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音乐史复习重点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8 16:44:2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我国古代音乐形态大致可分为:1、远古先秦时期乐舞。2、汉唐时期歌舞大曲。3、宋元清明时期戏曲音乐。

(一)原始乐舞的作品主要分为四类:1、同劳动生产相关有:《弹歌》(载于东汉赵烨《吴越春秋》“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葛天氏之乐》(《吕氏春秋·古乐》)、《伊耆氏之乐》;2、同自然灾害斗争的《朱襄氏之乐》(旱灾)、《阴康氏之乐》(水灾);3、同原始宗教相联系的《云门》(黄帝时乐舞)是祭天,《咸池》(唐尧时乐舞)是祭地,《大韶》(虞舜时乐舞);4、同战争有关的《大章》(表现禹征服苗人的干羽舞)等。

(二)原始乐舞的特点:1、是氏族全体成员的集体创作,乐舞的成果也属于氏族全体成员而不被某部分人单独占有。2、先民们表演乐舞的主要目的是自娱自乐,宣泄情感,他们同时扮演着表演者和观摩者的双重角色。3、尽管原始乐舞具有一定的审美意识,但更多是带有朴素的功利主义色彩。

(三)先秦时期即夏商周三代,为奴隶社会时期,主要在宫廷中供奴隶制度的统治阶级所享用,故称为宫廷乐舞。

1、乐县是我国周代礼乐制度下关于钟、磬等乐器数量和设置放方位的一种等级制度。《周礼·春官·大司乐》:“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2、八佾之乐,“佾”是周代对乐舞行列的规定。用来表示列数。3、六代乐舞相传是黄帝、唐、虞、夏、商、周六代的祭祀乐舞,总称“六代乐舞”。

六代乐舞的表演形式有文舞和武舞之分:1、文舞有《云门》《咸池》、《大韶》、《大夏》4部作品,象征以文德定天下。2、武舞有《大濩》、《大武》持干戚而舞,象征以武功取天下。 (四)宫廷乐舞的特点:1、周代宫廷乐舞改变了原始乐舞由全体氏族成员参加的方式,其表演者和观摩者、欣赏着开始分离。2、尽管周代宫廷乐舞继承了原始乐舞的表演形式,但其中的巫术活动已渐趋消失。3、统治阶级强调乐舞受政治、伦理的制约,并从理论上大量论证了乐舞的本质、功能和审美情趣,最终形成了几套周王室审定的祭祀乐舞,从而使宫廷乐舞得以规范并逐渐程式化。

1、相和歌是在汉代民歌的基础上,继承了周代《国风》和战国楚声的传统而形成的艺术歌曲。相和歌最初有平、清、瑟三调世称“相和三调”,是周代房中曲之遗声。后又增加的楚调和侧调,是楚声的两种调式。

2,相和歌的特点:歌者自己击“节”而歌,管弦乐器为之伴奏应和。“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

3,相和歌的伴奏乐队基本上由节、笙、笛、琴、瑟、琵琶、筝等7种乐器组成。 相和大曲是相和歌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与舞蹈表演、器乐演奏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大型歌舞曲。它具有诗、歌、舞三者并用,曲式结构为多段体但又运用灵活的特点。在相和大曲中曲是作品的主体,每个唱段间以“解”;解是器乐演奏与舞蹈表演的段落;艳是作品的引子、前奏,也可能是作品中艳丽的抒情唱段;趋是含有尾声的高潮段落,纯器乐演奏的趋较少。曲式结构特点是艳—曲—解—趋。

1,清商乐是南北朝时期在西曲、吴歌基础上,继承汉魏时期相和歌传统而形成的艺术歌曲。清商乐又称清商曲。

2,江南吴歌、荆楚西声,总称“清商”,清商乐曲由中原旧曲、江南吴歌(声)、荆楚西声(曲)3部分组成。 3,吴歌,又称“吴声”,江浙一带的民歌。所用乐器有:篪、箜篌、琵琶,今有笙、筝。 4,西曲,又称“西声”,长江中游一带的民歌。宋代郭茂青《乐府诗集》:“西曲歌出于荆、郢、樊、邓之间”。西曲多表现水边离情。《西曲》中还有一种名为“倚歌”的形式,用铃鼓和管乐器伴奏。吴歌、西曲的歌词多为五言四句体。 1,清商大曲又称“清乐大曲”。它是在南北朝时期清商乐得基础上,继承了汉魏相和大曲的

