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22 22:04:3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由《巴黎圣母院》透析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
作者:赵丹
来源:《中国·东盟博览》2013年第04期
不是水晶,依然璀璨。十九世纪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可以说是历史上最璀璨的水晶之一。他不仅是伟大的诗人,远近闻名的剧作家、小说家,而且还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先驱和领袖。《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的第一部浪漫派小说,不仅在十九世纪的文坛上引起了轰动效应,而且也是一部具有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的深刻小说。
在阅读这本书和欣赏这部电影的过程中,无论是在心灵上还是视觉上,都给读者强烈的“美与丑对比”冲击。虽然书的内容题材取材于现实生活,但是往往最能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就是源于现实生活,故事内容被作者大大夸张及强化,作者从哲学和美学的角度出发,运用美与丑,善与恶的强烈对比,在大师的浓墨重彩之下,勾勒出鲜明的人物性格,编织了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形成一幅幅多彩而奇特的画面,揭露了十九世纪黑暗社会的尖锐问题。《巴黎圣母院》中美丑对照是雨果文艺作品的主要创作原则,作者把人物性格剖析的淋漓尽致,使读者更加准确深刻的洞察人性的复杂和多变,感悟人生的现实。
小说中鲜明的人物形象对照是这篇巨作的一大看点。人物是小说的灵魂,《巴黎圣母院》中的人物是对照艺术的精髓。作家通过女主角爱斯梅哈尔达与四位男性人物纵横交错的关系描写,以及各自的强烈感情,展示出爱情、婚姻等不同层次的爱。
首先,女主人公爱斯梅哈尔达在小说中是靠街头卖艺为生的流浪人。“天工的尤物”①外表光彩靓丽,本质天真纯洁,是美丽的化身,善良的传播者,人性美的象征。在她的身上实现了内外兼容美的高度统一。当爱斯梅拉达看到加西莫多在赤日炎炎下苦受鞭刑,只有她同情怜惜,把水送到口渴难耐的加西莫多唇边。当衣冠禽兽的克罗德强行暴力威逼之时,爱斯梅哈尔达则表现出不屈不饶,敢于反抗的顽强意志。她讨厌克洛德,同时也害怕克洛德,但这并不足以使她动摇内心。甚至在绞刑架前,她也丝毫没有妥协。面对克洛德狰狞丑恶的嘴脸,她表现出非一般人所拥有的勇敢与坚强。在爱斯梅哈尔达身上,既有令人垂延的外貌,又有令人尊重的高尚的心灵,是美的实现的统一。
其次,小说中在描写弗比斯、克洛德、加西莫多、甘果瓦四位男性人物时,烘托出众星拱月的神奇效果。
甘果是爱斯梅哈尔达在不忍无辜者被处死的情况下救的流浪诗人,不得已成为有名无实的假夫妻。正是由于流浪的生活,让他认清这个社会和时代。在这个形象塑造上,雨果实现了多重对比。甘果拥有丈夫的虚名却没有履行实际的责任,拥有斯文的文人外表却隐藏庸人的灵魂,受恩于爱斯梅哈尔达却负恩于爱斯梅哈尔达。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弗比斯是爱斯梅哈尔达所爱之人。作者给了他英俊的外表却掩盖不住心灵的丑陋,他外表英勇俊朗,实际上却是薄情寡恩的花花公子,流连于花丛中。他对爱斯梅哈尔达只是逢场作戏。即使弗比斯知道爱斯梅哈尔达是无辜的没有杀人,在面对女主角受迫害时,却不肯见一面。这在弗比斯的外表与心灵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神父克洛德是复杂的双重人格的小说人物。他空有一副正人君子的样貌,内心却很狡黠,阴险,是魔鬼的化身,人性恶化的代表。为自己的一己私欲妄想占有女主角,在走向宗教仕途上迷失方向,深陷邪恶的道路而不能自拔。作者在塑造克洛德这一人物时,运用了两种对比:克洛德的外表道貌岸然,恪守禁欲与内心邪恶,乞求欲望满足的对比,曾经的虔诚内心。爱斯梅拉达说“绞刑架还没有你使我害怕”③ 可见他黑暗的内心。
