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6 15:11:4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鹰潭市新课程优质课教学设计 学 科 地理 课 题 班级 高一(18)班 授课时间 备课人 1 1 地球的圈层结构 总课时 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及组成;掌握地壳、地幔、地核的基本特征;了知识目标 解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的密切关系及主要特点。 通过读内部构造图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明确地壳与岩石圈的范围、软流能力目标 教学目标 层的位置;运用比较法学习内部和外部圈层的特点。 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及地球外部的各个圈层之间相互联系,认识事物是普遍联情感目标 系的;通过地震波的应用认识到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通过探索地球内部物质培养科学的探索精神。 (1)运用图表说明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两个不连续面及地壳、地幔、地核的特征。 教学重点 (2)用图归纳地球的外部圈层及其特点 (1)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 教学难点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 教学设想 比较分析法、读图分析法和探究讨论式教学 教材版本 人教版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多媒体播放“天宫一号”发射视频,简单介绍后话题引入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观看视频,思考问题 备课 扎记 视频导入,激发学生课堂兴趣 师:我国古代神话《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能上天入地,现在现实的我们人类也能够做到上天入地了,上天我们可以到达月球,最远飞出了太阳系,可以说我们对宇宙有了一些初步了解,而我们对我们每天生活的地球了解多少
呢?地球内部是什么呢?是十八层地狱吗?是空的还是实心的呢?这节课我们来共同探究地球的结构。 板书:一 地球的内部圈层 师:我们首先来了解下地球的内部构造,地球内部其实与我们常吃的一种食物很像,大家猜猜。 生:熟鸡蛋。 师:(展示鸡蛋图片)对,和鸡蛋一样大致分为3层,鸡蛋大家可以剥开看到里面,地球内部又是怎样看到的呢?难道也剥开吗?你能想到什么方法吗? 生:思考方法(多媒体展示钻井等方法) 师:科学家又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呢?地震波 活动:学生阅读课文25页内容,了解地震波概念 读图1.25归纳地震波的变化规律,思考问题 1. 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附近,地震波的波速发生突然变化,这说明了什么问题?(介质的变化) 2. 推测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地幔为固态,外地核液态) 师:(结合多媒体展示动画图片讲解)因为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一样的,这和声波的传播有些类似(举例火车声,武侠小说),通过分析地震波在地底传播速度的变化,地震波从地表向下经过莫霍面后,速度陡增,证明介质产生了变化;经过古登堡面时,速度陡降,且横波消失, 师生对话 分别归纳,学生回答 此部分学生须认真听教师讲解,理解地震波的传播原理 联系生活,简化知识点 培养学生的读图归纳能力和基本的推理能力 这部分内容是本节重点难点,以教师讲解为主,结合图片形象解释 再次解析图
证明介质再次产生变化。因此我们可把地球内部自上而下大致分为三层, 即地壳、地幔和地核。分别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地壳最薄(大陆厚,海洋薄),地幔其次,地核最厚。(超链接:地震波动画演示及横波和纵波的区别特点,结合地震时的感受解释) 活动:再次读图1.25,进一步分解图片,仔细观察地震波速度的细微变化,并为地幔和地核细分层次。 师:(结合图片1.26讲解)地震波在地下900千米处速度再次加快,证明介质在这里又产生了变化,把这段莫霍面以下至地下900千米处称为上地幔,地下900千米至2900千米称为下地幔;在地下5150千米处又再次加快,介质产生变化,把这段地下2900千米至地下5150千米处称为外地核,地下5150千米至地心称为内地核。在上地幔顶部存在一个特殊层次,即熔融状态的软流层(高温使其融化,高压使其保持固态),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部分及地壳部分统称为岩石圈(强调岩石圈与地壳的区别,岩石圈包括地壳,比地壳厚)。 (多媒体展示各圈层特征) 板书:内部圈层结构(略) 承转:由于目前科学技术的限制,我们还无法对地球内部有更多更详细的了解,以上内容都是根据地震波推测得出的结果,那么我们是不是对我们生活的地方一无所知呢?不是,我们对地表以上的地理环境是非常了解的。 学生举例说明自己对地球外部圈层的了解 片,培养学生不断探究的习惯 锻炼学生手动能力 转接外部圈层,让学生从自身的了解动手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