传统而形成的一种大型歌舞。诗歌并用、结构复杂,曲式结构更加规范,和隋唐大曲的曲式结构有较多的共同点。清商大曲由序曲(引子)、主体部分、结束部分等三个部分组成。 2,清商乐及清商大曲后被人收入唐代七部乐。《隋唐·音乐下》(卷十五) 1,燕乐大曲即燕乐歌舞大曲,又称为“唐代歌舞大曲”,或简称“唐大曲”。是一种综合歌曲、器乐和舞蹈,含有多段结构的大型歌舞曲。其中主要特点是结构庞大、节奏复杂与速度多变。曲式可分为,散序、中序(歌、歌头、拍序)、破(曲破、舞遍)3个部分。每部分又由若干叠(乐段)组成。燕乐大曲是汉魏以来的相和大曲、清商大曲进一步向更高程度的再发展,代表了隋唐音乐文化的最高水平。燕乐大曲可分为隋唐多部阶段和唐代立、坐部伎阶段。

2,代表作品有《霓裳羽衣曲》、《秦王破阵乐》、《绿腰》等。燕乐大曲代表了隋唐音乐文化的最高水平。

六、多部伎;多部伎或称“多部乐” 隋代七部乐、九部乐,唐代九部乐、十部乐是燕乐歌舞大曲的早期形式。

1、隋代七部乐有(国伎,即西凉乐。清商伎,汉族传统歌舞曲。高丽伎,古代朝鲜歌舞曲。天竺伎,古代印度歌舞曲。安国伎,中亚古国歌舞曲。龟兹伎,古龟兹国歌舞曲。文康伎,汉族一种面具舞。) 2、隋代九部乐有【清乐、西凉、龟兹、天竺、康国、疏勒、安国、高丽、礼毕(燕乐)】“清乐”即七部乐中“清商伎”,“西凉”即七部乐中“国伎”,“礼毕”即七部乐中“文康伎”。 七、 立、坐部伎

1、立、坐部伎共有14部乐(歌)舞。立、坐部伎主要以演出形式为分部标准,其内容大多是歌颂统治阶级的文治武功。立、坐部伎是燕乐歌舞大曲的晚期形式。 2、《霓裳羽衣曲》是唐大曲中的法曲名作,又称《霓裳羽衣歌》、《霓裳羽衣舞》,作者相传为唐玄宗于开元年间所作。该曲描写了作者向往仙境生活的愿望。全曲共分36段,散序6段、中序18段、破12段3部分组成。伴奏乐队有磬、萧、筝、笛、箜篌、筚篥、笙等乐器组成。 3、《秦王破阵乐》描写了秦王李世民打败叛将刘武周后,欢庆胜利的场景。李世民登基后亲自把这首乐曲改编成歌舞大曲,并将当时盛行的龟兹乐音调融入其中,使其别具新意而又威武雄壮。该曲是具有3变(大段)12阵52遍(曲)的大型歌舞曲,作品最初用于宴飨,后用于祭祀。

4、永陵24歌舞伎浮雕石刻:永陵,原称王建墓,是五代前蜀皇帝王建的陵墓。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抚琴东路,1942年发掘出土,陵墓中室棺床的东、西、南三面共有24人的歌舞伎浮雕石刻。其乐队编制为当时流行的龟兹乐编制,这种石刻是五代时期蜀地宫廷歌舞表演场景的缩影。

(一)宋杂剧 杂剧其名在晚唐时期已见于蜀地。 1、北宋杂剧结构分艳段和正杂剧两个部分:A、“艳段”是在正杂剧开演前表演的开场小戏,是一个短小、独立段落,属歌舞性质过场戏。B、“正杂剧”是杂剧主体,分两段,表演一个完整故事情节,歌舞和说白兼备。伴奏乐器为笛、鼓、板。 2,宋杂剧的表演角色有“末泥”、“装旦”、“副净”、“副末”、“装孤”等5种,初步奠定了我国戏曲艺术的基本特征和规模。宋杂剧在歌舞大曲、说唱音乐、百戏的基础上综合而成的。 3、南宋时杂剧结构分艳段、正杂剧、散段或杂扮三个部分,“散段”又叫“杂扮” 4、金院本,“金”是以女真族为主体建立的朝代,公元1115年建立金国。现存金院本剧目689种。