加西莫多与克洛德完全相反的两个人物形象。他驼背,凸胸,独眼,耳聋,口齿不清,跛脚,外貌奇丑无比,身体残缺,长相滑稽,是个典型的丑陋畸形儿。“ 很难形容他在那些钟乐齐奏的日子里享有的那种欢乐。每当副主教放开他,向他说“去吧”的时候,他爬上钟楼的螺旋梯比别人下来还快”②但是,就是在这个人人都称丑八怪的内心里却拥有常人无法具备的华丽内心。他抱着爱斯梅拉达的尸体慢慢死去,是小说中唯一真心爱爱斯梅哈尔达的男人。虽然他与爱斯梅拉达外表天差地别,但他们却有着同样善良的内心和高尚纯净的灵魂。作者在塑造这个形象时集中表现了内在美的价值,同时把美丑对比推到顶峰,深深触动读者的情感思想,深入人心。
小说中四位男性身上体现了人无完人的认知。四位男性在外貌与灵魂、表与里均未能实现统一,通过互相映衬的正反人物,使得作者塑造的美好形象更加光彩照人,丑恶的形象更加猥亵。而在女主角爱斯梅哈尔达身上,集中体现了外形美与灵魂美的完美结合,表与里的高度统一,是美的标准。
作者在小说人物描写上,全面体现了自己的爱情观和美学思潮。雨果认为,爱的态度是鉴别美与丑、善与恶的重要原则。往往懂得真正爱情的是社会下层的贫苦人民,而上流社会的贵族豪门并不真正懂得爱情。世间万物都是相生相克,相互斗争而演变的。小说中优美与丑陋,善良与邪恶,滑稽与高尚都是相对照存在的,又时常结合在一起。作者运用对比的艺术手法,通过表象看本质,揭示了在外在美和内在美不能兼得的情况下,心灵美胜过所有一切。 其次,作者不拘一格的思维方式,使得情节的对比贯穿于整部小说。故事的情节精彩,具有戏剧性,能抓住读者眼球,《巴黎圣母院》的故事情节围绕三个人展开的。女主角爱斯梅哈尔达在小说中一共经历五次危险与得救,以至到最后受到迫害的遭遇所构成的跌宕起伏的曲折过程中,爱斯梅哈尔达时而大难临头,时而绝处逢生,侥幸逃脱,故事情节扣人心弦,越来越强烈。以爱斯梅哈尔达和加西摩多为代表的善良派和神父克洛德为代表的邪恶派具有明显的尖锐冲突。故事的悲剧性结局与喜剧性开场相呼应,人物中各自的政治背景和社会层级在整部小说情节中无不在鲜明的对比中完笔。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曲折纷繁的情节发展促就了场景的尖锐对比,巴黎圣母院的历史时间是以路易十一代表的封建王朝贵族统治,和以克罗班为首的社会下层的“奇迹王朝”,两种社会的阶级,犹然产生两种法庭审判:一种是宗教法庭的草菅人命,随心所欲制造冤假错案,,视人命为蝼蚁。另一种是贫民首领按照自己的法律判决,严明公正,审判过程井然有序。两种历史条件的对比反应了当时社会斗争的复杂,黑暗丑陋,增加了现实的深度。另外小说中有两种演出场景的对比:其一是宗教神秘剧枯燥无味,千篇一律,演员很多,观众却很少。其二是爱斯梅哈尔达这个巴黎流浪宠儿,在街头载歌载舞,观众云集,掌声连绵不绝,叹为观止。
作者运用大量的“恶”“丑”更加猛烈地反衬出自己内心理想世界中的“善”与“美”。 如果没有丑恶做对比,只是单调的写美,写高尚,就不能达到让读者对美有这么深刻的认识。如同好比在一堆丑女中,突然出现一个分外妖娆的美女格外的抢眼,因此只有在邪恶面前,正义才凸显格外正义。小说中我们肉眼看到的丑的东西在雨果大师的妙笔下变得美了,这使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反思,原本看上去丑的东西不一定就是丑陋的,小说教会我们要冷静的观察身边的世界,勇于反思,批判自己,善于在美中发现丑,丑中发掘美。
“美丑对照原则”是雨果在文艺理论以及美学方面提倡的主要原则,也是他的文艺作品的一贯创作原则。作者在运用这一原则时并没有更改事物本身的特质,而是遵循对比逻辑,所谓“美丑对照原则” 顾名思义,就是在作品中丰富的运用美丽、崇高与丑陋、卑贱的人物或意象作对比,给读者在心理上造成强烈反差,在这样强烈的对比之下,读者会对丑、恶更加的反感,而更倾向于善、美,进而使情节更加曲折波澜,跌宕起伏,口人心弦,这也是雨果运用这一原则的最终目的,他在使用这一原则时并没有改变事物的本身性质。虽然雨果的许多作品中都体现这一原则,但最典型的屈指可数的当数《巴黎圣母院》。不仅体现了雨果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具有夸张的想象力,同时也体现了他缜密跳跃的思维方式。在他以往的大部分创作作品中高尚总是倾向于外貌俊美者,而对应的丑陋者却一定是内心丑恶的卑贱之徒,但声名昭著的雨果并没有墨守成规。作者把美与丑之间的距离拉大扩张,使原本美的东西表现的更美,丑的东西更丑。