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7 12:48:4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读老子 学成语 功成不居,有无相生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能够理解功成不居,有无相生的溯源及释义。 2.知道功成不居,有无相生所关联的故事。 学习重难点:
1、了解成语的来源,意思。 2、会合理的应用成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件导入 二:新授: (一)、教师先给学生出示这两个的成语的溯源、释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了解成语溯源:
“生而弗(fú 不)有,为而不恃(shì 依赖),功成而弗居。”
成语释义: 功成不居: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也指功业成就而不自傲。 1、功 成 不 居 (二)、让学生背诵这两成语意思及溯源。 (三)、教师随机检查,小组互相背诵。 (四)、教师出示增量阅读拯救法国的戴高乐 和诺贝尔自传,让学生自由阅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五)、接着教师让学生和老师,共同朗读增老师和量量的对话,了解其中的道理,明白其中的哲理。 (六)、小组合作互相学习后,并造句,或者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应用。 三、自学 2、有 无 相 生
成语溯源: “有无相(xiāng 互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恒(héng 永恒)也。” (选自《道德经》第二章) 成语释义:
有无相生:有和无,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 (一)小组合作记成语,根据释义了解成语溯源 (二)自读避实就虚画古寺和皮匠和银行家 谈感受。 四、 课堂检测:
1、背诵两个成语的意思和溯源。 2、造句及默写。
老子名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理解“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课件导入 二、新授
1、教师先给学生出示这个的成语的溯源、释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了解成语溯源:
在《道德经·四十八章》中,老子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对于这句话,历史上不乏各种解读者,我们在这里不作纯考据学的例证,而是就这句话的含义及其对于我们的启示作一点浅显的说明,以期对我们的生活有若干帮助。 首先,什么是“为学”、“为道”?“为学”的对象是知识和技术。对于这些东西,人不去学习就不能掌握,从这个意义上,我们称之为“为学日益”。而何为“为道”呢?儒家讲“朝闻道,夕死可矣”;老子更是以《道德经》专门论“道”;佛学虽然不太用“道”这个词,但《心经》上说的明白,得道即是“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道”本是一个很难言说的概念,如果勉强对其做一个解释,“道”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中,是人生和宇宙的实相,是大千世界背后的那个“本体”。但在现实中作为一个有思想、有欲求的人,如何才能认识这个“道”,如何才能将自身行为与“道”和谐统一呢?中国的古圣先贤认为:人的觉性如同透亮光芒的珍珠,什么宇宙、人生的真理皆可以体认和觉悟。但是,由于人又充满了各种欲求,而这些欲求如沾染在珍珠之上的污垢,因为有污垢的存在,珍珠的光芒自然被隐藏,也根本无从觉悟到人生和宇宙的大道。无论是孟子的“养心莫善于寡欲”,还是老子的“为道日损”,皆是此意。所谓日损,是指要人们不断地去掉沾染在珍珠上面的灰尘——贪欲,从而把珍珠本有的光亮闪现出来。当人们不断地擦去“自性”上的污染,从而真正呈现出一个光亮晶莹的“自性”时,所谓人生宇宙之大道就能够与自性合为一体。这时人的境界就是“人与道同”。到了这个境界,孔子讲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庄子讲的“内圣外王”,禅宗赞许的“大机大用”,皆成为现实。故此,老子说“无为而无不为”。 3、读成语。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理解“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课件《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二、新授
1、教师先给学生出示这个的成语的溯源、释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了解成语溯源: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 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2、翻译讲解
大道永远顺应自然而无为,但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这是老子哲学思想的重要命题。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无不为是对无为的作用的最高评价。
3、学生齐读 4、小组读 5、个人读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理解“轻则失根,躁则失君。”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课件《道德经》第三十六章
二、新授
1、教师先给学生出示这个的成语的溯源、释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了解成语溯源: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 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2、翻译讲解
轻率就会失去根本,躁动就会失去主宰。
《老子校诂》云:“重谓寡欲自重,轻谓纵欲自轻,二者皆以治身言。静谓清静无为,躁谓急功好事,二者皆以治国言。” 3、学生齐读 4、小组读 5、个人读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理解“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课件《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二、新授
1、教师先给学生出示这个的成语的溯源、释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了解成语溯源: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 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 之在天下,犹川谷之於江海。
2、翻译讲解
能了解别人的称为机智,能认识自己的才叫聪明。能战胜别人只能说明有力气,战胜自己才叫刚强。知道满足者(总感到)自己富有,身体力行者(才说明)他有远大的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