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案例分析-2019年教育文档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7 10:48:0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案例分析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信息素养成为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信息技术教育也已经超越了单纯计算机技术训练的阶段,发展成为与信息社会人才需求相适应的信息素养教育。《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指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和总目标,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鼓励高中学生结合生活和学习实际,运用合适的信息技术,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1]。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以及由此而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2]。也就是说,学习是学生的经验体系在一定环境中自内而外的“生长”,它首先要求以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实现知识的构建。因此,我们的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教师引导下的自我构建、自我生成的过程。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会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要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引领学生进行模仿、了解概念性质,则采用讲授式教学方式;为提升学生自主学习信息技

术的知识能力,则采用探究式教学方式;本着解决问题的原则,引领学生体验从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则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引领学生体验协作活动的计划、组织、实施过程和体验大型任务的解决过程,则采用协作学习教学法。本案例主要采用了演示法、讲授法、任务驱动法等教学方法,以及小组协作、自主探究、交流讨论、实践操作等学习方法。 1教学背景分析

本案例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地图版《信息技术基础》第四单元第二节(全书共四个单元,共上一个学期,至少36课时)。本单元的内容重点是对信息的加工与表达,共分为策划表达方式、制作电子作品、尝试程序开发三节。第二节是“制作电子作品”,从表达的目的出发,以制作主题网站为主要学习任务,通过规划网站的结构、设计网页的版面、加工整理素材、集成制作特效处理、测试上传与评价等环节,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制作网站的过程,学习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表达自己的思想[3]。“制作电子作品”一节共安排10课时(每课时40分钟),具体时间安排如表1所示。

另外,为了保证学生能够利用课堂时间顺利完成主题网站的制作,需要提前安排学生利用课后时间上网搜集整理制作网站所需的图片资料、文字资料、音视频资料等内容。 1.1教学内容分析

加工整理素材环节的内容是制作多媒体网页的基础。通过对

网页中图像信息的加工,用图像来美化修饰网页,实现网页风格的协调统一。主要学习内容包括网站标志设计、网页横幅设计、网页背景图像处理、网页插入图像处理等。

本案例为加工整理素材环节的第1课时,主要学习内容为网站标志设计和网页横幅设计两个部分。 1.2学情分析

本案例中的高一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使用过ACDsee、PhotoImpact、Photoshop、Flash、画图等图像处理软件,能够完成图像的简单处理。学生通过自由分组的方式,建立了2~3人的学习小组,利用2课时的时间,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了网站规划、网站结构设计、网页版面设计等任务,小组成员磨合较好,交流、协作学习的氛围已经形成。各小组学生利用业余时间上网搜集整理了制作网站所需的图片资料,为本节课的学习作好了准备。高中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有自己的审美主张和作品鉴赏能力。

1.3教学目标设计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制定了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掌握标志设计的一般规律,能够选择合适的工具和途径设计制作网站标志;了解网页横幅设计的主要方法,能够选择合适的工具设计制作网页横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典型案例的欣赏,分析归纳出网页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