(二)元杂剧 是盛行于元代的戏曲形式,或称元曲,是一种以唱曲为主的戏曲,剧词、音乐的结构十分严谨。

1、元杂剧的艺术特点:①表演形式由曲、宾白、科三者组成。(“曲”由一人主唱,有“ 旦本”、“末本”之分。“宾白”有定场白、冲场白、背白等。“科”即剧中动作部分。)②元杂剧的角色行当主要有末、旦、净、丑等。③根据剧情的不同需要,每个套曲的形式可以灵活多变。④元杂剧多用七声音阶,旋律多用四度以上大跳音程,体现了一种刚劲、豪放的音乐风格。唱词用韵多为“一韵到底”。伴奏乐器常用鼓、板、笛等。 2、元杂剧代表作家有“元曲四大家”(关、王、马、白)或“元曲六大家”(四大家基础上加上郑光祖、乔吉甫)。

4,元杂剧一出戏通常分为4折,外加“楔子”。每折戏音乐为一套曲,每个套曲由同一宫调的多个曲牌连缀而成。

《南词叙录》明代徐渭写于1559年,1卷。是一部关于南戏概论性质的早期著作,也是明清时期专论南戏的唯一著作。 1,南戏,又称“传奇”、“戏文”,在浙江一代,又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它是在民歌、曲子及民间歌舞小戏的基础上,吸收唱赚、诸宫调及杂剧的成分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剧种。

2,南戏的特点:①南戏一本戏折数可多可少,主要以人物上场、下场为界限,每一段落自成一场,每场可长可短,较为灵活自由。②南戏音乐结构为曲牌连缀体,所用只曲与套曲可多可少,亦可随时转换宫调,这对剧情的发展变化较为有利。③南戏的音乐多用五声音阶,旋律多以级进音程进行为主,适于表现流利、婉转的风格。演唱方式有独唱、对唱、轮唱、合唱等多种手法。④南戏的角色行当有生、旦、净、丑、外、末、贴7种。 1、元代南戏代表作品主要的四大传奇:《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2、《荆钗记》元代柯丹丘著。《白兔记》又称《刘知远》,全名是《刘知远白兔记》刘知远著。《拜月亭》全名是《闺怨佳人拜月亭》元代关汉卿著。《杀狗记》全名《杨德贤夫杀狗记》,作者不详。

3、元代高明的《琵琶记》是一部经典南戏名著,描写了汉代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悲欢离合的故事,共42出。

四、明代戏曲四大声腔:海盐腔、余姚腔、戈阳腔、昆山腔,昆山腔是兼唱南、北曲的剧种。 (一),魏良辅,明代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对昆山腔的改革和发展主要是体现在唱腔和乐队两个方面。

1、唱腔音乐方面的改革

(1)唱(法)腔方面:①声调上强调“声则平上去入之婉协,” ②咬字上强调“字则头腹尾音之毕匀”。

(2)音乐方面:①旋律上“水磨腔” ②节奏上“冷板曲”。 在唱腔音乐方面形成了“调用水磨,拍捱冷板”的特点。从而一改南曲唱腔“平直无意至”而为“细腻水磨,一字数转,轻柔婉折,圆润流畅”,“功深溶琢,气无烟火,启口轻圆,收音纯细”之新声。

2、乐队改革方面;①原有南曲笛、箫、月琴等少量乐器组成伴奏乐队;②对北曲所用“弦索”乐队进行改良,形成了一支有笛、箫、笙、管、三弦、琵琶、月琴、板鼓等多种乐器组成的乐队。

3、魏良辅还撰写了戏曲音乐著作《南词引正》,这是明代论述南北曲唱法的重要文献。 (二)汤显祖被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明代戏曲作家、文学家、思想家。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三)《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或《四梦传奇》,《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4剧的合称。

清代戏曲四大声腔:清初四大声腔:柳子腔、梆子腔、昆山腔、弋阳腔,清代中期以后四大声腔为:昆腔、梆子腔、高腔、皮黄腔。四大声腔分属“花”、“雅”两部。花部有:柳子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