大大降低,从而保证了解题的高效性和准度。 四、大胆质疑是提高 《新课标》指出让孩子成为课堂的主体,而质疑最能调动学生学习、思索、答问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质疑,也最能发现学生不懂或不太懂的地方,以便教师给予有的放矢的辅导,从而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在教学中,尽量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