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云南弥勒旅游业发展现状及旅游业的发展前景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8 21:11:5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热度不减的西藏旅游和四大佛教圣地的朝圣游已经证明了这点。而弥勒良好的生态环境正好可以满足第一部分人群休闲度假的旅行需求,同时如果能够将弥勒佛文化的道场打造成功,又可满足第二部分人群的需求。

三、互联网的爆炸式增长和移动信息时代的来临,已经完全颠覆了原有的旅行方式,旅行的主要群体对旅游的价值观也从最初的观光式旅游转而更为注重休闲度假和个性化体验为主,信息的传播方式也变得多元化,传播速度也如果日渐提升的交通,变得更为快捷,同样也为弥勒的旅游腾飞创造了良好的时代背景和创新发展的启示。 四、加上弥勒,目前国内就共有四处弥勒佛祖道场之争。四大佛教名山的道场给当地旅游、经济带来的巨大帮助有目共睹。而弥勒佛祖的道场没有名山的特点也给了大家竞争的机会,作为与佛同名的弥勒,有着别处无法具备的优势;只要细心挖掘、精心塑造,我们同样不乏弥勒佛祖留下的传说。以湖泉酒店为典范的湖畔水乡风光,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还有那古老神秘的彝族民俗,令人赏心悦目的玫瑰农场和葡萄庄园,白龙洞内一个个弥勒佛祖的相关传说和奇异景观,如果再加上处处可见的弥勒佛文化……

这样的弥勒将会更符合人们心中期望和理想的佛国净土。这对于弥勒而言既是机遇又是警醒,我们应该抓紧和抓住这个也许就是弥勒佛祖赐下的良机,借此道场之争让更多人认识弥勒,走进弥勒,爱上弥勒。

解决之道——

以游客为关注焦点,整合各项资源,开展整合营销,包括引入佛教界人士

塑造弥勒文化旅游品牌,以佛文化为主题,适时举办佛教活动,带动弥勒旅游产业发展

一、 成立弥勒旅游文化公司,整合弥勒的旅游景区,包括特色旅游配套产业,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链。 二、将锦屏山景区列为弥勒旅游重点工程,建设打造西方极乐世界,合理规划建造庙宇,引入佛教界大德高僧。 和白龙洞景区一起,作为弥勒佛文化的主线,塑造佛文化为主的弥勒旅游文化品牌。

三、将红河烟草开发的湖泉酒店和正在建设的红河谷湿地公园,以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作为高端休闲度假旅游典范。 三、以云南红的红酒文化旅游为龙头带动周边葡萄庄园和玫瑰农场,再加上可邑的彝族文化和民俗风情,通过创新的深入体验式旅游满足中低端、自由行游客的个性化需求。

四、除湖泉酒店外,将弥勒所有景区线路和票务销售,科学的进行再次规划。借助可邑景区的开通契机,通过整合创新的联动营销和多元化推广战略,将弥勒塑造成朝圣与休闲度假的旅游圣地、佛国净土。

五、对部分景区合理引导,注重环境文化和规范管理,建设文明旅游城市,通过网络和媒体传播弥勒旅游正能量。

可邑景区·风险与机遇并存

以此为契机,推动弥勒的文化旅游品牌

一、可邑景区的特色是彝族风情民俗游。沿途通过密支山栈道和参观可邑村寨,并举办彝族的拜火、祭龙仪式,包括曾荣登过海内外舞台、并先后两次被评为世界非物质遗产的彝族史诗《阿细的先基》、舞蹈《阿细跳月》,向游客介绍展示彝族的生活习俗及发展历史。

二、少数民族风情游在国内并不少见,云南省内有西双版纳的傣族村寨和泼水节,泸沽湖畔以走婚习俗而闻名的摩梭族,省外有贵州凯里的西江千户苗寨和湖南凤凰的苗寨,湖北恩施的土家族风情游,广西三江的侗族游,新疆喀纳斯的图瓦人村落,四川甘孜州的丹巴甲居藏寨以及四川大凉山的彝族风情游等等。

三、纵观国内的少数民族风情游,基本上都是大同小异:以周边自然风景为依托,申报世界非物质遗产,特色村寨建筑,民俗仪式和歌舞,少数民族的特色美食等,可邑彝族村寨景区也同样如此。如何将可邑景区运作成功,并借此契机,向海内外游客推出弥勒的旅游品牌和特色,对于弥勒而言,既是艰难的挑战,同时又饱含着机遇。

盘点可邑景区目前的不足之处

一、景区规模不大,可供游客参观游览的时间和地点有限,仅靠单个可邑景区及途经锦屏山景区支撑线路过于单薄。 二、缺乏个性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和具有自身独特优势的旅游模式。

三、对于自助游的散客旅游,从昆明机场到弥勒再到景区,没有散客接待中心和巴士线路。 四、景区推广的文字、图片、视频等素材几乎为零。 五、景区在细节上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并急需完善:

1.景区大门过于简单,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游客首先进入这个大门之前,会有不少人在城门处拍照留念。 2.密支山栈道缺少文化部分,应以彝族传说故事穿插整个的栈道和可邑村寨,让游客深入了解彝族文化。 3.从大门到栈道、村寨,整个景区没有任何中英文指示牌,密支山栈道沿途没有设立一个游客洗手间。 4.旅游购物为当地村民自发的销售摊点,过于松散无序,现场没有游客服务中心及时处理意外纠纷。

可邑景区细部必须的完善

一、在条件允许情况下,从景区开放之日起,开通从昆明机场到弥勒的定时巴士线路;但弥勒市至少应该有散客接待中心和弥勒——锦屏山景区——可邑景区的线路巴士。以方便日渐增多的自助游的散客。

二、建议在现有的景区大门基础上,添加带有浓厚的彝族风情的元素,以增加对游客的吸引力和视觉的冲击感。 三、通过民间采风和查找资料的方式,整理出能够充分反映彝族古老神秘文化、包括一些传说故事在内的导游介绍词,将其合理穿插在包括密支山栈道和可邑村寨在内的整个景区(可能的话,不着痕迹的添入适当的弥勒佛文化)。 四、从旅游的体验感出发,在可邑景区的村寨内,通过悬挂干辣椒、玉米穗,以及能够强烈烘托出少数民族风情元素的劳动工具等各种方式,进一步增加视觉的冲击力,唤起游客的兴趣;现有的墙壁绘画,过于单调,应适当添加分别以汉字和彝族自己语言的简单而不冗长的文字。

五、从进入景区大门开始,一直到密支山栈道、可邑,整个景区应在相关地点设置中英文指示牌和游客洗手间。 六、设立游客服务中心,方便及时提供对游客的适当帮助,同时对景区包括旅游购物在内,进行规范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